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可恶的“大学毕业生当年就业率”


  最近,媒体上又在讨论硕士的学制是2年还是3年。其实,就我所知道的文科的“国际惯例”而言,硕士应该由两种:一种是“M.Phil”,主要的目标是学习做研究、做论文,按意译,我们姑且称其为“论文硕士”。另一种是“M.A”,主要的目标是课程学习,大多不必做论文,可称其为“课程硕士”。

  “论文硕士”是为以后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的。在一些大学,硕士学习阶段成绩好,主要看论文的“开题报告(国内习惯说法,按国际惯例是Proposal)”做得好不好,如有发展潜力,可以转而直接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硕士”一般的学制是3年。“课程硕士”主要是为进入专业领域做准备的,是在本科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其学制一般是2年。

  当然,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不一定非要遵照“国际惯例”。但现在我们的讨论似乎有点含混不清。从媒体报道看,教育部的意见有点自相矛盾:一说“由学校依据培养要求自主设定”,一说“年头太多没必要,鼓励硕士生两年制”。如果不把目标定明白,思路理清楚,可能在学制问题上就会一片混乱。

  从我自己带硕士生的经验看,如果要写毕业论文(目前国内大学普遍的要求),而且是认真地写毕业论文,两年时间是不够的。因为中国还有中国的更加特殊的“国情”:其一,中国的研究生学习期间中,有一年雷打不动的课程学习,若干门必修课是一定要学习的,而国外是可以根据学生做研究、写论文的需要自己选择;其二,目前中国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处于困境,被认为不上不下的硕士生可能又是“困中之困”。如果学制是两年,第一年上课,挣学分;第二年一般还有些课程,等到要做论文,找工作的“头等大事”又来了。到处像无头苍蝇一样地乱碰乱撞,参加各种笔试或面试。在这种情况下,被牺牲的一定是毕业论文。现在大多数硕士生的论文如果用“惨不忍睹”(学生们自己的语言)来形容,可能并不过分,起码文科的是这样。

  更有甚者,就是那可恶的“大学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应该指出,世界上除了中国,应该没有一个国家会把这个“指标”当作“硬指标”来考核大学的。这个指标明显是“计划”的产物,因为“国家包分配”,当然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在学习时间终了时,拿着“派遣证”走人。

  可现在是市场经济,讲究双向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毕业后1年、2年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内才将自己的工作岗位定下来,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起码在我接触过的国家,大学生,包括硕士、博士,在毕业12年后才找到工作,是常有的事。说白了,被国人推崇的“博士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国外的大学为博士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留的后路。很多大学还设有“助教”或“研究助理”的职位,也是为大学的毕业生留后路的。

  现在一到毕业,人心惶惶。加上教育部明令当年的毕业生定要在某个时间“扫地出门”;而大学为了保险起见,又将这个时间再次提前,近几年似乎都在6月底前就都得清场完毕。为了这个“当年就业率”,有多少人在那里造假?从系里、院里、大学、各地教育部门,一直到教育部,乃至最高领导,都姑妄听之,姑妄信之……

  加上媒体一炒作,“当年就业率”如何如何,就业市场彻底搞乱,成为一个纯粹的“买方市场”,看看那些“招聘人员”在大学生面前何等地趾高气扬就可以明白这一点。政府部门也出来添乱(当然不是跟自己部门添乱,而是跟国家添乱),带头搞就业歧视:

  “虽然你笔试第一,可惜你是女的……”

  “虽然你考得不错,可惜你工作经历比我们的要求还差一点……”

  “虽然我们只是一个基层单位,但我们今年要招的是博士……”

  这都是在招聘工作,尤其是公务员招聘工作中经常听到的带有明显“歧视性”的语言。什么叫职业歧视,说句大白话,就是的招聘要求明显与工作岗位的真实情况和要求不符。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将硕士的学制从2年改回3年,我表示理解。如果不解决上述问题,教育部的“鼓励硕士生两年制”就是损人不利己的昏招,而大毕业学生当年就业率这个中国政府和媒体的特别创意,只有给大学生贴上一个“智多星——吴用(无用)”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