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看青山


      今天在家休息,少了人事和奔波,感觉很清静。早上很晚才起床,也没什么电话打扰,这可真是难得。奔忙在红尘中,说疲惫吧,有点,但也不是太累;说快乐吧,好象不是很明显,只是一种模糊的印象。而大千世界中,如我这般的人,生活状态也许差不多,象奋战股海的散户,有喜有悲。
  
  正发呆中,工行的一个电话,说让更换两年前办的“金卡”。我这人一有事,就放在心上,好象鱼刺含卡在喉咙。又没烟了,一个电话,下面商铺的送了上来,感叹现在什么都很方便。
  
  我决定不出门,从现在开始,放下所有的虚伪,做一个轻松幸福的人。随意抽出一本书,张岱(明)的《陶庵梦忆.西湖寻梦》。书买了有十年多了,印象中就没仔细读完过。书非借不能读也,还真有道理。翻到《西湖总记》篇,发现古人缘西湖而作之诗真是太多。有名家的,如苏轼、欧阳修,也有无名气的。浏览中,欣喜其中的一篇《西湖》诗,感慨之情有点沉郁苍凉。范景文的,在史上没有太大名气:
  
  湖边多少游观者,
  半在断桥烟雨间。
  尽逐春风看歌舞,
  几人着眼看青山。
  
  情绪受了感染,再也读不下去。本想从读书中找点休闲趣意,却不料自己内心依然翻滚着人事之纷,静不下来。算了,不看了。对自己的认识是清醒的,但不免多了些心有不甘的落寞。
  
  想起前几天写《关于诗歌》时,重温中国文学史,发现中国诗人在写作中的另一个特点,那就顺便写下来吧。苏轼都会有“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的叹息,自己就更不用说了,年龄不饶人,记下来,免得以后没时间写或彻底忘记。
  
  有个感觉,中国诗人在其作品中,对故土家园的眷恋思念,是一个永恒主题。美丽凄迷的乡愁弥漫诗坛几千年。而此刻的我,也许,只是也许,想有个最亲的人同我说说话。可是,母亲不在了,我只能同故土对话,我只能向天国发问......喃喃自语。
  
  以前喜欢吟诵和引用的《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一种征夫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悠悠伤情。看来是年龄关系,20多岁时常常记得前两句,总用于给女孩子听,她们听了很美,以为是爱的表达。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现在最感动的,却是后两句,我真的老了吗?绝对是心态问题,是的,要调整啊。
  
  古人对故里家园的吟唱,后又衍化为游子思乡之惰,迁客怀土之叹。汉乐府“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古诗十九首》的“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再到后来,王粲有登楼之赋,庾信有乡关之思。所有这些,都发凄怆之辞,叹人生多艰,寄怀土之思,总有挥之不去的哀怨。
  
  唐诗里对故土的思恋之句更是无处不在。李白的《静夜思》,优美感人。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对故乡的思念辽阔而凄迷。王维更是简约:“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生动地寄托了无限情思。周邦彦的《点绛唇》:“辽鹤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此等忆念感伤而无奈。
  
  现代于佑任绝笔《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撕心裂肺的呼声,怀乡念国,憾恨而别,郁郁伤情,感动多少华夏儿女。温家宝总理2004年答中外记者问时曾很得体地引用过,记忆犹新。
  
  算起来,不管过去的人,还是现在的人,大致差不多。名人也好,庸人也罢,其实都是人,都有感怀,都怀恋过去,渴望一种美好境界,但也免不了世俗拖累。有时候,虔诚一些自己看来生动的人和事,迎风而立,真趣颇多。如此想来,我还有什么可不开心的呢?我也不过是漫漫历史中的一朵微不足道的浪花,甚至连浪花也不是,想通些。
  
  郁郁的夏夜如此动人!开阔胸襟,放眼世界。增长见识,愈挫愈勇!象春风里的泥土一样,舒展腰肢和思想。一切都会好起来。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