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西山区遇到近年来少有的干旱,尤其是洛阳市所辖的西部伏牛山区的嵩县、洛宁、伊川等县,自3月初到6月中旬,降雨量均未超过20毫米。 水资源极其短缺、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土壤底墒明显不足。因此,今年干旱的危害明显重于常年。特别是丘陵地区历来是干旱的高发区,这些地方水利设施较为薄弱,灌溉条件较差,干旱的影响更为严重。这样严重的干旱要想得到根本缓解,还是老百姓说的对,只有等老天爷下透雨,那些投巨资建的水利设施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而已。
下图:6月14日西干渠放水,满渠的清水却难以流进干渴的旱田。(翟智高摄):
渠内水景如画,渠外土地冒烟,满渠清水何故流不进干渴的农田?
“水是商品,用水交费,依法治水,造福人民”的政策是不错的,但修了闸门开不了,连引水渠都不通,农民怎么浇地?
下图是西干渠伊川平等乡上元村南水闸,根本就无法开启。“西干水渠功千秋,农民用水却发愁,巨资工程花架子,一渠清水白白流”。
目前,旱情严重的各县都在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全力投入抗旱减灾工作。
在洛宁县东宋乡聂坟村的一块烟叶地里,父女俩在用水车拉来的水浇灌秧苗(6月12日摄)。
左图:在河南省嵩县阎庄乡,水利技术人员在对一座小型水库的干涸情况进行现场调查(新华社记者 王颂 6月12日摄)。
右图:在洛宁县东宋乡,几位农民攀上数米高的蓄水池壁提水准备浇灌烟叶苗(新华社记者 王颂 6月12日摄)。
下图:,伊川县平等乡已收割半个月的麦茬地,因无墒种不上玉米。虽然在西干渠以下自流灌溉区,但因开不了闸,西干渠有水也浇不成,群众只好拉水点种。(翟智高6月16日摄)
下图:世行贷款农灌项目西干渠伊川鸣皋提灌站,遇到现在急需发挥作用时却干瞪眼不管用,连电都未接,管道也没有,渠中有水也提不了。压根就是花国家钱,胡弄老百姓的半拉子花架子提灌站。
提灌站前,满渠绿水景似锦绣,清清渠水白白流,巨额投资难见效,百姓望水只发愁。
陆浑总干渠分水闸:
西干渠跨伊河和洛栾快速公路渡槽:
流在干旱丘岭上的西干渠,应该流进干旱的土地,而不要成为如画的水景。
自流的闸门开不了,抽水必然增加费用,加重农民负担
其实,农民对满渠清水白白流的现实是既无奈,又坦然不着急,为什么?因为他们算过帐,旱地浇一次水约需三十元,玉米需浇三次水,而西干渠什么时候放水,没有准儿,万一中途又旱了,而西干渠不放水,岂不苦了庄稼,花钱打了水漂?反正粮食够吃了,指望种地不行了,指望养猪、养羊、养牛不行了,有收无收凭老天爷。不然农民为什么眼看种不上庄稼也不愿花钱浇地?划不来啊。不然农民为什么把可喂牛羊的麦秸一点了之?不然农民为什么愿意“建庙敬神向天求雨”,因为他们真心相信“天无绝人之路,旱久必有甘霖”,“老天爷下雨向来不收任何费用,烧香感恩心甘情愿”。
下图:农民为什么把可喂牛羊的麦秸一点了之?
实际上水利部门也有很多苦恼。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水利部门就像一个鱼贩子,遇节日贩了大批活鱼。农民就像购鱼人,如果买鱼者少,鱼贩子大批活鱼用活水加氧气的维护成本加大,时间长了鱼还会死掉,节日过了没有买鱼者就要赔钱。 据了解,西干渠开闸放水,至少需四个流量(每吨水几分钱),就这,伊川水利部门每天就需向陆浑灌区管理处交费1.3万元。如果农民浇地者多,收的费就多,农民浇地者少,收的费就少。但水是24小时哗哗不停流动着,农民不浇地,水照流,照渗漏,水利部门就得赔钱。 农民不是不浇地,而是因开不了闸,西干渠有水也浇不成。浇不了地不交费,水利部门就无“利”可赚,但旱象严重不放水上面又不依,不就苦了水利部门? 之所以存在以上现象,与不合理的水利管理体制有关。 一、“自收自养”有弊端 1、 据陆浑灌区管理处的说法,陆浑灌区目前是承包经营,灌区管理处人员的工资、福利政府不给,靠管理处收水费来“自收自养”,收上来水费就发工资、福利,收不上来水费就不发工资、福利。遇旱年水费好收,日子好过些。这几年风调雨顺,水费不好收,甚至收不上来,日子就不好过。员工干部就发不了工资。 陆浑灌区水利工程(包括 陆浑水库、总干渠、分水闸、东干渠、西干渠等),是河南人民,特别是豫西人民几代人几十年来勒紧裤腰带,艰苦奋斗,前赴后继,出力出钱,国家也投资几十亿元建成的造福人民的宏大工程,现由陆浑灌区管理处承包经营,沦为他们“自收自养”的“饭碗”,群众受了“害”,渔翁之利却由少数人享得,这种不合理的水利管理体制不破除,农民和国家都享受不到“利”。 2、土地由农民承包经营后,每一个农户“个自为战”,原来的水利基础设施,像引水的支渠、斗渠、提灌站等逐渐被废弃、侵蚀、毁坏,有效灌溉面积逐年缩减,原来规划能灌溉的地浇不成了。据说某单项灌溉区,原规划能灌溉18万亩,后来统计下降到3万亩,而现在实积能灌溉的仅有一万亩左右。 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大幅缩减,导致原本能“旱涝保收”的农田重新变成“旱不能浇的望天收”,陆浑灌区水利工程的应有效益难以发挥,很多农民无法享受到陆浑灌渠的“水利”益处,水利管理者自然收不到更多的水费,“自收自养”也难以为继。 水利管理者靠水利工程“自收自养”,管理者的“生存”就与收费紧密相连了。于是,当干旱来临时,水利管理者首先靠虑到的不是如何“救旱如救火”,而是如何利用手中掌握的“闸门权”,严卡闸门,坐等农民“交费”再放水,不交费不放水。 3、收费“层层加码”也就难免出现,例如,从陆浑水库放入总干渠的水,每立方几分钱,浇一亩地就按50立方,充其量不到3元钱,而农民浇一亩地实际要付20-30元。遇旱年,每年两季每亩地可能需浇四至五遍水,高额的水费农民承受不了,自然就少浇水,粮食减产是明摆着的事。而遇不旱年,每年两季每亩地可能一遍水也不需浇,收“水费”就会泡汤。 掌握着“闸门权”,严卡闸门,坐等农民“交费”再放水,不交费不放水。“闸门”成了水利管理者的“钱袋子”,在他们眼中,放水就是“放本钱”,放水就要“赢利”,什么“不韪农时”的古训、什么“为民造福”的宗旨全抛到太平洋去了。 二、水利收费“利”不好赚 1、大家想一想,一个分水闸下可能管着几十或几百亩可浇地,牵涉到几十或几百户农民。只有这几十或几百户农民把“水费”全交了,此分水闸才能开启,否则,在有些户未交费情况下开了闸,没交的费就再收不上来了,以后就会有更多的户效法也不交费。为交水费闹出的矛盾日益增多,因水费交不齐而不开闸,耽误农时的事经常发生。因此,出现“渠水哗哗白白流,农民望水只发愁”就不足为奇。 2、农民承包土地,自己对自己负责,对农田管理,农民有自由管理权。国家不收“皇粮国税”后,农民发展环境条件更为宽松、自由。风调雨顺时种地的收成可保证农民几年不饿肚子,欠收年份农民也不会有大的惊慌。但孩子上学、病人医治、婚丧大事、盖房发展等等,离了钱办不了事,凭几分耕地致富显然是不现实的。当农民把致富希望寄托于城镇时,土地已不是农民唯一的依托。所以对于抗旱保丰收的积极性就远没有以前高涨。 3、而陆浑灌溉渠放水无规律、农民用水无保证、用水高额收费等,则导致农民对水利丧失信任和依靠。引水的支渠、斗渠、提灌站等水利基础设施长期闲置,逐渐被废弃、侵蚀、毁坏,以户为单体的农民也无可奈何。 4、农村基层的乡、村干部,对水利更漠不关心。甚至听说有的村干部代收了部分水费“顶账”。在他们看来,国家不收“皇粮国税”,又把粮食补贴直补给农民本人,水费又由水利部门“自收自养”,独家得“利”,自己无“利”可图,也就放任自流,不管不问。因而即使出现今年特大干旱,也不见有什么乡、村干部组织“抗旱战役”。满渠的水浇不了干旱的地,也不见有哪些干部“上火着急”。 三、如何破解水利不“利”农民的现状呢? 1、农民的意见是,水利成果应该共享。 水利基础设施是农民与国家共有财产,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农民几代人付出无数资金和难以用金钱计算的体力,成果应该共享。而如今把如此巨大的水利工程当成“饭碗”,交给少数人“承包”、“自收自养”,出力建设者成了被“收费对象”,水利工程何以只“利”管理部门,不“利”农民? 2、水利管理部门说,工资福利国家统一发放,只当管理者和维护者。 由于收水费实积情况并不是那么“诱人”,水利管理部门反而陷入“难以生存”的奇怪处境。他们怀念工资福利由国家统一发放的过去,自身只当好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者和维护者。 3、免除农田灌溉用水的“水费”。 水利基础设施是为农业生产发展服务的,事关几亿农民生活生存,国家长期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大事,既然国家免收了农民的“皇粮国税”,又给农民粮食补贴,完全可以免了农田灌溉用水的“水费”(工业和非农用水除外),怎么又允许水利“承包”部门以“收水费”为由,“自收自养”,从农民手中“掏钱”去“自收自养”呢? 4、保证水渠中水流不断,四季常流。 免了农田灌溉用水的“水费”,水利管理者工资福利由国家统一发放,他们一心一意去维护水利基础设施安全和正常运转,水渠中可保证经常水流不断,四季常流,农民可放心发展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业,创出新的致富门路。各水渠可根据农时需要决定放水量的大小,再不用因水费问题与农民闹茅盾。水渠经常水流不断,从高处补给了地下水源,将会有效改善丘岭旱地生态环境条件,为再造山川秀美的新农村提供水源保证。 如果把 陆浑西干渠由伊川延伸至洛阳龙门西山,四季有清澈流水滋润的百里伊川西岭和龙门山,将会一改干山穷岭的现状,很快变成山青水秀郁郁葱葱的人间仙境。 ============== 17日17时凤凰形云图 下图:云体高度,红色凤凰形 下图:6.18云体过冷层厚度,黄色凤凰形 17-19日降雨实况图,凤凰心腹部位下的最大。 17日-19日,西北地区东部、黄淮、汉水流域、西南地区东北部等地出现了中到大雨,其中甘肃东南部、四川东部、重庆北部、湖北西部、河南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了暴雨,四川达州和湖北襄樊分别出现了150毫米和105毫米的大暴雨。干旱的豫西旱情解除。 附记: 现在农村古庙“香火”旺盛,老百姓还是极为相信“老天爷”和“龙王爷”的。这不,西干渠放水浇不了地,老天稍一动恻隐之心,喜降甘霖,先下了点小雨,督促老百姓把没种的秋庄稼种上,然后足足下了一夜,旱情解除,老百姓非给“老天爷”、“龙王爷”上供烧香感恩,说“老天爷”、“龙王爷”不收农民任何费用,上供烧香“略表感激之情”。 当电视上说这雨是人工增雨火箭打下来的,农民的回答是:呸!前一个月咋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