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后知后觉的笔者接触了一种名字叫MSNnext的东西,据说是应用“二度”人脉理论,可以认识更多的使用MSN的人,笔者以前是听说过“六度分割”理论,因为我们确实没有必要认识世界上每个人,也不需要每个人都认识自己,只要能够有足够的人认识自己——足矣!
六度亦称“六度分隔理论”,用最简单的话描述就是: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
想必这“二度”就是从“六度”中简化来的。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六度分割”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割就是在这个社会里,任何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六个人(包括这两个人在内),无论这两个人是否认识,生活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他们之间只有六度分割。
笔者的好友,首创B2M(BusinesstoManager)电子商务模式的芝麻客网站的创办人宋立鹏先生对这种MSNnext是很认同的,据说他MSN的一度好友就有将近560人,二度好友更达到4000多人,这意味着任何一个信息单纯通过MSN就可以在瞬间传达给4000多人。虽然笔者也有将近800人的MSN名单,但实际上经常在线并看到的也就大约200人,实际活跃的朋友仅仅400上下而已。因此这让笔者有些羡慕。
宋先生建议笔者使用MSNnext,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导致对笔者开始使用MSNNext,对方对VIP用户收费设定了一个“底价”,而那底价的60元年费也不是无法承受,并每延迟一个月注册都要提高20元的年费,直到每年300元。作为从营销中走出来的人士,笔者认为其实那种策略应该是不错的,会对很多人有吸引力。
因而也就下载了MSNnext,并申请成为VIP用户,在那之后,二度好友也迅速突破是2000人。并由此参加了MSNnext举行的第二届集市。集市有两个主题,一个是以物易物的礼品交换,另一个是彼此交换名片的聚会,并进行商务洽谈。
笔者想借此文与MSNnext的名词谈谈对MSN与MSN之后的粗浅看法。
笔者对即时通讯这样的东东其实是没有什么好印象的,甚至在去年7月31日的文章中将其与浏览、社区、网络游戏并列称为网络的“四大毒瘤”。2006年12月开始的持续将近百日MSN崩溃,让所有依托网络生活的人都感觉茫然。不仅无所事事,而且表现出了各种焦虑症状。既往常联络的朋友们都失去了联系,即使知道其线下的联系方式,都出现了沟通不畅,甚至不知道如何联系了。网络依赖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种症状表现为大量的关系都通过网络来维护,对网民而言,世界末日的感觉恐怕也大体如此。
尽管如此,在与新朋友交换名片的时候,笔者依然总是习惯于问对方“上MSN吗”?对方假如没有透露MSN地址,总是有淡淡的失落,而当对方把自己的MSN写在名片上之后,就会感觉塌实,仿佛那样就可以与对方绑定在线。经过习惯性地内视自己的心理,笔者发现似乎自己正在回避在线下现实生活中面对面聊天,正在从线下回归到线上,推而广之,似乎有笔者这一倾向与心理活动的不在少数。
我不禁要问:即时通讯是方便了联系还是一种退步。有了MSN之后,我们有什么变化?是在网上浪费青春还是为了更为人性化的沟通?虽然你可以同时与数十人甚至数百人通过网络面对面,而且可以通过网络瞬间传输海量的文件,但所说的话中,真正有价值的又占有多少呢?
堪称2007年CCTV的《百家讲坛》塑造的头号明星讲师王立群教授关于隐居的境界话题,在流传已广的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又加上一句“超隐隐于网”。
在笔者看来,“小隐隐于野”这虽然惬意但似乎已经过时,特别是年纪轻轻的人如果“隐于野”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相对而言“中隐隐于市”是最现实的,只需要去锻炼自己的心态与修为就可以了;“大隐隐于朝”则并非草根阶层所能够企及,而且很不现实。笔者认为古代的“朝”某种角度相当于当今的政府职能部门,当今即使个人的修为到了,都未必有那样的环境,而且在其位而不能谋其政,已经被等同于渎职或者“不作为”的范畴。因此其实,隐于市的境界离我们普通人最近。
至于“超隐隐于网”却是荒废了宝贵的时间,对“正经事”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线下聚会应该是人与人交往的趋势,会议展览、培训教育、峰会论坛、沙龙研讨都是聚会,笔者是不喜欢那种单纯以唱歌、泡吧、吃饭、旅游甚至如益智类的杀人游戏之类的“腐败”主题的聚会的。聚会是需要有主题、有内容、并让每个参与者有收益的。
找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主题,将教室转变成为聚会沙龙的形式,将专业化的事情通俗化,将通俗的东西系列化,将系列化的活动模式与流程脉络清晰化。
还是从网中走出来,充分开发其中蕴涵的价值——多聚聚吧。
笔者有个工作上非常出色的朋友,由于平常不交往什么朋友,所以就埋头于工作,像是工作狂;但越是工作狂约让人难以接近,人家认为她喜欢工作,或者认为与朋友之间的交往是浪费时间,轻易也不敢邀请她参与自己的活动,所以形成恶性循环。
人生在世,其实是以工作为内核,因为只有工作才能够彰显自身的价值,不管是提出创意还是做出决策、是组建团队还是业务培训督导等等,都是实现价值的手段。相比之下生活不过是工作的外衣。
尽管国内的聚会不具有欧美那样的家庭聚会沙龙的市场认同基础,但第二空间(公司的会议室)与第三空间(茶馆、西式餐厅、中式餐厅、咖啡厅或其他休闲场所)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所有人都趴在网上时,有多少是可以随时解决的问题?是在创造价值还是在耗费资源?当网络已经成为沼泽或者流沙,我们将如何自拔?
没有人要求我们最终做到了什么,只是在帮助对方满足其需求的时候,来实现自身的价值。生活需要自由自在的状态,也只有在悟到了本质的东西之后,才能够回归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从网络中走出来吧,以自己最光鲜的一面,来见见阳光,晒晒我们已经有些发霉的皮肤。
假如能够对自己好一些——whynot!仅以此言送给正在生日中的笔者自己——呵呵!
贾春宝
2007年6月22日星期五
•中意人寿:www.generalichina.com
•从业资格证:20070511010009000301
•寿险代理号:80304539
•
•龙马(中国)法务传播网www.lawmarchina.com
•
•电话:13269258122
•MSN:[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E-mail:[email protected]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
六度亦称“六度分隔理论”,用最简单的话描述就是: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
想必这“二度”就是从“六度”中简化来的。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六度分割”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割就是在这个社会里,任何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六个人(包括这两个人在内),无论这两个人是否认识,生活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他们之间只有六度分割。
笔者的好友,首创B2M(BusinesstoManager)电子商务模式的芝麻客网站的创办人宋立鹏先生对这种MSNnext是很认同的,据说他MSN的一度好友就有将近560人,二度好友更达到4000多人,这意味着任何一个信息单纯通过MSN就可以在瞬间传达给4000多人。虽然笔者也有将近800人的MSN名单,但实际上经常在线并看到的也就大约200人,实际活跃的朋友仅仅400上下而已。因此这让笔者有些羡慕。
宋先生建议笔者使用MSNnext,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导致对笔者开始使用MSNNext,对方对VIP用户收费设定了一个“底价”,而那底价的60元年费也不是无法承受,并每延迟一个月注册都要提高20元的年费,直到每年300元。作为从营销中走出来的人士,笔者认为其实那种策略应该是不错的,会对很多人有吸引力。
因而也就下载了MSNnext,并申请成为VIP用户,在那之后,二度好友也迅速突破是2000人。并由此参加了MSNnext举行的第二届集市。集市有两个主题,一个是以物易物的礼品交换,另一个是彼此交换名片的聚会,并进行商务洽谈。
笔者想借此文与MSNnext的名词谈谈对MSN与MSN之后的粗浅看法。
笔者对即时通讯这样的东东其实是没有什么好印象的,甚至在去年7月31日的文章中将其与浏览、社区、网络游戏并列称为网络的“四大毒瘤”。2006年12月开始的持续将近百日MSN崩溃,让所有依托网络生活的人都感觉茫然。不仅无所事事,而且表现出了各种焦虑症状。既往常联络的朋友们都失去了联系,即使知道其线下的联系方式,都出现了沟通不畅,甚至不知道如何联系了。网络依赖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种症状表现为大量的关系都通过网络来维护,对网民而言,世界末日的感觉恐怕也大体如此。
尽管如此,在与新朋友交换名片的时候,笔者依然总是习惯于问对方“上MSN吗”?对方假如没有透露MSN地址,总是有淡淡的失落,而当对方把自己的MSN写在名片上之后,就会感觉塌实,仿佛那样就可以与对方绑定在线。经过习惯性地内视自己的心理,笔者发现似乎自己正在回避在线下现实生活中面对面聊天,正在从线下回归到线上,推而广之,似乎有笔者这一倾向与心理活动的不在少数。
我不禁要问:即时通讯是方便了联系还是一种退步。有了MSN之后,我们有什么变化?是在网上浪费青春还是为了更为人性化的沟通?虽然你可以同时与数十人甚至数百人通过网络面对面,而且可以通过网络瞬间传输海量的文件,但所说的话中,真正有价值的又占有多少呢?
堪称2007年CCTV的《百家讲坛》塑造的头号明星讲师王立群教授关于隐居的境界话题,在流传已广的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又加上一句“超隐隐于网”。
在笔者看来,“小隐隐于野”这虽然惬意但似乎已经过时,特别是年纪轻轻的人如果“隐于野”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相对而言“中隐隐于市”是最现实的,只需要去锻炼自己的心态与修为就可以了;“大隐隐于朝”则并非草根阶层所能够企及,而且很不现实。笔者认为古代的“朝”某种角度相当于当今的政府职能部门,当今即使个人的修为到了,都未必有那样的环境,而且在其位而不能谋其政,已经被等同于渎职或者“不作为”的范畴。因此其实,隐于市的境界离我们普通人最近。
至于“超隐隐于网”却是荒废了宝贵的时间,对“正经事”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线下聚会应该是人与人交往的趋势,会议展览、培训教育、峰会论坛、沙龙研讨都是聚会,笔者是不喜欢那种单纯以唱歌、泡吧、吃饭、旅游甚至如益智类的杀人游戏之类的“腐败”主题的聚会的。聚会是需要有主题、有内容、并让每个参与者有收益的。
找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主题,将教室转变成为聚会沙龙的形式,将专业化的事情通俗化,将通俗的东西系列化,将系列化的活动模式与流程脉络清晰化。
还是从网中走出来,充分开发其中蕴涵的价值——多聚聚吧。
笔者有个工作上非常出色的朋友,由于平常不交往什么朋友,所以就埋头于工作,像是工作狂;但越是工作狂约让人难以接近,人家认为她喜欢工作,或者认为与朋友之间的交往是浪费时间,轻易也不敢邀请她参与自己的活动,所以形成恶性循环。
人生在世,其实是以工作为内核,因为只有工作才能够彰显自身的价值,不管是提出创意还是做出决策、是组建团队还是业务培训督导等等,都是实现价值的手段。相比之下生活不过是工作的外衣。
尽管国内的聚会不具有欧美那样的家庭聚会沙龙的市场认同基础,但第二空间(公司的会议室)与第三空间(茶馆、西式餐厅、中式餐厅、咖啡厅或其他休闲场所)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所有人都趴在网上时,有多少是可以随时解决的问题?是在创造价值还是在耗费资源?当网络已经成为沼泽或者流沙,我们将如何自拔?
没有人要求我们最终做到了什么,只是在帮助对方满足其需求的时候,来实现自身的价值。生活需要自由自在的状态,也只有在悟到了本质的东西之后,才能够回归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从网络中走出来吧,以自己最光鲜的一面,来见见阳光,晒晒我们已经有些发霉的皮肤。
假如能够对自己好一些——whynot!仅以此言送给正在生日中的笔者自己——呵呵!
贾春宝
2007年6月22日星期五
•中意人寿:www.generalichina.com
•从业资格证:20070511010009000301
•寿险代理号:80304539
•
•龙马(中国)法务传播网www.lawmarchina.com
•
•电话:13269258122
•MSN:[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E-mail:[email protected]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