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刍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同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一样,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运用、发展和创新,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理论的创新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指导实践,我们应重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一、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属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不同社会、不同制度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不同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广泛的阶级基础(人民)、正确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和优秀的社会制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它的本质属性,其出发点是公平和公正,以实现和保障公共利益、社会利益为最高理想和追求,是全社会必须一体遵从的价值体系,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样的核心价值体系下,任何组织和个人不享有任何特权,均受其约束。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同于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价值体系。
忠君爱国思想、朴素的民本思想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的道德伦理精神等构成了古代以及近现代朴素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其优秀思想内核在一定阶段、一定时期内为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划定了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界限,为人们提供了最原始、最朴素、最简单的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但是,这种价值体系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以强烈的封建等级意识、特权思想和宿命论为基础,是道德的初级形态。
作为一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也有它自己的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极度个人主义为中心,鼓吹和标榜“自由”、“平等”、“博爱”,信奉个人利益至上。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下,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完全被忽略,公平与公正则完全没有市场,社会上充斥着贪婪、攫取、虚伪与欺诈。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极度膨胀的本位主义和资本市场的,民主和自由只是少数有钱人的游戏,平等和博爱则沦为大多数平民的水中月、镜中花。这样的价值体系是腐朽的、没落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注定要被历史所淘汰。
我们应坚决摒弃的是落后的、腐朽的、消极的价值体系整体系,但我们更要善于吸收和利用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有利的、积极的价值观及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才能不断深化我们的认识,不断完善价值体系的结构,不断丰富和发展价值体系的内涵。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体,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不能割裂开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详尽阐述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高度结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国家所有社会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则是国家之魂、民族之本,这两方面内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的传承性。自主创新的时代精神是增强国家实力和发展后劲的重大战略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导社会主义国家公民道德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两方面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规范的创新性。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有机组合、科学搭配,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高度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和谐”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之意,必须坚持统一性,并一以贯之。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人的工作,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在承认差异、尊重个性的基础上,体现方向上的一致、形式上的多样。
我们要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系统地分析研究其精神实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定要整体把握、共同推进,如果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工作,以偏概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不断趋于完善、不断向前发展的活的体系。
《决定》指出,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其总是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必定会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必定会赋予其新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价值体系是社会生活中已形成的评价个人或群体行为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和优化提供了平台和机遇,要学会适应与引导健康社会心理和现代人文精神,要注重研究和利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并把它们吸收进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来,进一步增强其时代特征和适应能力。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国家现存的社会价值体系经受住了时代和历史的检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道德支撑。但由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一切都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也带来空前的冲击,现存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评判标准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在这个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难免会有人产生疑惑、误解,甚至迷失方向,这些现象和矛盾的长期存在严重地损害了党的声誉,干扰和破坏了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必将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和质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消除和遏制上述现象和矛盾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道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和全新课题,这种现实凸显出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笔者认为,只有大的思路,才可能有大的突破、有大的前进、取得大的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我们党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正本清源、创建和谐的重大战略举措。
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途径
《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那么,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呢?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途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最高层次的,是最优秀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所在。理想信念不是空洞的、宽泛的,总是结合一定的载体和形式反映在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解决思想意识领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第一,充分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不断加大道德感召的力度。“明教化以成善性,正法度以防人欲”。道德规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促其向善、向好的方向发展。目前在社会上出现的是非、善恶、美丑界线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严重存在,先富阶层为富不仁、崇尚低级趣味、贪图个人利益、追求享乐主义,后进群体为观念落后、不思进取、精神委靡等现象,归根结底,都是“道德失范”的集中表现。我们要大力营造道德感召的氛围,用良好的、正确的、行之有效地道德观去教化健全人格、匡正错误思想、营造良好风尚、提升公众素质,以培养出对各种违法现象深恶痛绝的、对法律深怀敬畏之心的“官”和“民”。从这个意义上说,育人树德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条件。
第二,努力培养感恩之心,扎实开展感恩教育。人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因素。和谐社会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共同建设,每个社会成员也会共同享有建设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和部门在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还较大,局部矛盾还比较尖锐。我们不能只看到这些不公、不平、不顺,而要学会知足,学会感恩。不仅应当懂得,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祖国的强盛,就没有现在的生活,更应当倍加珍惜,端正心态、树立信心,多想想社会所给予我们的衣、食、住、行,多反思我们对社会到底作了多大的贡献。要以长远的眼光、用感恩的心去面对和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的困难和矛盾。因此,懂得感恩、学会报恩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由之路。
第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注重加强教育。要开展中国历史和基本国情教育,大力讴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光辉历程和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励人民。倡导和弘扬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用中国人民不断创新的辉煌成就和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激励人民。要组织关于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好解惑释疑工作,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来引导人民。要处理好理想信念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关系,做好扩大共识的工作,用万众一心、共创伟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愿景鼓舞人民。形成有利于凝聚人心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阶段,只有树立共产主义这一共同理想,才能进一步把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上来,党的事业才有无往而不胜的力量源泉,从而顺利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同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一样,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运用、发展和创新,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理论的创新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指导实践,我们应重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一、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属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不同社会、不同制度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不同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广泛的阶级基础(人民)、正确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和优秀的社会制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它的本质属性,其出发点是公平和公正,以实现和保障公共利益、社会利益为最高理想和追求,是全社会必须一体遵从的价值体系,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样的核心价值体系下,任何组织和个人不享有任何特权,均受其约束。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同于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价值体系。
忠君爱国思想、朴素的民本思想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的道德伦理精神等构成了古代以及近现代朴素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其优秀思想内核在一定阶段、一定时期内为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划定了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界限,为人们提供了最原始、最朴素、最简单的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但是,这种价值体系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以强烈的封建等级意识、特权思想和宿命论为基础,是道德的初级形态。
作为一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也有它自己的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极度个人主义为中心,鼓吹和标榜“自由”、“平等”、“博爱”,信奉个人利益至上。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下,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完全被忽略,公平与公正则完全没有市场,社会上充斥着贪婪、攫取、虚伪与欺诈。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极度膨胀的本位主义和资本市场的,民主和自由只是少数有钱人的游戏,平等和博爱则沦为大多数平民的水中月、镜中花。这样的价值体系是腐朽的、没落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注定要被历史所淘汰。
我们应坚决摒弃的是落后的、腐朽的、消极的价值体系整体系,但我们更要善于吸收和利用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有利的、积极的价值观及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才能不断深化我们的认识,不断完善价值体系的结构,不断丰富和发展价值体系的内涵。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体,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不能割裂开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详尽阐述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高度结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国家所有社会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则是国家之魂、民族之本,这两方面内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的传承性。自主创新的时代精神是增强国家实力和发展后劲的重大战略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导社会主义国家公民道德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两方面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规范的创新性。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有机组合、科学搭配,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高度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和谐”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之意,必须坚持统一性,并一以贯之。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人的工作,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在承认差异、尊重个性的基础上,体现方向上的一致、形式上的多样。
我们要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系统地分析研究其精神实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定要整体把握、共同推进,如果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工作,以偏概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不断趋于完善、不断向前发展的活的体系。
《决定》指出,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其总是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必定会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必定会赋予其新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价值体系是社会生活中已形成的评价个人或群体行为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和优化提供了平台和机遇,要学会适应与引导健康社会心理和现代人文精神,要注重研究和利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并把它们吸收进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来,进一步增强其时代特征和适应能力。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国家现存的社会价值体系经受住了时代和历史的检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道德支撑。但由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一切都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也带来空前的冲击,现存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评判标准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在这个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难免会有人产生疑惑、误解,甚至迷失方向,这些现象和矛盾的长期存在严重地损害了党的声誉,干扰和破坏了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必将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和质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消除和遏制上述现象和矛盾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道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和全新课题,这种现实凸显出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笔者认为,只有大的思路,才可能有大的突破、有大的前进、取得大的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我们党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正本清源、创建和谐的重大战略举措。
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途径
《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那么,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呢?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途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最高层次的,是最优秀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所在。理想信念不是空洞的、宽泛的,总是结合一定的载体和形式反映在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解决思想意识领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第一,充分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不断加大道德感召的力度。“明教化以成善性,正法度以防人欲”。道德规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促其向善、向好的方向发展。目前在社会上出现的是非、善恶、美丑界线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严重存在,先富阶层为富不仁、崇尚低级趣味、贪图个人利益、追求享乐主义,后进群体为观念落后、不思进取、精神委靡等现象,归根结底,都是“道德失范”的集中表现。我们要大力营造道德感召的氛围,用良好的、正确的、行之有效地道德观去教化健全人格、匡正错误思想、营造良好风尚、提升公众素质,以培养出对各种违法现象深恶痛绝的、对法律深怀敬畏之心的“官”和“民”。从这个意义上说,育人树德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条件。
第二,努力培养感恩之心,扎实开展感恩教育。人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因素。和谐社会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共同建设,每个社会成员也会共同享有建设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和部门在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还较大,局部矛盾还比较尖锐。我们不能只看到这些不公、不平、不顺,而要学会知足,学会感恩。不仅应当懂得,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祖国的强盛,就没有现在的生活,更应当倍加珍惜,端正心态、树立信心,多想想社会所给予我们的衣、食、住、行,多反思我们对社会到底作了多大的贡献。要以长远的眼光、用感恩的心去面对和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的困难和矛盾。因此,懂得感恩、学会报恩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由之路。
第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注重加强教育。要开展中国历史和基本国情教育,大力讴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光辉历程和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励人民。倡导和弘扬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用中国人民不断创新的辉煌成就和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激励人民。要组织关于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好解惑释疑工作,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来引导人民。要处理好理想信念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关系,做好扩大共识的工作,用万众一心、共创伟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愿景鼓舞人民。形成有利于凝聚人心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阶段,只有树立共产主义这一共同理想,才能进一步把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上来,党的事业才有无往而不胜的力量源泉,从而顺利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