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茶马古道”?
今下午给旅游班的学生上《汉语言文学》。忽地想起我到过的云南的茶马古道,有学生不懂,就提问茶马古道是什么.
只好赶紧作答如下:
位于西双版纳地区的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之后,茶就作为商品外对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间被划作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域。
清朝中叶,古“六大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南洋各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普洱茶外销之路,就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历史的普洱茶外销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条是从普洱出发至昆明、昭通、再到四川的泸州、叙府、成都、重庆至京城。二条是普洱经下关到丽江与西康西藏互市。三条是由勐海至边境口岸打洛,再分二路:
一路至缅甸、泰国;
二路是经缅甸到印度、西藏。四条是由勐腊的易武茶山开始,至老挝丰沙里,到河内再往南洋。在江北古六大茶山境内有7条: 易武至江城道、易武至宁洱道、易武至思茅道,此道是主要道,易武至倚邦、莽枝、革登也走此道,易武至车里再到勐海道,易武至老挝磨丁道,易武至老挝勐悻道。於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倚邦通过磨者河上的承天桥再到慢撒、易武那条由石板镶成的古茶马道,约宽
云南的普洱茶我喝过。
下次再说说品茶吧。
今晚还有《口才与演讲》课。
先说到这。
搁笔。
湖南跫音刘咏梅
2007、4、2
荆楚网消息(楚天金报)(记者彭鹏)普洱,本是产于云南的一种大叶茶,其茶水喝惯了绿茶者直言“不好喝”,过去鲜有人问津。近两年,全国兴起“普洱热”,其价格水涨船高。普洱“热”与藏家“炒”密不可分,一批本不喝茶者跟风炒作,外地甚至有卖别墅宝马车收购普洱的案例。武汉是历史悠久的国际茶叶贸易口岸,这场炒作少不了武汉藏家,他们参与见证了普洱茶的“疯狂”。
普洱茶有多“热”?
拍卖场屡创价格神话
2002年11月,100克出厂3年的宫廷普洱茶以16.8万元的价格拍出,一举打破2001年铁观音茶王创下的12万元纪录。2005年的广州茶博会上,50克竹罐装的“陈家旧普洱”,拍下13.8万元,被誉为“散茶王中王”;2006年11月25日,编号为888号的饼茶在一场拍卖会上以120万元的高价拍出。
今年普洱价格神话还在继续:1月,首届广州茶叶购物节拍卖会上,100克的普洱老茶拍出30万元;不久前,深圳“中国茶道论坛”茶叶拍卖会上,一块珍藏纪念普洱茶饼拍出20万元……
到今年4月普洱热达到新高潮:8日,盛产普洱茶的云南省思茅市正式更名为“普洱市”;27日,据说是原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百年普洱贡茶“万寿龙团贡茶”,在60多人和6辆车组成的“盛迎”队伍的护送下,从北京辗转全国多个地方,最后回到普洱茶故里———云南省普洱市……
八年前销不动
普洱热系“出口转内销”
“以前几块钱一斤都没人要,现在涨到上百元还被抢空。”来自云南骏兴行茶厂的刘族兵亲眼见证了普洱茶的“火”。他1999年去茶厂收茶,一公斤普洱毛茶(刚采摘的鲜叶)才七八元,由于销路不畅,许多茶农都将当年卖不掉的普洱茶直接扔掉。
近两年,云南政府一边不遗余力地打造普洱品牌,宣传原产地关于马帮、茶马古道、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另一边,吸纳民营企业注入的1.5亿元巨资推动,使得云南一下子从普洱茶原料基地变成了产业基地。普洱茶的身价扶摇直上:去年最高涨到40元一公斤,今年,价格再翻一倍,主产地临沧、普洱、版纳等地的开春毛茶几乎是一天一个价,最高突破了每公斤百元大关。
当然,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普洱“变身记”中,搅热市场的普洱藏家功不可没。
一次收购几十万元茶
玩普洱是有钱人的爱好
若不是熟人介绍,外人难得看到老白的藏品。在他家里,有一块专门放茶的空间,摆着多年收集的好茶。
“我藏茶那会儿,喝普洱的人少之又少。”1994年,老白在一个老军医的建议下接触到普洱。虽然初喝并不怎么对胃口,多喝几次后,他发现普洱不仅品种多,而且口味也有多种变化。慢慢喜欢上普洱以后,老白便到处收集,家里不少上了年份的老茶都是那个时候从广州淘回来的。
当年淘茶时,老白没事就去茶市转悠,与很多茶老板相熟。每到人家店里,老白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满屋子翻,只要是没见过的茶,都要老板撬开了泡茶喝。长年累月下来,任何普洱茶,只要经过他的嘴就知道好不好,这也练就了他独到的投资眼光。
也许跟经商经历有关,老白收藏普洱,只要认定有价值的,一定是倾其所有,有多少买多少,其很多珍藏都是“独一份”。
有一年,老白跟几个朋友去西安收购一批普洱茶。当时普洱茶包装上都写着“保质期24个月”,商家认定那批茶过了期,死活不肯卖给他。空手而回的老白怎么也不甘心,不久折返又去收购。可商家告诉他,货已卖给宝鸡一鱼饲料老板了。老白马不停蹄赶到宝鸡终于将那几十万元的货悉数收购。据说,这批货现在的市场价已经翻了几十倍。
老白说,他淘茶是为了爱好,卖茶是为了证明眼光,而卖茶只卖广州茶商,他认为茶只有到了广州,才能体现更高的价值。
市内普洱茶店
多是藏家交流之所
今年6月1日,崇仁路一品天下茶叶市场,又多了一家经营普洱茶的茶楼。而这家店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店里出售的茶品,全部来自店主王瑞自己多年的收藏。从2003年开始收藏普洱,王瑞手上已有至少20多万元的存货,用来喝是已经足够了,开店既可以把一些多的茶卖出去,又可以认识更多的茶友,互相讨教,再收藏一些新的品种。
之所以会做普洱藏家,王瑞坦言,先是因为自己从事文化工作的缘故,很容易被普洱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所感染,后来是爱上了普洱不断带给他的惊喜。
王瑞说,普洱是茶叶中唯一有生命的茶,每隔一段时间,他把茶翻出来看看,就会发现茶叶的颜色变得更加深沉,味道更为香浓。有的时候,同一饼茶,雨天喝起来涩口,晴天喝起来味道就比较醇厚。
不过茶楼交易也有走眼的时候。“说到遗憾,莫过于把以前的老茶送人了。”茶商曲敬东说,早在茶市里的普洱品种还很少的时候,他就存了一些茶。后来,普洱茶店铺越开越多,一些好茶也相继进来,为了让自己的茶变得更好,他就把之前存的一些茶送给了别人。
亲自做慢慢品
武汉藏家自有精明之道
武汉纵横广告公司总经理陈胜,也是普洱藏家之一。他对茶一直情有独钟。先是喝绿茶,后来喝了6年的铁观音,2005年,普洱茶在武汉热了起来,他又开始改喝普洱。
“买家都说自己的普洱藏了十年、二十年,我每天喝,能感觉出来,真正喝到有年份的普洱,不过一两次。”动心收藏普洱,用陈胜自己的话说,与其买别人口中虚报年份的,不如自己藏个二十年来得更真实。
不过,既然是收藏,选择的茶叶必须要有升值的潜力。在收藏品的选择上,陈胜十分谨慎。去年,一茶店老板向他推荐了限量生产的两公斤宫廷普洱,报价1000元一公斤。陈胜很是喜欢,但并没有马上出手,而是经常打着喝茶的名义,要求店主泡一杯尝尝。而私下里,他还转到其他茶叶市场去打探行情,前前后后折腾了一年时间,直到他把其中一公斤茶喝完,老板有些不乐意了,他才花钱把另一公斤买下来。眼下,陈胜收藏的20多万元的普洱藏品,多数升了值。
除了收购外,每年春天,老白都会到云南住上一两个月,到各个有茶的山头“找”茶,找到最上等的鲜叶,自己拼配、亲自看人加工,让普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诞生。
老白说,鲜采的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工序之后,成为普洱毛青。毛茶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经过渥堆,即用人工的方法加速茶叶陈化转熟的,就成为“熟茶”。“生茶”则不经过渥堆,完全靠自然转化。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才适合食用。眼下,生茶和熟茶的市场价格相差无几,但从制作工艺上来说,熟茶工序更复杂,升值更快。
老白说,选用最好的原料做出来的茶,一出厂就比其他茶叶金贵百倍,如果再存放上一段时间,其价值将更不可预料。
专家建议不要盲目跟风
当藏家深信普洱就是古董,越放价值越高,越陈越好喝的时候,普洱在他们眼中就有了无限的商机。他们中有人认为,“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普洱茶产量有限,老茶更是每多喝一点就少一点,升值不可避免;也有人认为,在武汉,喝普洱的人群还不多,仍有很多潜力可挖……
尽管藏家们对普洱茶的未来信心十足,一些研究茶叶的专家却不这么认为。
那么,市场传说的普洱的那些所谓的保健和增值的功能究竟是否属实呢?
“且不说普洱的收藏价值,首先,其卫生状况就值得担忧。”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茶学专业的倪德江博士认为,普洱的生产环节就有问题,一些茶场晾晒茶叶是摊在水泥地上而不是搭架晾晒的;除了厂家,眼下,在云南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前做普洱原料,其放养的家畜在茶叶上踩来踩去,卫生状况实在难以想象。更严重的是,普洱热了以后,广西、广东、四川等地都开始加工普洱,原料远远供不应求,于是,湖北、浙江一些小叶种的茶叶开始流入云南市场,茶叶质量难保证。
对于普洱的降血脂功效,倪德江教授最近组织过动物试验,华南农业大学也发表了有关学术论文,结论大致相同,即普洱降血脂功效不及绿茶。
对于普洱能够长期存放的说法,湖北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张岳峰认为,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所有的茶叶都可存放。只不过存放的过程,茶叶被氧化,茶叶香型在发生改变。普洱和其他茶叶一样,均为食品,是食品就应该有保质期,至于是否越陈越香,无据可查。张岳峰对普洱的保健功能也有自己的看法,普洱茶自然具有普通茶叶降血脂、抗衰老等功效,但其功效不应被夸大宣传。
张岳峰认为,目前收藏、消费普洱茶的,主要还是一些商人、高知识分子等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人群,普通的老百姓很少喝,更别说收藏。云南有340万亩茶园,其中几乎一半都在生产普洱茶,一年产量可达9万吨,数量非常大,如果不是特殊品种,一般品种即使存放十年二十年,收藏的意义也不大。
所以,专家的一致建议是,如果是买来喝,适度收藏少量普洱无可厚非;消费者应该理性看待普洱的功效,不要盲目跟风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