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流程控制与治理结构缺失
驾御一个如此高失败风险的项目,除非出现奇迹,否则几乎没有人能够扭转乾坤。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只能依靠稳健投资流程管控系统,以伺机补足风险空隙。好的风险投资流程控制犹如一张细筛网,虽不能确保抓住每一条漏网之鱼,但可保不犯大错。遗憾的事,这个微硬盘项目的控制机制连个漏勺都算不上,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了所有的资金。
微硬盘项目的资金完全由本地股东支付,但资金的控制权、经营权和人事权却长期完全操控于朱宝麒手中。而由朱一手安排,一家在香港成立的小公司-威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威星公司)一开始便完全垄断了项目的原料采购与产品销售。这是项目投资方的大忌,一般最低限度的控制在于资金流控制,而在这个项目里,由项目一方完全包揽了物流和资金流,信息沟通机制也不健全,治理结构的缺失实际已无法行使任何外部控制和有效的干涉。
本来可以直接向向生产厂直接采购零部件,但却要绕个圈,让一个藉藉无名的小公司做中间经手人,更奇怪的是,这间公司还同时承担产品销售总代理的职能,这种明显不合理的安排在被投资方提出后,朱宝麒不惜以停产和辞职作为要挟手段,竟然迫使贵州省政府出面协调,指示各方投资人要克制,要相信朱宝麒“有能力搞好”微硬盘项目。
点评:
没有合理的治理结构,就无法使风险投资的控制流程得到实施。实际出资的地方企业的业务与该项目相差甚远,既无经验也没兴趣参与日常经营运作,股东中的上市公司期望由此项目的高科技色彩使股票升值,满足于纸上的利润数字;国有企业股东是被政府动员来的,反正花的不是自己的钱,领导说啥就干啥,对项目既无奈又漠不关心。而政府更不是管理企业的好手,相关利益人中没有一方能够制衡实际操盘人,采购预付款和积压的销售回款每年都达到数亿元,损失犹如脱缰野马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