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姜太公回答道:利民而不害民,民业有所成就而不加以破坏,使人民能生存而不杀害,是予民而不是夺取。使民乐,不使民苦;使民喜,不使民怒。简单地说就是只给予而不夺取。
《春秋左氏传》记载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齐景公和晏子了到少海游历,他们登上柏寝台,一面望着齐国的景色一面说:
“国家实在太糜烂,以后谁能够维持中国家呢?”
“可能是田民氏吧!”
景公吃惊地问理由,晏子回答:
“田成氏确实有能力掌握齐国的民心,他向君王要求给大臣加爵禄并施与恩情。借给人民小米用大斗,在归还时却用小斗量,施予人们恩惠。杀牛时自己只取一盘肉,其它皆分给家臣。同时,经常注意市场物价使不能比产地贵。主公您重收夺,而田成氏所管理的地方,人们都乐意去找田成氏,所以没有饿死的人。因此周秦的人都很崇拜田成氏,大家都想到他管理的地方生活。田成氏的仁德广受人民的称赞,所以我认为将来的天下可能为田氏所有。
景公流着泪说:
“实在令人悲哀,我的天下将被田成夺取,该怎么办才好?”
“请您别担心,如果主公想要夺回天下的话,就得接近贤士,远离奸佞,治乱世,轻刑罚,救济贫穷,怜恤孤寡,把恩惠施予不足者,这样人民必须对主公心服,田成氏便无法夺回主公的江山。”
可是,后来齐景公并没有施予人民,其子简又为田成子所杀,齐就此成为田成氏统治的地方。
由此可知,对于人民必须多施予少夺取。我们现在的社会不也是这样吗?凡是处处为顾客着想,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的公司,总是会很快地兴旺发达起来,相反,破产倒闭的企业差不多都是唯利是图,产品质次价高。予而勿夺?的道理,很值提那些面临经营困境企业经理深思。
国务第三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太公曰:爱民而已。文王曰:爱民奈何?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文王曰:敢请释其故。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诸身。赋敛如取于己。此爱民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