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也时尚,平淡才是真


  简单也时尚,平淡才是真

  据悉,6月9日下午2点,美学家、禅学家李哲良在重庆纽约。纽约大厦经典书店主讲《闲话人生》,我出差在外,不能亲身聆听,深感遗憾!

  美学家、禅学家李哲良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师承国学大师季羡林和美学大师朱光潜,专心著书、深藏不露,默默著述《潜能与人格》、《中国禅师》、《中国和尚》、《中国女尼》、《红楼禅话》、《红尘佛女》、《佛光禅影》、《随缘漫笔》、《说禅话美》、《名人佛缘》、《人欲一奇人李卓吾》、《禅林清音》、《王朝闻评传》等已出版各类著作二十余部,近千万言。》、《禅林清音》首印5万册已销售一空!李哲良先生着眼于人类大文明的终极关怀,从宏观来把握历史的动向,揭示人类社会的真缔,坚持自己的思想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在近代各类名人身上所浸染的佛光禅影中,若能领悟到文化人格的风采,我也就可以‘拈花微笑’了”。

  何为禅?何为禅学?

  我问过李哲良先生,他说:禅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一种灵感思维,你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你说它不是什么,也不是什么,是也不是,不是也是,听起来挺拗口。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写道:薛宝钗向宝玉讲了一个慧能与神秀呈偈比试的故事:“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薛宝钗引神秀、慧能两首偈语,“渐悟”和“顿悟”,直指人心,行住坐卧,莫不是禅,生活修禅,改变心智,对于贾宝玉形成消极遁世的人生观有重大影响

  禅这个名词(梵语禅那dhyana),即禅定、静虑之意,制心一处、思维观修之义。令心专注于一对象,而达到不散乱之精神作用,或即指其凝然寂静之状态。反之,心散乱不止之状态,则称为散,二者合称定散。由禅引申出来相关联的禅语是很多的,诸如:禅观、禅定、禅心、禅意、禅味、禅风、禅机、禅悟,以至禅诗、禅画,丰富多彩,韵味无穷。

  在印度,禅定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种修行的方法,从现代意义上来理解,禅是一种“冥想”,并用冥想的方法达到入定的境界。禅的内容,则是很难用言语文字表达的,必须亲身去体证。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以佛家感悟人世的高超智慧的核心,本质就是对所有事物的一种哲学感悟。

  如何用禅定神态去看我们周边的世界?日常的生活?

  李哲良先生写给书画家武辉夏一篇短文《生命在于候望》可窥一斑:

  生命在于候望

  李哲良

  辉夏的仙鹤画,我最喜欢的还是《恒顺祥和图》。不仅是因为它颇有鹤立鸡群的气势,最主要的还是它正处于生命“候望”中的禅定神态。

  “盘马弯弓惜不发”。短暂的休憩正是为了长远的挺进;今天的蓄势正是为了明天的腾飞;现在的候望正是为了展望将来的辉煌。我由鹤的“候望”而油然想到了人的“候望”。

  人生若定位于候望,那将一事无成。

  人生若超越于候望,也将一无所有。

  但机缘未至,结局尚未出现之前,需要的却是候望。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各自不同而不能随意调换的角色。这就是命运。当你还没有足够的能量去影响和改变你身外的环境时,你需要的不是浮躁,而是心静如水、神闲气定和安详候望。

  因为,生命既需要执着的追求,但更需要等待和候望天机信号的禅机。只有将两者交错轮回,才能形成生命的律动周期。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他由此而拈出治学的三种境界:一是“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人间词话》)。

  其实,这既是治学三境,也是人生三境。既是词的境界,也是画的境界。

  此画所表达的“候望”的内涵,也许正是这三种境界的奇妙组合,因此我很喜欢。

  相关文论参见:cailv.bokee.com

        蔡律                 2007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