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的数字告诉我们什么?


  卫生部公布的数据又给国人当头一棒。就在中国政府和公众都对“看病贵、看病难”给予十二万分地关注之时,然而,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我国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持续六年都在增长。”

  卫生部最近公布的数据告诉我们:门诊病人的人均医疗费用2001年为93.6元,但到2006年就涨至128.7元,涨幅为37.5%;住院病人的人均医疗费用2001年为3245.5元,2006年就涨至4668.9元,涨幅为43.9%(不知为什么在报道中没有提及这个更大的涨幅)。六年来,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医疗费用每年的增长幅度基本都在79%。

  更令人丧气的数据是,在医疗费用上涨的同时,药品费用占医疗费用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2006年,在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中,药费为65元,占50.5%;在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中,药费为1922.0元,占42.7%。这对政府在调整药价方面的努力,不啻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什么“医药分开”,什么“西药限价”,如来佛的手掌看来是压不住有七十二变绝技的孙猴子了,这次老孙根本不尿你,也不写什么捞什子的“到此一游”,看你还对老孙伸什么中指?

  正说着医疗费用的事,恰好又有另一则报道可与其相互印证,从5月15日起,国家发改委又将对260种西药进行限价。记者告诉我们:“据悉这260种药品降价后,所有1500种国家定价药品价格已全部调整到位”。最有意思的是记者的评述:“这也就意味着国家发改委药品‘大降价’时代的终结,今后国家对药品价格的管理将由集中大规模降价转变为定期微调。”“事实上,在‘药价频频降,百姓没感觉’的同时,政府部门已经正视这一问题:光靠降药价解决不了‘看病贵”的难题’”。看起来,“政府部门”由于做了半天“无用功”,也有点泄气。

  现在看来,医疗卫生这潭水可是够深的。原先,国人的想法是这样的:医疗费用高,是因为药价高;药价高是因为医院自己卖药,而且可上浮30%;因此,只要把医药分开,而且从源头把整个药价降下来,“看病贵”的问题就解决了。

  可没想到,这边发改委的官员满头大汗地还没有把1500种“列入中央政府定价目录药品”搞定,还有260种(平均降价幅度19%)药品的降价国人还需等待一个星期,但那边卫生部却已传来“捷报”——六年中,医疗费用涨价3744%,而且到2006年药品费用只占其中的4251%了。

  样板戏中是怎么说的:“堤内损失堤外补,农业损失副业补,早季损失晚季补,小麦损失杂粮补——一定能补回来!”早年人民公社社员都能做到的事,现在在市场经济大风大浪中都能左右逢源的医院还办不到?因此,坊间传说:新农合的建立,第一受惠者是医院,第二是卫生部门,第三才是农民,还必须是看得起病的农民。

  公共管理理论告诉我们:市场经济下,有政府和市场两大部门,市场失灵时,可以找政府;政府失灵时,可以找市场。但是,市场和政府都失灵了,怎么办呢?

  现在有人主张还是要靠市场,但是,一则世界并没有一个国家是靠市场解决了医疗卫生问题的。有点接近的是美国,可人家还是对老人和穷人有个特别的制度安排。同时,美国的医疗制度是被世人所诟病的,如今美国的“医改”业已成为民主党要想在竞选中胜出的一张王牌。二则,在中国,市场等于涨价,有人说这不是市场的错,我们应该等待一个“好市场”的到来,那么,“坏市场”什么时候才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而让“好市场”出来登台亮相呢?——遥遥无期。

  恐怕我们还是要靠政府,但迟迟不见出台的“医改”方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好像发改委和卫生部这两家牵头搞“医改”的政府部门都已然表示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我们对所谓的“中医疗法”的“医改新方子”能够有足够的信心吗?

  有没有第三条路更值得我们期待呢?问题,除了问题还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