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人到现在为此还是一头没有全醒的狮呢?


作者:余荣星

拿破仑说:“中国是一头睡狮,一旦醒来将震憾世界”,我认为中国现在只有七分醒,还没全醒,到了真正全醒的时候,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就将为时不远。

为什么说中国人到现在为此还是一头没有全醒的狮呢?

Ⅰ、中国自从清朝政府被推翻后,到现在还是不能真正实现祖国统一

中国自从清朝政府被推翻以后,到现在还不能实行真正统一,一个国家的人民要完全觉醒,实行和平统一是最起码的要求。

德国在二次大战以后被分为东德和西德,但是他们这个国家的人民完全觉醒了,所以实行了和平统一。

中国自从清朝政府到现在,北洋军阀割据、国共两党之争一直来打个不停,解放后,中国和台湾直到现在还不能统一,不能统一总要有一方出问题,当然有一方是爱国者和觉醒者,但总有一方不是爱国者,问题不管出在那一方,中国人给人的外观印象是还没有完全觉醒,从而到现在还不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Ⅱ、把人类的政治文明成果拒之于门外,而实行的一党制不能有效地解决区域黑暗统治问题

我们始终以建立自己的特色政治制度为理由,来拒绝接受人类的政治文明成果,可是我们的这个特色政治制却不能有效地解决区域黑暗统治问题。

这个区域黑暗统治的外现表象很多,有的是一个区域的主要领导腐败昏庸无能;有的是办案不公率达到一定标准;有的是重大案件处理中出现严重的腐败;

人类的政治文明成果是人民用鲜血换来的,如实行多党制,是自古以来的个人一党制和组织一党制所造成的上亿人付出生命得来的结果。如中国实行一党制,造成了北洋军阀混战、蒋介石发动中原大战和剿共大战,导致抗日战争降临于中国大地使中国死亡三千多万人;为了一党制国共两党大打出手使中华民族陷入国弱民穷之中,一党制也是造成朝鲜战争爆发并拖累中国死伤几十万人的原因所在,希特勒的一党制还是造成二次大战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是一党制是一个屡出问题的体制,因此一党制是一个独轮车,需要高超的驾驭技术才行,如果驾驭技术不好,就会频出问题。

从人类的历史经验看,驾驭一轮车不如驾驭二轮车、三轮车、四轮车好。正因此如此,人类的政治文明成果对于发展经济、稳定政局带来了巨大作用,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这一制度。就好象因为枪炮具有巨大威力,于是人们纷纷拥有了枪炮这一先进武器是一样的。

中国人是最迟一批接受先进武器的国家,如果历史证明,人类政治文明成果比起中国现有的政治文明更先进,更具有生命力,更能起大效益,那么中国又是最迟一批接受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国家,那么中国始终是一个昏睡或没有全醒的狮子。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正确认识到多党制及其众议院制、参议院制、总统制、民选制、竞选制、三权分立、弹劾制、新闻自由制、人民军队制、游行示威制等这些制度都是人类的政治文明成果。

中国以建立自己的特色政治政治文明为理由把人类的政治文明成果拒之门外,是中国人还没完全清醒的重要表现。

Ⅲ、中国是一头没有全醒的狮还表现在诸多方面

1、把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全理解为政府发展经济政绩是不对的

中国经济之所以快速增长,因为这是世界投资自动流向的结果,世界投资总是从高工资国家向低工资的国家流动,中国是一个工资待遇非常低的国家,因此吸引世界投资是很自然的事,世界各国的资本家总是想多谋取利益,因此把资本投放在低工资国家里是理所当然的事,这种投资可以为他节约很多的工资成本。再加上想当大一部分投资是中国政策归位的结果,因为以前采取把中国资本家的资金挤出中国的政策,而现在由于不实行排挤资本家资金的政策,自然会吸引中国原有挤出的资本,因此政策归位的政绩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政绩。它是一种二千多年前齐国管仲就早已实行的发展经济政策。

2、把大力引进外资位于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当作政府政绩而没有考虑到外资引进挤掉中国内资是不对的

中国从改革开放后到现在共引进外资4000亿美元,位于发展中国家第一位。

中国是高储蓄率的国家,外资的大量流入形成了对内资的“挤出效应”。如今是国内银行吸收的存款大量闲置,造成宝贵的资金资源浪费,而中资企业却苦于资金短缺。

2001年,中国老百姓已拥有10万亿元金融资产。这让人想起,1999年经济界用很多笔墨和口水去说的一个话题——老虎为何不出笼?所谓“老虎”是指当时无论物价指数怎么一降再降、财政政策如何积极拉动,都坚定地躺在银行里,不肯出笼觅食的那5万亿元城镇居民储蓄。据统计,如今这个数字已经成长为7亿元,仍然没有出笼的意思。是老虎就不可能安于笼中,它为什么不出来?关键要看它出笼以后能不能得到自由、安全与食物。

2002年,中国居民储蓄继续快速增长,8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8.3亿元。

决策层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拉动消费,而在社会投资方面强调利用外资而似乎弱化了鼓励民间投资。

中国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关键在于进出口能够取得外汇平衡,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多半是以中国大陆本土为市场,以中国作为出口基地的比较少,因而在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中,真正达到外汇平衡的不到60%。相当一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占了中国的市场,挤了中国的资本,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了中国的外资优惠政策,造成了企业不平等的竞争条件,这样使进口替代战略难以为继。

外资的大量流入还使国内流通货币大于实体经济,货币流通领域游资充斥,很容易形成经济泡沫化的助推力量。

因此我们在考虑大力引进外资的同时,如果没有考虑到外资对中国内资的挤出效应是不对的。

3、认为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快就是这个地方政府大有作为的发展经济的结果而忽视它可能是人民大有作为和宏观政策照应等多方面因素的结果

现在很多各级干部认为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快就是这个地方政府或执政者大有作为的表现。但从我的理论和实际调查情况看,有的地方的主要领导无所作为敲起二朗腿或者是贪污腐败,但是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也是很快的。比如象温州属辖的一些县乡、政府报告做起来是成绩多少又是多少,但是这个地方领导却是无所作为,敲起二朗腿。

为什么地方领导无所作为,某个地方经济也能快速发展呢?一是这个地方的人口智源是世界最佳的,而且人民敢于风险创业,所以取得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由于中央宏观政策所产生的效应,调动了广大人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三是由于这个地方地理位置优势,能吸引外商、华侨大量投资;四是这个地方的经济资源丰富,能够通过大力发展资源型加工业而取得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认为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快就是这个地方政府大有作为发展经济的结果是错的。

4、把现在入党是有利可图重要条件的执政党当作当时入党要冒杀头风险的共产党是错误的

中国刚开始革命时,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是要冒杀头风险的,这就是说参加共产党的人一生正气,敢为人民献出生命,这样的人一般都是正直的或是清官。

而现在的情况是,入党是有利可图的一个重要条件,入了党今后能够当官掌权,不需要承受任何杀头风险,因此人们入党是争先恐后,唯恐落人之后,这样子的结果是伪君子,随大流、及各种各样的人都入了党,但是这当中能成为正直的清官有多少呢?据我推算,如果我们的清官占总人数的比例是宋朝的十倍,则全国的清官人数为13万,那么六千多万党员中的清官有多少呢?

所以现在很多人把现在入党是有利可图的重要条件的共产党当作当时入党要冒杀头风险的共产党是错误的。

5、把孔繁森、焦裕禄的典型模式当作示范推广模式是错误的

我们大力宣传孔繁森、焦裕禄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典型模式,并希望治政者都象孔繁森、焦裕禄一样,我认为典型模式不等于示范推广模式,治政者都象孔繁森、焦裕禄那样是不可能的。

因此治政必须要寻求新方法新思维才行,孔繁森、焦裕禄的典型事迹要宣传,但是治政必须建立人民民主的治政模式才行。

6、干部选拨制度不改不行,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制度这一改革举措,而没有看到它也存在着明显的汰优问题

竞争上岗作为创新干部选拔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其本意在于激励人们工作积极性,现已被广泛采用。但我们在肯定竞争上岗在提高机关工作效率、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改变机关工作作风等方面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竞争上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要看到一些打着竞争上岗之名而无举贤任能之实的行为的危害性。我经了解认为在一些单位内部搞的竞争上岗中易于出现汰优倾向,选出的是些媚众、媚俗、媚上之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标准上易于产生汰优趋向

    易于将大众性的标准作为先进性的标准。大众性标准和先进性标准并不总是一致的,有句话叫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因此竞争上岗既要发挥大众的智慧,也要保护少数人的创造性。但是现行竞争上岗中对于大众性的标准采用得多,而对如何保护少数人的创造性方面举措不多,从而易于选出些合众者而不是开拓者,甚至用多数人的利益扼杀少数人的探 索精神。

    二、从程序上易于产生汰优趋向

    从程序设计上讲,其也重视维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首先,强调了单位领导的权力。

    往往这种竞争上岗,是将群众和领导分开打分的,而领导的分都占了很大比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有时表面上看做到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但是裁判员却是骡子的亲戚,你说这溜了有什么用。某地竞争上岗了一位二十多岁的年青干部,人们惊叹不已,但总感到没有听说他有什么突出成绩,后来,待其当市领导的父亲被抓人们才感到其中奥妙,但还是说不出来,因为从形式上讲他完全是竞争出来的,可是他德不配天,才不出众,绩不压人,他能竞争上岗,人们不由得将这竞争上岗看低了。

    其次,强调职级及资历。

    竞争副处要是正科满三年,年龄三十五岁以下,可他那正科,并不是竞争得来的,可能是老子的余荫,也有可能是做女婿换来的,甚至有可能是红包塞来的,较那些没有第一推动力的人,其起步早,并不意味着他的水平高,既然是竞争上岗,就应是唯才是举,还用那么多杠杠做什么,可是令人们惊讶的是每次竞争上岗都强调 了苛刻的前提条件,你自认有才堪担此任,可是时运不济,也只好干瞪眼!

因此解决竞争上岗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系统选拨干部的做法刻不容缓。

作者:余荣星,QQ382163029,固定电话:0757——26135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