“作家协会”还能走多久?
咋搞的,我的一篇文章——《韩少功在海南挂个文联主席确实不妥》被封嘴。该文没有语言过激,没有造谣诽谤,也没有反党反人民,我只是从用人机制角度去审视韩少功“挂帅”之事,咋封嘴了?记得两三个月前笔者曾写一篇更健康(内容主要评论作家不该一味歌功颂德)的评论——《写给伊秋雨》也遇到同样遭遇。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文章可能动到某些人或某些人的朋友痛处,不然就不会那么无耻无赖地利用 “语言霸权”为自己无理撑腰。
旁观者封杀“也可”网友的《韩主席隐居海南该多好——回两位大虾跟贴》时标注: 探讨用人机制本没错,但总有人找机会寻事,动不动就挑起本地人外地人之争。其实海南自古以来就是五湖四海的,今天,谁也别想把谁赶走,唯有融合才是硬道理,才是大家的出路。
“也可”网友的文章没有提及“本地人外地人”之说,如果正如旁观者所说的那样“但总有人找机会寻事,动不动就挑起本地人外地人之争”,那么旁观者应该封杀“找机会寻事”的人才对嘛。道不明白旁观者为什么要封杀这么优秀的文章。咋个狗屁逻辑?熏死人。
用人机制角度来看,韩少功在海南当个文联主席而没有为海南做出相应的服务——挂个名而已,对任何地方的纳税人来说,谁都不会做这笔亏本生意的,这是最基本的纳税常识。这咋叫“本地人外地人之争”?
韩少功来挂个主席,隐居老家湖南。对于我来说,简直是天大的荒谬。不过荒谬本也有它存在的理由。正像韩的支持者反驳的那样“莫言领薪北京写山东,张承志领薪北京写西北,叶辛领薪上海写贵州,李锐领薪山西写四川,张抗抗领薪黑龙江写北京,苏童领薪南京写苏州……是不是他们也背叛了当地的纳税人?”
花纳税人的钱不为纳税人服务,这还不背叛?也许有人会说这种观点过于“狭义”,比如韩挂职海南,写湖南的作品,实际上是为国家服务。这种观点似乎有理,实际上荒谬。国家包养“专业作家”一直是个荒谬之举。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有“专业作家”之说。能进入“作家协会”才算“专业作家”,也算幸运地拿到个“金饭碗”。平时没啥事做(作家可以隐居),偶尔开个会到就是,每月工资照领,享受政府花纳税人的钱来给予的待遇,生、老、病、死由作家协会体制负责,只要在这个格局内,就旱涝保收。
作家哪有什么专业嘛。杜甫、李白并不是专业作家,却写出千古绝作;中国四大名著没有一个是出自于专业作家手笔;王小波的作品得不到专业“作家群体”的承认却影响深远;诺贝尔文学奖高行建也不是出自“作家协会”……
诚然,“作家协会”总体文学水平比一般民众高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个靠保养,失去人格独立性的作家协会是难以想象的。
“作家协会”是专制社会和计划经济的产物。依靠纳税人的钱来养一个“文学”衙门——“作家协会”。一大帮专业作家和管理、服务于这些作家的人员组成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这势必导致“专业作家”失去人格上的独立性,导致作家的官员化和文学的党化。衍生于行政机构的“作家协会”不但对文学百害无利,而且无端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
弗里德曼有句铭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的“作家协会”就不一样了, “专业作家”享尽“免费午餐”。以市场眼光审视这碗“免费午餐”简直不可思议。
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已到体制改革的攻坚期,笔者不得不质问:庞大的官僚文学机制——“作协会”还能走多远?动了别人的“金饭碗”,质问也许遭受封帖之灾。长期以来很少听到质问“作协会”的声音,就算有也被既得利益群体压得喘不过气来。因为既得利益者一旦拿到“金饭碗”,他们心安理得,没有必要去砸自己的饭碗。相反,谁想砸他们的饭碗就和谁急。
韩少功在海南挂个主席,长期隐居老家湖南,纳税人付给的工资照拿无误。对一个稍有点市场知识的人来说,荒谬无比。不过只要“作家协会”还没走到尽头,这个荒谬依然有一万个存在的理由,荒谬照样合理化。
要破除计划经济残余的弊病,“作家协会”早该脱离政府,自谋生路。这样不但能培养作家的人格独立性,做出真正精神意义的作品, 而且还能减轻财政负担。
虽然现在“专业作家”还高枕无忧,有强势的语言霸权,但是,随着市场改革不断深入,“作家协会”还能走多远?末日摆在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