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凤运、王文田,是不识字的“大老粗”,平日以收废品为生。6月15日,广东九江大桥断桥事故瞬间,他们恰好乘车经过,就拼上两条老命拦车,救下了经过的8辆车。(2007-6-24 0:17:41 · 来源: 新京报 )
可自称是“大老粗”的两位老人,却对到手的“名利”,淡然处之。对广东省见义勇为基金会的两万元慰问金,他们一开始就语气强硬地表示:“不要钱,我们不能要钱。”这样的话重复了好几遍之后,王文田甚至有些生气:“我们是大老粗,不识字,但我们知道好事要多做,就是不能做坏事。”(新华社6月22日电)
两位河南老汉在九江大桥已经坍塌的危机时刻,站在桥中央迎着呼啸而来的汽车拦车救人,栏完车报警后,然后再去从从容容地又去收购废品。这样的坦然心态,不是每个人都能到都做到的。而在随后的记者采访领导慰问的时候,这两位老人依然是如此的坦然,因为在这样的危机时刻,只要是一个有良心的人,都会这样做。
河南人的形象在这两位老人身上,再次验证了人们的心底善良,在需要做出自己的牺牲来换回他人生命的时候,会是多么的需要这样的坦荡和自然,就在大桥附近收购废品,在平时他们一点不起眼,但是在危机时刻,他们就在事发现场,面对身后的滚滚江水,如果不去拦车,再有掉入江中的车辆,能够拦截而不去这样做,就是犯罪。如果选择离开不去管他,也许只是心底力会感到不舒服,不自在。
于是,中原人的脾气秉性使他们选择了拦车,而这样做也是相当危险的,那些开车的万万不会万想到他们的面前会死一线之隔的生死深渊,有的不解以为他们别用企图,二通过他们焦急的表情,他们理智的停车了,于是有了生的希望。
如果没有后来的人们知道之后的相互传播这个事情,没有记者的寻根采访,这两位河南老汉第二天以致于现在仍然是很平静地去收购他们的废品。而当家乡人,当广东方面来慰问他们,甚至是送来慰问金的时候,他们很不好意思。
不要慰问金,也就罢了,就连被救者的一声“谢谢”,两位老人也觉得不好意思,他们的回答很坦率也很平实。“谢什么啊,是人都应该这么做,我们如果不去拦车,不是会有很多人丧命吗?
后来,在广东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和河南省周口市驻广州办事处主任刘吉宇的劝说下,两位老汉勉强同意暂时接受慰问金,但却又马上说,自己不能要这笔钱,而要将钱分别捐给老家太康县朱口镇的谢坡小学、王庄小学。22日下午,他们将慰问金交到了刘吉宇手中,委托他将钱送到这两所小学。
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在网络和和报纸媒体上转载,引来了无数网友的赞叹--
多么憨厚善良的河南人呀,真的很伟大,在那么危险的地方,首先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可能会有危险,而是想到了别人会有危险,这就是咱“乡下人”的本色,值得赞扬和学习。
他们的义举,完全出于其内心与人为善、救死扶伤的本能,没有任何功利意识,是千千万万勤劳朴实善良的河南老百姓乃至中国老百姓的缩影,其英雄行为,更加感人,值得人们学习。
笔者不想再对河南人这个话题,多说些什么,而至于觉得我们现在所需要的这种精神--助人为乐,救死扶伤,解难济贫,危急时刻想到他人,这样的东西并没有走远,因为正是因为来自乡下人身上的这种朴素的情怀,在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而他们做过之后,依然是心如止水波澜不惊,因为,作为人,就应该这样做。这是道德的传统,也是因为在当下依然需要弘扬光大。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