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环境才能和谐发展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我国将宣传主题定为“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显示了我国治理污染、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心。也许是巧合,就在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太湖蓝藻肆虐等环境污染事件,使人们再次尝到了破坏环境结出的恶果,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危机。
   
太湖被称为无锡的“母亲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一度是太湖的真实写照。如今,无锡人却谈“湖”色变,蓝藻已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恶梦。
   
事实上,太湖还只是一个缩影。最近,正当无锡人以“凤凰涅磐”的悲壮情怀应对水危机时,巢湖人因“巢湖已具备发生蓝藻爆发的条件”而忐忑不安,武汉人也因“蓝藻肆虐湖面漂浮20万斤死鱼”而胆战心惊。对巢湖人和武汉人来说,太湖式的灾难随时都有可能降临。
   
更为严峻的是,我国从大江大河到湖泊海水,都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显示,自2005年底松花江事件以来,我国共发生140多起水污染事故,平均每两三天发生一起。可以这样说,水危机事件,污染在水里,根源则在岸上。
   
“牺牲环境换经济发展是自取灭亡。”这是太湖水危机爆发后,无锡市市委书记杨卫泽的深刻总结和切身体会。如果把这简单的十几个字,放在全国甚至全球的角度来看,算得上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现实的情况是,一些地方政府、企业虽然明知此话深意,但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还是选择了“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
   
在这种发展观下,虽然人们手中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但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物质富裕,已经使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目前,我国消化了全世界70%的电子垃圾;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2600万吨,超出环境容量1倍;酸雨的覆盖率达到国土面积的1/3;70%的江河湖泊受到污染,90%流经城市的河流受到严重污染;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每年有1500万人因此患上呼吸道疾病。这反映出,我国的环境已经十分脆弱。
   
日前,国务院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同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真正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发展才是硬道理”,但发展的前提必须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既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又好又快发展,否则不仅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而且社会承受不起,最终将是经济发展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