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黔西南州必须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初具规模的煤化工产业基础,全力打造以兴义“2030”、“2020”工程、安龙重化工基地,普安煤化工产业带为核心的煤化工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煤化工产业,从而,推动黔西南州经济发展在本世纪初,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实现新一轮历史性大跨越。
一、黔西南煤化工产业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后,基于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黔西南州高度重视煤化工产业的培育发展。黔西南州在以兴义化工总厂为龙头的化肥产业逐渐做大的基础上,以焦炭为主的煤化工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州建设焦化厂59家,总投资14349万元,总生产能力达到416万吨/年。至“十五”时期,兴义化工总厂所产尿素已经打入东南亚国际市场,全州以煤炭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增长优势的煤化工产业,正在形成以兴义“2030”煤化工基地、安龙金宏重化工基地、规划建设中的青山煤化工产业带为中心的产业聚集带,煤化工已逐步发展成为黔西南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出现了一批煤化工重点骨干企业:
1、贵州兴义化工总厂
贵州兴义化工总厂位于兴义市北面的马岭镇,是贵州十家小氮肥生产企业之一。1972年至1990年只生产碳铵,1990年后生产微肥、香菊精、836电瓶增强剂、煤渣砖等多种产品。1993年3月建成编织袋生产线,1996年5月开始生产高浓度氮肥——尿素。1997年又生产复合肥,成为以化肥为主的系列产品生产厂家。1978年9月,实施“翻番技改”即将年产合成氨5000吨改造为年产10000吨,将年产碳铵20000吨改造为年产40000吨。1993年,化工总厂开始建设年产4万吨尿素技改工程,同年编制袋生产线建成投产。1996年5月尿素技改一次性开车投运成功,之后又进行一系列的改造,1997年建成年产5万吨复合肥生产车间。通过不断的挖掘改造,现已形成年产合成氨10万吨,尿素12万吨,碳铵6万吨的生产规模,2005年产合成氨8.2万吨,尿素12.9万吨,碳铵3.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提供税收890.77万元。所产化肥目前除满足州内9县市区需求外,还远销到广西自治区的百色、南宁、贵港和云南省的陆良、罗平等县,尿素产品还打入了东南亚国际市场,出口越南。该厂通过改制后更名为兴化总公司,现正在组织实施18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1830”工程)的扩能技改项目。
2、“2030”工程
“2030”工程是湖北“宜化”集团公司在黔西南州投资的大型项目,是黔西南州煤化工行业的重大项目。该工程总投资5亿多元,于2005年2月24日开工建设,规模为年生产20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可达4、8亿元,利税超过亿元。原计划两年内建成投产,实际建设期为1年零2个月,于2006年4月30日,尿素生产线产出第一批各项指标达标的尿素,实现一次性开车成功。
3、“2020纯酸项目”
“2020纯酸项目”是继“2030”工程后,湖北宜化投资16个亿,在兴义市马岭镇规划工业园区内建设的年产20万吨甲醇、20万吨醋酸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厂区占地面积为567亩。是一个工业基础项目,建成后可以延伸出柴油、石棉等10多个附加项目,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同时,拉动运输、旅游、商业等产业的发展。工程于2006年8月开工。
黔西南州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作为电石原料的石灰矿随处可见。州内所出产的优质无烟煤又是生产电石的理想燃料,可节省生产费用,降低成本,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黔西南州普安县电石生产起步较早,已建和在建企业共3户,现有年产2万吨的生产能力。2003年,安龙县引进昌宏公司建年产13万吨电石厂,后又不断扩大规模,具有规模化和现代循环经济特点的安龙县重化工基地目前正在建设中。随着昌宏化工电石厂二期工程的开工和下游产品开发的提速,安龙重化工基地发展加快了步伐。先后引进云南化工、天元化工、柳州化工等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重点发展聚氯乙烯、石灰氮、双氢氨PVC制品等重化工企业。
安龙重化工基地,是我州发展新型工业,建设科技型、效益型、环保型的亮点工程。工程总投资20余亿元。首期工程投资约6亿元,于2004年11月动工兴建,主要产品聚氯乙烯年产12万吨、烧碱10万吨。聚氯乙烯采用适合本地区资源的电石乙炔法生产工艺,烧碱采用高电流密度自然循环复板式离子膜电解工艺生产,属国家推广的节能环保型工艺,首期工程2005年12月28日建成试车,运行好,与之配套的1.2万千瓦热电厂项目亦同步基本建成。重化工基地形成的重点企业有:
1、安龙昌宏化工有限公司
安龙昌宏公司是安龙县引资兴办的电石生产企业。一期工程总投资1.2亿元,年产电石12万吨。2003年共生产电石10980吨;第二期工程建5台20000KVA的电石炉,2004年底完工,形成了32万吨/年的生产规模。2004年开始建设7万吨聚氯乙烯、6万吨烧碱项目,并订购了有关生产设备。项目建成后,公司年销售额将达到6亿元,创利税2亿元。
2、安龙金宏特种树脂有限公司
安龙金宏特种树脂有限公司为股份制大型氯碱化工企业,是贵州省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主要产品有:烧碱、聚氯乙烯、液氯、盐酸等。一期工程已完成1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工程工艺装置;5万吨/年片碱工艺装置;12万吨/年聚氯乙烯工艺装置。2005年底实现单机试车,核心部分——电力总降控制室及21个配电室也于2006年3月初安装调试结束。3月7日,安龙220千伏变电站正式向重化工基地供送生产专用电。5月30日,烧碱产品一次性开车成功。8月9日,聚氯乙稀产品产出投放市场,12万吨聚氯乙烯、10万吨烧碱项目全面投产。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推进煤化工产业不断向下游产品延伸,是解决黔西南州工业发展中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结构性矛盾的必然选择。世界性能源危机加剧,煤化工产业科技发展加快,以注重节能环保为主要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深入人心,黔西南州煤化工产业对外来投资者的吸引力正在与日俱增,为黔西南州煤化工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黔西南州煤化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自然资源状况,地域区位态势,经济历史沿革等因素的影响,我州煤化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具有十分明显的资源指向和初级原材料的特征,企业组织结构小而分散,管理相对粗放,经济效益较低,发展不平衡,存在诸多问题,面临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工业基础薄弱和产品附加值低的重重困难。
1、生产力配置与资源状况不协调。就装置水平而言,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全州焦化生产企业均属于限期关闭对象。有的企业报批时规模大,生产时规模小,按照企业上报生产装置能力,目前全州焦化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而且规模偏小,布局凌乱,监控难度大。晴隆县由于有关部门和焦化厂业主对原煤资源量掌握不够,小型焦化厂发展过快过猛,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倾向,装置能力和原料供应能力悬殊过大,一些焦化厂甚至一建成就面临无米下锅的现实;贞丰县由于煤层低,采掘难度大,煤炭含硫高(2.5~5.3%),热卡相对较大(7.5~8千卡),针对有限的资源量而言,现有焦化厂生产能力基本饱和,加之焦化厂均为非公有制企业,通过整合做大煤焦企业难度较大。
2、结构性矛盾突出。大企业为数不多,小企业生存困难,时开时关;化工产品过于单一,焦炭和化肥比重占绝对优势,其它产品数量少,发展慢;生产原料消耗高,能耗高,成本高,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低,科技含量低,效益低(三高三低);焦化企业装置水平偏低,产品单一,缺乏开发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的能力,导致煤炭资源利用率低,煤产品附加值低,基本停留在出卖原材料的层次上,前、后向产业链没有得到有效延长,煤炭产业的煤炭气化、液化、煤气层开采等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尚待起步。目前,兴仁、安龙、普安、贞丰、晴隆等县仅有改良焦生产厂,生产规模普遍在3-5万吨之间,尚无一家严格意义上的机焦厂。
3、环保问题严峻。由于集约化程度低,生产装置规模小,布局过于分散凌乱,化工“三废”综合治理欠账较多,环境治理任务重,环保问题成为困扰我州煤化工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三、机遇与有利条件
近年来,随着煤炭液化、甲醇制烯烃、二甲醚、煤化工联产等新型煤化工技术研究与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中国正迎来一个新的煤化工时代。中国是一个贫油多煤的国家,以煤代油、发展煤炭的洁净转化和高效利用,是保证中国长期能源战略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也符合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特点。本世纪将是中国能源结构向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时代,也是中国煤炭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良好时机。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进入第二轮,我国已经加入“WTO”,国家“泛珠三角循环经济区域”规划正在实施,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使西部地区进一步享受倾斜政策,为我州煤化工发展带来极好机遇。
随着南昆线投入营运,关兴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南北盘江出海通道建设加快,兴义机场通航以及65号高速公路建设,我州立体交通框架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了“铁(路)公(路)机(场)水(运)管(道)”综合运输体系,三省交汇中心的区位态势开始显露,“9+2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开始形成,为我州煤化工业在“十一五”期间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煤炭市场方面,据调查:广东省煤炭资源贫乏,每年需从省外调入3500万吨左右才能满足该省近4200万吨的需求。广西每年生产煤炭量仅1000万吨左右,且煤质差,发热量低,每年需要由外省供应2000万吨左右。盘县、富源电厂需要我州煤炭80—100万吨以上,传统的省内市场150万吨。目前南昆线年运出量达到550—600万吨,公路运出量达到250—300万吨,水路运出和州内耗煤共120万吨,随着州内火电项目的实施,州内每年增加用煤量720万吨,将进一步拉动煤炭资源的需求,预计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州煤炭呈卖方市场。
就原料和能源而言,我州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煤质好,发热量高,是煤化工的理想原料和燃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可大大降低我州煤化工生产的成本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加入WTO后大量外资的拥入,必将加快我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为我州煤化工提供数量充足,价位适中的原料,从而增强我州煤化工的发展后劲。我州电能资源现有装机容量312万千瓦,“十五”期末增加到612万千瓦,丰富的电能也将为我州煤化工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四、发展思路
在新一轮西部开发和“十一五”期间,科学发展观更加深入人心,发展更强调统筹协调性、可持续性和适度规模性,我州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技术进步为动力,把我州建成西部地区南昆线上重要的煤化工基地。紧紧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化工,坚定不移地按改革的思路谋发展,大力实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电力兴州、矿产强州、农产富州、环境立州”战略,推动我州煤化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要通过发展煤炭工业,把黔西南建成西部能源电源点和“西电东送”能源通道的重要基地。加快优质煤生产基地建设,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煤炭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围绕“西电东送”,发展大型火力发电,加快建设大型能源基地,加快提高煤炭大规模自动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大力推广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大力推广应用洁净煤和水煤浆等技术,发展煤炭加工业,积极做好煤液化、煤气化研制开发,支持建设一批城市煤气工程。
要充分利用南昆铁路、“两江一河”航道、国省道公路的运输便宜条件和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条件,紧紧围绕240万千瓦火电厂的建设,重点抓好煤田地质勘探和矿区规划为主的煤炭开发工作,根据市场需求和运输能力,通过初选和筛选煤炭增加煤炭附加值,延长煤炭产业链,鼓励昌宏公司加快发展聚氯乙稀等高分子聚合产品及石灰氮、双氢氨等上下游产品。积极发展特色化工尤其是精细化工工业,增加精细化工系列产品,实现精细化工的突破,要加大化工工业提质增效力度,发展壮大以化肥为主的化工工业。兴义化工总厂要在抓好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加强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效益,同时抓好污水处理技改工程。
立足我州实际,应从五个方面着手推进煤化工多元化发展:一是做强焦化。当前,中国炼焦工业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具有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而这恰恰是黔西南州的产业优势,应抓住机遇做强产业。二是做大化肥。通过煤气化—合成氨制造化肥,是煤化工的又一途径。黔西南州具有煤、电资源组合优势,可考虑采用煤化工联产技术进一步做大产业,放大优势。三是发展煤制油。黔西南州煤炭和水资源储量丰富,又靠近西南油品短缺市场,在煤制油产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基础,前景广阔。但煤制油是资本、技术和人才密集型产业,建设周期一般为7到8年,应超前规划,做前期工作。四是开发醇醚燃料。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报告,全国成功进行醇醚燃料试验的汽车已超过23万辆。作为一种替代燃料,醇醚具有可观的市场前景,不失为一个重点发展方向。五是开发煤基合成材料。乙烯和丙烯是合成材料的基石,通过甲醇制造乙烯和丙烯再到开发合成材料是一条很好的产业途径,国家发改委将此列入了“十一五”规划。而煤炭是国内生产甲醇的主要原料,煤基甲醇产量约占总产量的70%以上,今后甲醇消费仍然以化工需求为主,这也应该成为黔西南州煤化工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头戏”。
走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必须有一批规模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拉动效应突出的工业产业群作为支撑点。黔西南州必须审时度势地选择和打造新的、支撑更大跨越的产业群。以兴义“2030工程”煤化工基地、安龙金宏重化工基地、青山煤化工产业带建设为中心,努力打造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效益的现代化煤化工产业实体和产业集群,积极推进煤化工产业不断向下游产品延伸,是解决黔西南州工业发展中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结构性矛盾的必然选择。到2010年,以兴义“2030”“2020”工程为主的煤化工基地,合成氨年生产能力做到40万吨、尿素60万吨、高浓度复合肥20万吨、碳酸氢铵20万吨,甲醇20万吨、醋酸20万吨,围绕煤的汽化,走煤基甲醇—乙烯—聚乙烯工业生产路线。特别是发展甲醇的下游产品,比如醋酸、甲酸等有机酸类,醚、酯等各种含氧化合物,乙烯、丙烯等烯烃类,二甲醚、合成汽油等燃料类产品,力争产值做到50亿元以上。安龙金宏重化工基地以发展电石工业为龙头,以生产聚氯乙稀获得最大效益为目标,综合配套建设氯碱工业,大力发展深加工,争取用7~10年的时间,建成年产电石64万吨,聚氯乙烯(PVC)40万吨,烧碱32万吨。围绕PVC开发下游产品,产值争取做到50亿元以上。普安青山煤化工基地以青山周围的煤资源为依托,以即将建在水桥的兴义火电厂为龙头,打造资源、电力、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新经济发展格局,力求减少煤炭运耗和运费,实施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围绕煤炭汽化和液化,开发烷系列产品和醇系列产品,结合我国“多煤、少气、缺油”的能源格局,密切关注国家煤制油技术的发展态势,争取作为国家煤制油基地建设。
到2010年(“十一五”期末)煤化工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和产量目标为:原煤2400万吨/年,2000万吨(其中优质焦达到340万吨,洗精煤达到240万吨,干法洗精煤达300万吨,筛分煤达到550万吨);合成氨35万吨/年,33万吨;尿素45万吨/年,40万吨;炭氨15万吨/年,10万吨;商品氨2.5万吨/年,2万吨,高浓度复合肥25万吨/年,20万吨;磷肥15万吨/年,10万吨;综合供肥能力90万吨以上;聚氯乙稀25万吨/年,20万吨、烧碱20万吨/年,15万吨、甲醇35万吨/年,30万吨;焦炭250万吨/年,200万吨。(彭朝鸿 原载:《黔西南财政》2006年第4期)
打造煤化工产业集群 推进新一轮跨越发展——黔西南州煤化工产业发展问题的探讨与建议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