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建设: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初稿,2007.6.22

6月18日是重庆直辖10周年纪念日,19日又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重庆三千多万人民虽然不能像香港人民那样享受端午节公假,但由于直辖纪念而特别放假了几天,于是重庆市民也一改许多年来所没有的传统,有机会和亲人团圆,过一个端阳团圆节。很惬意的,也很和谐。在山城的大街小巷上,不时能看到被丢弃的粽叶。清洁工阿姨或大叔如往日一样,勤奋地为各条并不干净的路段打扫一番。重庆夜色虽美,但阳光下的街道,干净的却也不多。

我在重庆生活整整九年了,也算是见证了重庆直辖的发展历程。看着街边广告牌上、车站边及商业大楼外贴上或挂上的庆祝直辖十周年的各类标语,大概只有耐着炎夏酷热的清洁工们最清楚重庆直辖后变化了没有,可爱了没有,文明了没有。对了,有变化不代表就可爱、就文明。这个由强势政府引领的大都会,时常让我觉得似乎我不再怎么顾恋我的第一家乡了。

毕竟发展的时间较短,山城还不具备国际化形象和远未达到国际化程度;甚至,还未达到全国化或在全国知名的程度。但重庆人却有着急切全国化甚至国际化的心态,如满口的重庆普通话,如建筑物到处浮现奢、华、富、豪。

正如国际化是个品牌一样,全国化也要体现差异化。推广普通话并非就得去掉重庆自己的方言和文化特色。越国际化的城市越能海纳百川,理所当然也应越能尊重和欣赏自己的、本土的一切。我认为,重庆发展得有这样的战略眼光。一个城市如此,一个国家、民族也是如此。正式场合使用普通话,是对重庆之外来旅客的一种尊重和方便,但不分场合完全用使用普通话而牺牲大多数重庆市民的重庆方言与生活便利,无疑是本末倒置,也是对推广普通话深层内涵的曲解。

同样,一个城市的建筑也应有人文关怀和理念。现在城市的建筑往往强调或体现一种行政权威和资本力量,似乎有钱和有权者享有建筑设计的最大话语权,很少顾及他者的心理感受和位置,城市里的居民只有被动购买或仰望的份。而发达国家不是如此,西方发达国家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将居住者放在中心位置。匈牙利著名建筑大师尤纳·弗莱德曼(Yona Friedman)认为:“只有将属于个人的家园还给个人,由他们自己决定随时可能的居住方式,城市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重庆,是正在从一个传统的“山城”、“陪都”走向一个耳熟能详、不时能听到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向人民勾勒未来美好家园远景的城市。我会因为这个城市的管理层和市民心态有许多一致而发出会心的微笑。经济全球化业已对率先发展的城市带来了竞争优势和挑战,同时也已对重庆这个区域性大城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重庆应该也正在通过改革教育、吸引人才、提升产业链和不断改善亲商环境等渠道,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而言之,越前进的城市应该是越尊重人文关怀的城市。关怀的城市也是思考的城市。统筹城乡建设,就是要让城市真正实现对它的缔造者——人的关怀,让“城市人”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城市不是强制、自诩、虚荣的,而是谦和、踏实、人性、充满活力的。我认为,这是国家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也是《世界是平的》所体现的哲理(见:《〈世界是平的〉读后感》)。

在重庆,最享受的是这种对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我相信,当我走了,最想念的也会是这个。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统筹城乡建设,需要每一个市民独立地思考,主动去参与,积极地建言献策;一个城市,如果人人都把思考交给政府,就是把自己最基本的自主权给休了。休了,对城市的感情自然也没了。这将是城市真正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