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别成为一个身心具疲的长假
李华新
每逢到了黄金周,我们的媒体就会用尽各种方式,来对黄金周的旅游消费大肆进行宣传,并且许多的旅游景区也纷纷在黄金周涨价,而更多的民众则用自己的方式,来计算打发自己的长假时间。
我们的长假所具有的那种使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憩的目的,往往被到处是人的到处都是拥堵,而败坏了自己的兴致。而今年的黄金组周则是因为有不少的股民在股市上有了比较好的收益,计算好好的花掉一些股市盈利的钱。看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收入增加之后,必然会对外部的世界充满好奇,并需要满足这样的一种好奇。当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时,这样的满足才会刚刚开始,而只用当收入继续增长在达到2000美元之后,对于旅游的深度才会提出要求。因为在中国旅游不是人们不愿意从中得到历史的文化的审美的水平提升,而是现在并不具备这样定能够条件,因此现在的黄金周到处人满为患,也只能继续维持一段时间。
不少的民众则是对旅游依然是充满的期待。因此黄金周在国人得到的这个法定的必须放假的日子,旅游和带有一点强制性味道的旅游消费,就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人们显然是无法静静地呆在家里休息读书或是完成自己平时无法完成的一些事情。
几乎所有的景点都是在利用这个天赐良机来提价,至于是否能够让游客得到充分休息,得到在风景区好生放松一下身心的效果,那还是在其次的事情。人们似乎对于这样的一点也并不在意。而且是越是那些著名的景点越是游客蜂拥而至,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旅游的效果会一种什么情况可想而知。
于是黄金周的休闲质量受到质疑也是很普遍的。黄金周在某种意义上来看,已经不是对于旅游本身,而更多的则是一种炫耀。
其实休假并非是一定要到旅游景点去玩去消费,长假也并非是一定要用外出的方式,黄金周你可以选择的方式很多,黄金周也并非就是需要消费,可以实现的身心放松和对生活的享受。
可是我们选择的休假和我们的工作应该如何处理却是一致在困扰民众却是不争的事实。
休假是与工作相对应的另一端。休假的本义,并非仅仅是得到休息以便更好的工作,而是在终日挣得温饱的工作压力之外,获得一种自由。实际上,以越来越发达的生产力,赢得更多的闲暇以获得自由,这是人类的一种终极目标。
有消息称:自从1999年中国开始实行每年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黄金周休假制度,至今已经进入第九个年头。是不是已经到了反思的时候:这种长假真的让我们得到放松了吗?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休假吗。长假制度被视为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一大举措,这也成为后来争议的一个源头。当时,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国内正面临经济不景气、内需低迷的困境。而黄金周似乎是一用即灵。1999年的“十一”是第一个黄金周,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出游人数达到280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41亿元。随即是2000年黄金周的“井喷”。当年的“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数达5980万人次,旅游收入230亿元。
而今年,4月24日,来自假日办新闻发布会的消息说,预计今年“五一”的出行人数可望超过1.5亿人次,再创历史新高。于是人们的在这样的不断涌现出的数字面前种种不如人意的事情的出现也是很正常的。
突然爆发的人流放大了原本有的一切细小缺陷:交通、住宿、环境、餐饮、娱乐、公共设施……
研究还发现,从旅游收入增加量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量中的比重来看,黄金周对消费的边际贡献在递减。黄金周的负面影响却在凸现。黄金周商家的短期成本剧增,消费者所享受到的服务质量明显下降,政府公共管理费用增加,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造成巨大破坏,其造成“假日综合征”导致劳动者工作效率下降。因此就会出现这样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当黄金周结束之后,媒体就又在开始进行关于长假之后如何恢复的报道,因此说,媒体是最没有原则性的,是最不具备理性分辨的。而一切只是为了要炒作的成分,太过于明显,反而会使得媒体的报道,不能起到对黄金周的不理性进行正确引导的作用。
尽管有人指责,黄金周是行政干预下的“赶大集”,尽管黄金周是一种是一种带有强迫性质的休假制度,但是如果没有了这样的黄金周,那么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将会受到更到的影响。因为这样的一个黄金周,它能够有效地保证普通的工人、办事人员及至农民工能够完享七天的假期。一旦没有这种强迫性,那么毫无疑问,在劳工和资方力量还很不对称的情况下,所谓的休假就只会是海市蜃楼。
因此我们只能说,黄金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方式,也是我们在收入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如此的旅游方式的确是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方式。但是既然民情如此,对于黄金周你如何休假,采取你自己所认可的方式进行的,并没有一致性的要求;但是对于政府有关部们应该注意引导的却是很有必要。
黄金周的过渡释放和不要因此而身心疲惫,显然不是一个理性的方式,因此,在人们共享改革成果的时候,分享休闲的理性化和自然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