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教官员吃饭还要教到什么时候?
温总理吃饭有“三条标准”:第一,不让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进食;第二,要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关于饭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
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吃饭穿衣亮家当”。温总理的吃饭“标准”,体现了人民总理的高风亮节。他曾到农户家中和与农民朋友一起吃饺子;他曾在去煤矿检查安全工作时,在井下与工人师傅们一起坐在坑道边上吃包子;他曾在在SARS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访问病患并与公众一同进餐。人民日报5月2日就报道了,今年五一期间,温总理到河北省曹妃甸工业区和冀东油田视察,在热轧生产线建设工地和工人们共进午餐的消息。他走到餐车前领了一碗小米粥、两个素馅包子,和工人们一起围坐在木条凳上,边吃边聊。这使人想起去年乙酉年除夕,温总理来到中原油田,同石油工人一起吃年夜饭,也只有“三盘菜蔬、一盘水饺、一杯清茶”。还有2006年5月1日,温总理到首钢总公司视察,走进第三炼钢厂餐厅,自己在窗口买了一盘油菜、土豆丝和馒头,和工人们一起吃饭,向大家表示节日的祝贺。
谁说吃饭就必须得大鱼大肉?谁说就餐必须要在豪华宴厅,正襟危坐?凭什么吃饭要变得如此复杂,如此深奥?从温总理自己排队取饭,到与工人、农民、学生“同吃”,且“够吃即可,不得剩下”中,我们自然就联想到全国每年几千亿的公款大吃大喝。干部吃喝的故事信手拈来十分精彩。安徽省萧县闫集镇三届镇政府打下130张共计17万余元的欠条,105岁老人刘庆宇在讨要数年后竟得到了暂定每年还1000元的还款计划,而这样还清17万需要170年。即使按后来所说的每年还5000元,也需要百岁老人再等34年。 江西省上犹县下岗职工刘敬财夫妻俩1993年在县城开办刘庄大酒店,因一些党政机关及个人签单拖欠29万多元,资金周转困难,被迫关门歇业。七年多来,刘敬财夫妻踏上漫漫的讨债路,至今县各党政职能部门仍拖欠他5万多元。欠款单位涉及县委办、文化局、公安局等10多个部门,有的欠款时间长达十年之久。
长期以来,公务接待中追求豪华、奢侈的现象渐成风气,吃讲营养,穿讲高档,住讲豪华,挥金如土,摆谱比阔。干部公款大吃大喝的问题,早已是国家之公害和痼疾。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央三令五申,“狠招”迭出,却始终没有堵住干部的嘴。全国每年有数千亿元民脂民膏被各级官员的馋嘴饕餮一空。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是显而易见的:“吃公家的饭”不心痛。干部吃一顿饭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数千元,最高的还有一万多元。有钱的地方吃,缺钱的地方也在吃;领导干部吃,一般干部也在吃;大干部吃,小干部也在吃;有钱的时候吃,没有的时候欠帐也在吃。吃喝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当有权有势的人整日泡在餐桌上觥筹交错时,当越来越多的天价饭争奇斗艳之际,当一碟碟美味佳肴还未怎么品尝就被直接丢进泔水桶的时候,总理吃饭却是如此的简简单单,实在让我们有些汗颜。温总理是我们十三亿人民的“管家”,先不说温总理那双穿了十几年的羽绒服和那双开了胶的胶鞋,当我们看到这样一位高龄的老人走到窗口自己排队买饭,看到这样一位高官到井下与矿工共进餐,看到这样一位人民公仆一边吃饭一面和群众拉家常,人们看到了共和国总理对各级干部的殷切希望。人们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温总理这样一位榜样,难道就没有自惭形秽的人?
总理能做到的事,各级官员们,你们何时能做到!
新闻链接:温家宝总理到河北与工人共度“五一”劳动节
温总理吃饭有“三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