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是属于穷人还是富人这很重要吗?


广告是属于穷人还是富人这很重要吗?

李华新

    在北京,房地产商为了勾起人的买房欲望,在广告词里极尽吹捧之能事,给买得起房的人带上一顶顶高帽。但是,这样却大大剌痛了很多为买不起房而苦恼者的心。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在一次研讨会上表示,许多广告词中反复出现的“至尊”、“豪宅”等字眼,严重影响了首都的和谐氛围。(《中国青年报》5月14日)

    实际上现在的广告都有极尽炫耀的成分,广告作为推动人进行消费的一种方式,其实对于所谓的豪宅的种种夸张的字眼,是否因此就会刺激了那些买不起房子人的敏感神经,其实是不必过滤的,因为百姓对于所谓的皇城帝都或是其他的所谓经典的房产的向往,在有的时候也知道,并非是那些入住的人是有帝王之贵胄或是其他的王公大臣什么的身份的。

   你现在看看就连村口的小饭店都会冠以什么小巴黎之称的,那些所谓的人们不得不惊叹的那些房地产商的策划能力,以及所谓的房产以及能够才是都市文化的一种载体的时候,这样的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广告,那就不仅是夸大其辞,而是充满了奢侈生活的享受。这样的一种享受帝王的或是贵族的,是属于帝王气派的或是属于大亨级别的,人们对房子的渴望已经把人们的胃口钓到足够高的地步,

   其实说对房子的炫耀也好,说如此的炫耀是可耻的也罢。实际上这些房子本身,只要是有节能的有新的建筑工艺材料运用的话,那么这样的房子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也许你说炫耀消费是可耻的,或是在进一步说是可恶的。其实这样的一种理解并不全对。

    因为大众买不起房子,不少房子质量本身的错,也不是房子越建越好的错。因为,房子一般的百姓买不起和房子本身的关系,只是价格的不尽合理,以及房子在建造的时候有许多的灰色东西在左右房子的价格。
    广大的民众买不起房,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全国人大代表文会国曾强烈呼吁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他说,目前我国大城市的房价与收入比已经达到了10∶1以上,而联合国倡导的理想标准是3∶1以内,警戒线是世界银行的5∶1。在高房价和房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不堪重负、无力买房,或者通过高额借贷勉强买房,给今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压力。尽管现在我国各大中城市各类新建楼盘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那些真正需要房但经济条件较差的人只能“望房兴叹”。

    中低收入者在期盼,然而,他们面临的现实是:买得起房的希望离他们越来越远。与此同时,中低收入者的悲观、不满情绪也在扩张,有的人甚至厌恶谈到房子。这次关于“房地产广告刺痛百姓心”的新闻出现后,几家门户网站的留言中,几乎全是对房价过高的现状以及对房地产商的怨恨和斥责。如此民意,不能视而不见。

    所幸的是,很多人买不起房的现实,已引起一些政府官员和代表委员的重视。这次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和有关政协委员对房地产广告的关注,就说明这一点。从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得知,无论是王岐山还是其他政协委员,他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都是社会和谐,换句话说,他们担心房地产广告中那些带有刺激性甚至带有挑衅意味的词,会激化社会矛盾。可以看出,他们也知道目前因为房地产问题带来的社会矛盾已不容忽视,房地产商不能过分嚣张。然而,矛盾已然存在,仅靠小心翼翼谨言慎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矛盾的最终解决,还得靠解决老百姓的问题,要让他们住得起能满足他们基本生活需求的房子。

    对于房地产,政府这两年出台了多种多样的调控措施。然而,房价越调越高。难道政府真的无能为力?相信绝大多数中国的老百姓,都不相信政府解决不了问题。关键还在于,解决问题的决心有多大,方法措施是否管用。其实,只要政府把住房问题当做一种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多建保障性住房,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就可以解决。我们有幸看到,目前各地都出台了保障性住房的措施。但是,不少地方的保障性住房规模还十分小,步伐还很缓慢,甚至有的地方纯粹就是做样子给老百姓看,没有实质性内容。

    众多买不起房的人在期盼。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纸上,而应让期盼者看得到、住得上房子。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