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除去糟粕


———屈原投江不是榜样

 

“满街又闻棕叶香,眷恋源于汨罗江……”手机的短信告诉我端午节又到了。五月节在中华千年文化史上已经源远流长,包棕子、绿豆糕、赛龙舟、走亲访友。长江流域的风俗中是一年中和中秋节、春节并称的“一年三节”,儿女亲戚,这三节是一定要走往的。城市好像没有那么浓重,但是商家从来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发财的机会,良心可以不要,金钱不能不赚。过期多年的棕子照样可以在驰名商标的掩护下,招摇过市。节日文化在当代的变味,已经不只是在商家。对于屈原,这位隐语香草美人,九歌天问离骚经典的大诗人,一位“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者,主流的思想传下的是爱国主义,是后人学习的榜样。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屈原投江不是一个正面的榜样,恰是一个反例。

我们可以从这一行为中读到一些消极的意义。首先,屈原缺乏责任感。作为一个真正负责任的人一定不会放弃国人而不顾,黄泉路上任逍遥的。其次,屈原缺少良好沟通与解决冲突的能力。好的中层管理者应该是一个具有良好的上下行沟通的管理者,一些领导与下级沟通因为有行政资源可以指示、命令下级如何如何,当面对上级时不知如何去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实开发上级的资源是下级应该有的智慧,也是中层管理者发挥才能、得到充分授权的关键。我们的三闾大夫开发不了楚怀王就跳进了汨罗江。第三,屈原缺乏毅力。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历经千难万险,苦心人,终不负,苏武牧羊、武则天当政、勾践卧薪尝胆。当一个人遇到困难不能解决就跳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屈原不是狼牙山五壮士。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这和现在的大学生、硕士、博士、乃至博导跳楼没有什么区别。从跳楼者的背后我看到了屈大夫的影子。

一种社会文化,应该有良好的激励功能,我在给学生将人力资源管理时,倡导学习苏武、武则天,勾践、张海迪,人生要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千万不要学习这位楚国大夫,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一了百了。中秋节所想到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要吸取精华,除去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