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的一段话与“港门”
范海辛
马恩在于1845-46年所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在叙述到理论界的竞争状况时,用了如下一段话来描写——“起初这种竞争还相当体面,具有市民的循规蹈矩的性质。但是后来,当商品充斥德国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上尽管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到销路的时候,一切便按照通常的德国方式,因工厂的过度生产、质量降低、原料掺假、伪造商标、买空卖空、空头支票以及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而搞糟了。”(引文见《马恩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12月版,P.20)
马恩的这段话令人诧异,原来以诚信著称的德国,在历史上竟也有过这样一个充满“中国特色”的时期。虽然马恩是以一个糟糕的市场来针砭当时的德国理论界,不是专门针对商品市场的,但文中所描述的情形,在我看来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当年德国市场就如今日一样——除了假冒伪劣什么都能买到,马恩是断然不会用凭空捏造的事实来讽刺的。
根据韦伯先生的理论,我相信各个民族的理性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发育过程,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诚信,是理性的重要内容,也是理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个民族在自己文化形成的初期,一定都是淳朴诚实的,只是在利益的诱使下,由于理性水平的低下与不足,才开始出现广泛的欺诈。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启蒙运动之后。当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经济发展加速时,人们从中世纪神权理性的遮蔽下解放之后,个人的经济理性开始复苏。由于理性的狭隘与浅薄,这种理性指导下的每个人都会将他人视为自己的地狱,于是霍布斯描述的“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便拉开了序幕。我相信,英国人在霍布斯的时代一定也有上述德国人的情况,否则霍布斯对此的论述分析就是无的放矢。
这种“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虽然是从每一个人的理性出发的,最后却陷入了非理性的状态。在一个没有诚信的市场,大家都相互欺诈、提防,无疑降低了市场交往的效率,提高了交往的成本。到头来每个人都会为此付出不菲的代价。
究竟是谁——政府还是民间自发——形成了交往(交换)的规则,我们现在可能已经无法精确地确定了,但是规则的建立,结束了“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它当然不是靠非理性的道德说教和宗教恐吓实现的,一定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规范,这种规范使守规者能获得红利、违规者则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正是这种建于理性基础上的强制性规范战胜了个人的狭隘理性,最终建立了今天德国人高度自觉的诚信理性。
如果不是马恩二人随意留下的这一段话语,不仅是中国人,恐怕不少德国人对于德国历史上这一段堪与“中国特色”媲美的欺诈泛滥期也会懵然不知。然而一段真实的历史毕竟会留下许多痕迹的,笔者怀疑上海方言中就留有印证这段历史的活化石。
上海方言中有“港门”一词(也有发音“嘎门”),其含意似有多重,现在常用的含意有指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譬如某人说:“我对XX老港门相”,或“我对XX蛮港门咯”。
据某学者考证,这“港门”一词,很可能是GERMAN的洋泾浜发音。上海1865年开埠后,大量洋货涌入。相对于英法等老牌工业化国家,德国是后起之秀,其输华商品与英法比较,有质次价高的缺点,因而GERMAN一词在上海人口中就成了质次价高的代名词,这是“港门”一词的原意,其后被引申为鸡肋之意。但是GERMAN的发音近似“爵门”,何以会变成“港门”,着实令人费解。另一费解之处是,既然“质次”,又何以“价高”?德国货如果质量比不上英国货,价钱应该便宜才对,就像后来的东洋货,那就是质次价廉的廉价货,难道德国商人会不懂这个基本道理?
这些问题当然有待专家继续考证,但马恩的这段话印证了韦伯的理性化理论,这是确定无疑的。因此,我们不必因目前“中国特色”的丑陋而对中国的发展前途失去信心,你看那只美丽的天鹅,当初不也是如你般丑陋吗?
2007-5-5
范海辛
马恩在于1845-46年所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在叙述到理论界的竞争状况时,用了如下一段话来描写——“起初这种竞争还相当体面,具有市民的循规蹈矩的性质。但是后来,当商品充斥德国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上尽管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到销路的时候,一切便按照通常的德国方式,因工厂的过度生产、质量降低、原料掺假、伪造商标、买空卖空、空头支票以及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而搞糟了。”(引文见《马恩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12月版,P.20)
马恩的这段话令人诧异,原来以诚信著称的德国,在历史上竟也有过这样一个充满“中国特色”的时期。虽然马恩是以一个糟糕的市场来针砭当时的德国理论界,不是专门针对商品市场的,但文中所描述的情形,在我看来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当年德国市场就如今日一样——除了假冒伪劣什么都能买到,马恩是断然不会用凭空捏造的事实来讽刺的。
根据韦伯先生的理论,我相信各个民族的理性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发育过程,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诚信,是理性的重要内容,也是理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个民族在自己文化形成的初期,一定都是淳朴诚实的,只是在利益的诱使下,由于理性水平的低下与不足,才开始出现广泛的欺诈。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启蒙运动之后。当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经济发展加速时,人们从中世纪神权理性的遮蔽下解放之后,个人的经济理性开始复苏。由于理性的狭隘与浅薄,这种理性指导下的每个人都会将他人视为自己的地狱,于是霍布斯描述的“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便拉开了序幕。我相信,英国人在霍布斯的时代一定也有上述德国人的情况,否则霍布斯对此的论述分析就是无的放矢。
这种“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虽然是从每一个人的理性出发的,最后却陷入了非理性的状态。在一个没有诚信的市场,大家都相互欺诈、提防,无疑降低了市场交往的效率,提高了交往的成本。到头来每个人都会为此付出不菲的代价。
究竟是谁——政府还是民间自发——形成了交往(交换)的规则,我们现在可能已经无法精确地确定了,但是规则的建立,结束了“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它当然不是靠非理性的道德说教和宗教恐吓实现的,一定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规范,这种规范使守规者能获得红利、违规者则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正是这种建于理性基础上的强制性规范战胜了个人的狭隘理性,最终建立了今天德国人高度自觉的诚信理性。
如果不是马恩二人随意留下的这一段话语,不仅是中国人,恐怕不少德国人对于德国历史上这一段堪与“中国特色”媲美的欺诈泛滥期也会懵然不知。然而一段真实的历史毕竟会留下许多痕迹的,笔者怀疑上海方言中就留有印证这段历史的活化石。
上海方言中有“港门”一词(也有发音“嘎门”),其含意似有多重,现在常用的含意有指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譬如某人说:“我对XX老港门相”,或“我对XX蛮港门咯”。
据某学者考证,这“港门”一词,很可能是GERMAN的洋泾浜发音。上海1865年开埠后,大量洋货涌入。相对于英法等老牌工业化国家,德国是后起之秀,其输华商品与英法比较,有质次价高的缺点,因而GERMAN一词在上海人口中就成了质次价高的代名词,这是“港门”一词的原意,其后被引申为鸡肋之意。但是GERMAN的发音近似“爵门”,何以会变成“港门”,着实令人费解。另一费解之处是,既然“质次”,又何以“价高”?德国货如果质量比不上英国货,价钱应该便宜才对,就像后来的东洋货,那就是质次价廉的廉价货,难道德国商人会不懂这个基本道理?
这些问题当然有待专家继续考证,但马恩的这段话印证了韦伯的理性化理论,这是确定无疑的。因此,我们不必因目前“中国特色”的丑陋而对中国的发展前途失去信心,你看那只美丽的天鹅,当初不也是如你般丑陋吗?
20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