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真理”是知识的假象,人生的纷争和烦恼源于对“真理”的执着,用佛家的话讲叫作“迷”,即迷惑在知识的假象里。世俗之人最愚蠢的地方,就是迷惑在知识的假象里,为“真理”而折腾着。纷争不断的人爱说一句话叫“你不懂”,意思就是你不懂得那个知识,不知道那个道理。其实说这话就是一种“”,让智慧、聪明和气度迷失在偏见的知识中了。有个网友看我的一则谈知识定义的短文,回帖说是“井底之蛙,小人之见”。但世界上总是会有“井底之蛙”和“小人之见”啊,一个非“井底之蛙”而广闻博见的人,怎会不晓得天地之大、无奇不有呢?有宽广胸怀的人,值得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井底之蛙”感到奇怪和不舒服吗?有时执着于“大”也是一种“迷”,而“迷”在“大”中就是“小”了;说“你不懂”的人归根到底是自己不懂,让自己“迷”在“懂”的假象中,而反倒认为他人“不懂”了。

人类给自己书写的文明篇章最大的败笔,就是让人越有知识越活得不自由、不快活。世俗知识分子最大的不幸就是执迷知识、玩弄深沉、钻牛角尖、瞎折腾,把简单的快乐折腾掉了。世俗的政治气候、社会风气和教育体系,常会使一个好端端的人染上“折腾癖”,变成“折腾狂”。中国古代如屈原、贾谊、司马迁等,都是才华横溢、聪明绝顶而折腾成性的人,都因意气用事的知识折腾而被毁、受贬、受刑甚至自尽。现代著名文人鲁迅、巴金等也是深患“折腾癖”的“折腾狂”。这些“折腾狂”们总是自负天下国家命运,以为真理在握、不可一世,非自己地球不转、天下不济,因此执迷不悟,不停地瞎折腾,一生活得很累、很窝囊,不知快乐为何物。

”者永远是无知的小学生,以谨慎求知的态度去了解和认同某一特定的知识标准而不能超越它,然后在知识构筑的技术和价值体系中去恐惧不安和劳累地生活,这怎么会有快乐可言呢?只有破“迷”开“悟”,才能超越知识,离苦得乐。很多宗教都有“超越知识”的精神追求,如道教有一条长生之道就是“心中常喜乐,口里无怨声”。这并不是说人生中没有可怨之事和可道之理,而是说我们要以乐观的心态去置之不理或超然处之。

超越知识和“真理”的是非之争,不是“回击”而是“回避”来自外界有刺激性的知识信息,善于清除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垃圾。要轻松快乐地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心中须有“佛性”这个超人力量。怎么做到具有“佛性”呢?就是不要“迷”,而要“悟”,不要盲目地“迷”,而要自觉地“悟”;“悟”就是看透人生真相,超越自己和他人的知识俗见。毛泽东曾经说过:“有许多的东西,只要我们对它们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觉性,就可能成为我们的包袱,成为我们的负担。”佛教有句名言叫“迷则佛是众生,悟则众生是佛”,“佛”是在我们心中的,关键就是要开“悟”。古圣先贤们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为什么“将死”之人会有“善言”呢,就是人在死到临头的时候忽然“悟”开了,把任何的知识、真理和所有知识、真理支撑的原则、标准都放下了、超越了。此生此世的折腾已被看透,新仇旧恨到此全了,在余息尚存的最后瞬间,除了“善言”还有什么呢?有个著名的医生在临终时说:“我放弃自己的意志后,就享受到了真正的喜乐。”在生命旺盛之时有如“天”大的事情,在生命快要归于“无”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那些“天大”的事情也是一个“无”。看破之后便毅然放弃被偏见和知识锻造的意志,人生的负担没有了,于是“就享受到了真正的喜乐”。

我们漫步在人生途中,在离“将死”还有较长一段距离的时候,在我们还身强力壮、富有激情的时候,为什么不可以放弃一回“意志”、发出一回“善言”呢?为什么非要在人老珠黄之后“将死”的瞬间,才在悔恨中享受“真正的喜乐”啊。人生的内容是什么?人生的内容是超人力量安排的一场快乐游戏,而执迷不悟的人们把它“当真”了,因此才玩得不开心,哈哈。

(陈嘉珉,2006年10月24日)

人生折腾-超越知识:http://www.chinavalue.net/AuthorIndex_Boke.aspx?id=5890#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