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概念炒作


  所谓“每个热点都有其阵亡者的墓碑”,也是在提醒投资者在热情参与概念炒作时不可一哄而上,还得提前掂量掂量。

  中国的股市,历来有“炒第一”的习惯。第一个转债、第一个投资基金,无不成功炒作。TCL集团登陆深圳不到一个月,借助整体上市的概念,股价已经从6.86元站到9.5元之上。武钢股份2003年公布增发新股收购上市公司的钢铁资产后,已经上涨了将近60%。在TCL集团、武钢股份的短期“财富效应”下,不少投资者将目光纷纷投向了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第一百货、中化国际、华联商厦等公司上。但大机遇往往青睐最先吃“螃蟹”者,后期整体上市公司的股价能否有出色表现,还得看公司整合以后能否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题材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2004年,以海虹控股、聚友网络、朝华集团、厦门信达等网络科技概念股为代表的个股大幅度上扬。网络科技概念股的再度崛起,体现出一种与市盈率标准决定投资价值截然相反的理念。网络科技概念股再度爆发的炒作概念有三:1、2003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预测,到2007年,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的销售收入将达到67亿元,较2003年的13.2亿元的市场空间将翻上数番。2、人们对于网络游戏、短信这样的盈利模式的认同。3、关于深圳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在暂停了三年之后有可能重新挂牌的消息。但从短时间看,网络科技概念股的强势并不意味着它将无限度地疯涨,以海虹控股为代表的龙头股需要一个洗盘整理过程,待经过一轮充分的洗筹后再适当参与,有良好盈利前景的个股龙头有清华同方、法拉电子、综艺股份等。

  每一个新生概念的诞生与消亡都有个渐进的过程,投资者应在某一题材兴起并被市场认同前大胆参与。而在题材被过分夸大、市场投资者的参与热情由谨慎变为大胆甚至疯狂时及时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