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短思


  “名言”短思

  贺德全<笑河>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这段毛泽东的名言简单易记、朗朗上口,不知被多少人引用过。但真正要做到“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却并非容易。我的理解,毛泽东所说的“坏事”,其实就是指有没有做损害他人利益(损人利已)的事。如果人人都能每天扪心自问一次:今天有没有做过对不起别人的“坏事”?相信这个世界就会少些勾心斗角,多些宽容理解!

  ——熟悉会滋长轻视。

  鲁讯先生的名言永远是那么一针见血。不是吗?因为彼此太熟悉了,太了解对方的弱点与不足了,就从心里面瞧不起他,“就这副德性,有什么好翘的”。其实别人也很了解你,同样在那里对你嗤之以鼻呢。因此才常常存在“本地和尚无人请,外来和尚好念经”和“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其实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为什么只熟悉别人的短处而“轻视”,却不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而“重视”呢?

  ——你可以在一个时期内愚弄所有的人,也可以永远的愚弄一些人,但你不能永远愚弄所有的人。

  美国前总统林肯在半个多世纪前的这句名言,好像就是专门针对我们现在那些奸商和贪官们所说的。诸如把霉变的大米抛光之后拌上非食用油冒充优质大米之类的害人把戏,刚开始时确实能欺骗和愚弄消费者,使人上当,但很快就被戳穿查处。又譬如一些贪官在东窗事发之前在台上人模人样的“表演”,当初也能唬弄老百姓(当然也愚弄了上级领导),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你伪装的再好,也总有一天会露出狐狸的尾巴。当然也有的人至死仍被愚弄,如《忠诚》中烈山县原县长赵成全,直到临终前仍认为贪官耿子敬是“有功”。

  ——我不同意你所说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有人认为,这是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的话,也有媒体说这是伏尔泰的名言,但不管是谁所说的,反正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引用的名言。对我们正在大力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今天来说,这句名言仍有着积极的意义。人们还记忆犹新,二十多年前,张志新、遇罗克等人因为不同意林彪、“四人帮”的观点而惨遭杀害,尤其是张志新在赴刑前还被残忍的割断喉咙,令人发指。当然,现在是再也不可能存在因为一句话而被判死刑的事了。但我们仍能从媒体上读到一些基层官员压制民主的事情,如某省一位青年农民为举报村里的贪官而多次上访,竟然被当地警方拘留并被截掉了一小段舌头。这显然是不让人有说话(当然指某些官员不爱听的话)的权利了。还有的单位和部门,领导讲话一锤定音(一言堂),不允许其他人说出不同观点的话,否则,就有你好看的。这也是变相剥夺了人们说话(不同意见的话)的权利。其实,只要是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应该允许人们讲出不同观点和意见的话。正如毛泽东所说: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

  ——奴才当了主子往往比原来的主子更严厉。

  鲁迅先生的这段名言又搔到了一些人身上的痒痒了。环顾我们周围,像“人一阔就变脸”(鲁讯语)那样的人还会少吗?有些人当他(她)尚未当“官”前,时常发牢骚,说上司听不进下属的意见、作风不民主、脱离群众等等,可一旦当上了“官”以后,便立即对以前的观点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甚至更加听不得不同意见,更为霸道。因此有人说,官场是个大戏台,在这个戏台上,有的人出演的是正气浩然的正角,有的人却是猥琐可恶的反角,更有的人在那里表演的是“奴才变主子”类的丑角。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中国古代圣人孔夫子与其得意弟子颜渊的对话,千百年来被人们所奉为至理名言。其实,类似的名言,毛泽东和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有说过: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不要对人马列主义,对已自由主义……。然无庸讳言,有相当一部分人却是喜欢已所不欲,强加于人的,他们对人苛求,对已放纵,别人做“这种事”绝对不行,而自己倒是常常做“这种事”。其实,人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这种已所不欲,强加于人和宽于律已,严以待人的行径毫无疑问是讨人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