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戴英马商榷:价值


阅读前链接:戴英马,价值论文辨析(续)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68692.html

没有看到,戴先生在此还有如此重墨的批评文章等着鄙人呢!戴先生应该通个信儿才对啊,否则,如若不是偶然看到,戴先生的批评岂不成了无的之矢?枉费一番心思了?

有礼无往非君子,现就戴先生的批评做答如下。戴文中对其他观点的评论就撇到一边了,各人自扫门前雪嘛。

首先,关于价值的定义问题。单从字面上,本人的价值定义其实和马克思的是相同的,即价值就是“有用性”。从这个定义本来应该顺理成章地导出“主观价值论”,即“有用性是对谁来说的”,如果对张三有用而李四说没有用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显然,马克思有意识忽略了这个“对谁有用”的问题,转而强调了其普遍性,或者说认为物品对所有人都是有用的,没有“对谁有用”的问题存在。这种处理方法合理与否,想必大家不难判断。臭豆腐不是人人都爱吃的。相比之下,西方经济学中“偏好”的概念较准确地描述了价值的主观性。

关于价值的主观性,本人有不少帖子,戴先生如不显麻烦,可以光顾一下。本人对现实的观察的结果就是:有用性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取决于观测判断者的价值观和知识差异。

之所以首先扯到价值定义方面,就是因为,一切有关价值概念的讨论,撇开定义分歧的讨论没有任何意义。

“交换过程必是一个价值增加的过程”惟一的用意,就是要给交换行为一个合理的动机:追求更高的价值。不用说,这个“更高”是交换双方各自的价值判断即自我感受,不是客观的高低。这里引用的一个原则就是“人是趋利避害的”,经济学要解释的就是,在交换行为中,交换者所趋之“利”在哪里?要想否认“交换过程必是一个价值增加的过程”,首先一点就是要否认“人是趋利避害的”这个认知。

 

  戴先生评价“你到工厂里来看一看,其实,除了的设计过程之外,所有的加工过程其实都是一个搬运过程:工人将物料从原产地搬到工厂里……除了这些搬运过程之外,就只有机器的自行运转和分子原子之间的化学反应而没有任何人参与的所谓创造价值的劳动过程了。”和“如果我们把产品的概念正确地延伸到用户可以使用之前这个时点上……仅仅是一个半成品。”这两段话“总体看描述得相当客观。可这就是客观价值论啊!不可能由此否定古典劳动价值论将价值看作是凝结在产品当中的劳动’

  描述的“相当客观”和价值是主观的又有什么矛盾?价值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商品的某种性质,商品当然是客观的,生产过程也是客观的,但是最终的产品究竟“有什么用”就不是客观的了。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劳动”本身是否成立。“劳动”是否成立,也是因人而异的,对于不接受产品的人来说,你这个生产过程就不是劳动,而是浪费资源的破坏和折腾。你把牛仔裤上费尽心机弄几个洞,认可的人说你有创意,他愿意买,你的行为就是劳动,而不认可的人说你在糟蹋东西,你的行为也就不是劳动了。

  一种行为是否能称为“劳动”,这种疑问就决定了,即便是像马克思那样把价值定义为凝结于产品当中的“劳动时间”,也不可能认为价值是客观的,因为行为连是不是劳动都因人而异,它是否“凝结”于产品都无法确认。

  以往同其他朋友的讨论当中,也总是有人把价值主体的客观存在性当作价值的客观性来看待,不懂得所谓的主观性就是“因人而异”四个字。不同消费者对有洞的牛仔裤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但是牛仔裤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因为牛仔裤的客观性,就说这条有洞的牛仔裤一定是“有用的,好看的”或者一定是“无用的,难看的”。这之中没有任何矛盾。

  我曾在不同场合对坚持价值客观性的人提出,要他们给出任何一件事物,说明其具有客观的有用性,但是没有。戴先生不妨试一试,说出一件具有客观有用性的东西了。

 

  关于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的问题。

  是的,马克思的确指出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生产资料的使用和消耗会得到节约,这自然是减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重要因素,同样地,这也是阻碍利润率降低的重要因素。

  但是,对于戴先生的评价“这才是郑重的科学态度:决不因发现了某个重要规律而隐瞒或有意忽视起相反作用的重要因素。”却不敢苟同。其实“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问题浅谈”一帖谈论的就是这个问题,马克思的这个做法让人不可理解之处也在这里——明明看到有阻碍利润率降低的“重要因素”存在,为何还执意地总结为一般利润率下降呢?

  个人认为,郑重的科学态度应该是,决不应该看到例外乃至相反的因素出现,而依然把某种认识认定为所谓的规律。如果这样算是郑重的科学态度,那么我们就可以任意总结规律了——只需要在叙述规律之后把例外罗列一下即可。对马克思的这个表现,我只能说他是“自相矛盾”。

  戴先生认为马克思讲的是宏观趋势而非微观问题。宏观事实恰恰是告诉我们,一般利润率从来都没有下降过。理性的思考告诉我们:具有自主能动性而追逐利润的人,不是生活在一个无可奈何的利润率下降过程中,他会主动的创造出不断提高的“一般利润率”,这才符合人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