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写蒙牛的,但也提到了伊利。写企业的书不少。但透视两个企业文化对抗的不多。
伟大的成功,来自伟大的“敌人”。正如《蒙牛内幕》所述:一个人走完万里长征是困难的,但两个人——哪怕是怀有敌意的两个人,都可以彼此“伴跑”:参考对方的脚印,牢记奋斗的理由,激发前进的热情……如果对方攻击你的弱点,谢天谢地,上天赐予你一个严厉的老师!
反之,进攻者应该牢记一 个“金科玉律”:不要轻易攻击对手的弱点,除非你能“毕其功于一役”,否则,不适当的攻击无异于帮助对方自我完善——种了“牛痘”,人家就再也不怕“天花”了。
局外人写书是一种视角,但其往往流于表层化;局内人写书又是一种视角,但其往往流于偏执化。孙先红服务于蒙牛,但在深圳、北京、呼和浩特都有自己的产业,一直保持着一个策划人及广告人的第三方身份;张治国身在蒙牛,但当过老师,作过记者,十年漂泊,始终保持着新闻触觉的敏锐及独立观察的视角。这样两个人,力图“跳出蒙牛看蒙牛”,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蒙牛内幕》试图以“局内人的深度+局外人的视角”,写出真相真诚真理。老实说,我们不在乎自己是不是蒙牛人,但我们在乎这本书,在乎书籍所应承载的历史庄严。
本书的视野,与“两只眼”相比,多半只,与“三只眼”相比,少半只,是为“两只半眼睛看蒙牛”。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品质”到“中国品牌”,蒙牛完成这中间的跨越,靠硬件也靠软件,靠技术也靠文化。人才是最大的软件,人气是最大的文化,人心是最大的生产力。
为什么在这个企业里,请客、送礼、拜年都有与众不同的规矩,只准向下“经营人心”,不准向上“经营人心”?
为什么摩根来了又走了?为什么海外上市时会有206倍的超额认购率?为什么利乐CEO称其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乳制品企业”? 6年,蒙牛承载了太多的责任,领受了太多的光荣。
今天的中国乳业,刀光剑影,“三大国牌”龙腾虎跃,“五大洋牌”隐形渗透,地方品牌浴血奋战,不品不牌瞒天过海……十字路口车最密,“战争”场上“计”最稠。一日之计、一年之计、百年大计,计中有术,术中有道。一切竞争、斗争、战争,其最高境界在于“道胜”:无争之争,无战之战,视线超越地平线,利益超越你我他……牛根生从有关西点军校的记述中,找到了在印证蒙牛超常规发展的格言:“超乎常人想象的关怀,是明智;超乎常人想象的冒险,是安全;超乎常人想象的梦想,是务实;超乎常人想象的期望,是可能!”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六句话”:写速度,写斗争,写内幕,写谜团,写思想,写感悟。
在写作中,我们有意增加了案例的比重。案例一只脚踩在实践边上,一只脚踩在理论边上,是两者的“混血儿”;它让我们在情境模拟、直觉顿悟中达到“没有实践胜似实践”的效果:用别人的成功,引爆自己的胜利;吃别人的堑,长自己的智。
“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那么,“企业家的较量”又在于什么呢?有“生存说”、“决策说”、“创新说”,也有“文化论”、“点睛论”、“整合论”。不管哪一说哪一论,放出智慧灵光,寻找事业突破口,是企业家的天职。
羚羊要是跑不过最快的狮子,就会被吃掉;狮子如果跑不过最慢的羚羊,就会被饿死。比赛只有一次,绝无重赛的机会!
我们带着“思考的笔”写成了这本书,愿读者诸君也带着“思考的手”翻完这本书。
(摘自张治国孙先红著《蒙牛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