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及贫穷国家,总会有一部分人被社会遗忘,或被时代抛弃。乞丐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在社会永不透光的角落,在人们鄙夷的目光中,演绎着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弱势群体的角色。不同的是,在一些国家,乞丐被人们当作唾弃和鄙视的对象,不论是真乞丐还是假乞丐,除特殊情况外,总是有其自身懒惰或是自暴自弃、甘心靠乞讨维生的一面。在日本,乞丐虽然不多,但其“乞丐风景线”却是世界上最为“靓丽”和独特的。
●日本乞丐人群构成
笔者因求学、工作,可谓辗转过日本东京的每个角落。刚刚来日本时,只是为日本社会的快节奏而强行适应,脚步慌乱,根本就顾不上了解什么乞丐人群。然而,经过短短几个月不经意的观察发现,几乎所有的电车站和桥洞下,都闪现着一只特殊的人群。听早来日本的“前辈”讲,这个人群就是日本的“嗥木列斯”(中文――乞丐)。笔者从并不富裕的家境中长大,对于弱势群体的生活,自然从心底同情和跃跃欲试地想帮助他们。然而,从笔者认识这个群体的时候开始,就没有发现在这个群体里有谁会跑出来,跪在人流前行乞。我对这一人群的“沉默”深感疑惑,据“前辈”们讲,在这个人群里,有很多乞丐是大小企业的经营者,因企业经营不善,经营业主无颜面对员工、无力偿还企业的债务,或是将自己的家产赌上后,无安身之所。因此,日本豪华的电车站,或是美丽江边的桥洞,便成了这些“嗥木列斯”的安身之处。值此,笔者在佩服日本乞丐(从作乞丐的那天起,永远不会行乞)与几十年前的武士道精神如出一辙的同时,深为日本东京得天独厚、冻不死人的气候,而为“嗥木列斯”庆幸。
●日本乞丐靠吃垃圾为生
天下的乞丐以行乞维生,惟独日本的乞丐不会去跪下身来行乞。难道日本这一发达国家的乞丐都富得流油?不是!难道日本的乞丐不吃饭吗?答案是肯定的,不是!据我所睹、所闻,日本的大部分乞丐靠吃垃圾生存;有一部分乞丐手头有少许的钱,省吃俭用地还能对付生存。因为,饿了可以一天只吃一顿饭,“住房”(据说,日本政府将乞丐的户口安置到其所在地的公园)又不花钱,所以,绕着桥洞还能生存(据了解,日本乞丐每月会得到5万日元――相当于3000元人民币的政府补贴。在日本东京,收入在15万日元以上,才能解决温饱。)几年;有一部分乞丐是围在教会等组织的“衣食父母”身旁,靠其施舍的微不足道的午餐或早餐,来“毫不下贱”地生活。所以,日本的乞丐是从来且永远不会行乞的。
笔者曾工作在东京都上野,在酷暑的一日傍晚,当笔者走在下班的归途,发现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妇人推着载有“所有家眷”的垃圾车,在马路上蹒跚地向前挪动着。老妇人在蹒跚地挪动脚步的同时,眼睛像侦探一样在搜索着什么。忽然,老妇人放下垃圾车,疯狂地向一家料理店门前的垃圾点跑去。老妇人似乎有好多天没有吃东西,看她翻垃圾的情景简直像过年一样。然而,老妇人撕巴了半天,还是没有找到一点的食物。值此,我真想大骂一顿那家料理店的师傅们,是不是把剩饭也卖给客人了。老妇人没有找到丝毫的食物,愤怒或是仇恨,使她嘴边的皱纹似乎要拉到眼角。老妇人狠狠地从凹陷的腮帮里挤出一口吐沫,愤愤地吐到这家店的广告板上,并把刚刚搜查过的垃圾袋扔得远远。
老妇人的这一切,我看在眼里,眼泪止不住地在眼窝里打转。心想,不论是曾经的战争仇恨还是存在的国籍差别,毕竟这位老妇人生活在日本最底层,而且,她肯定没有发动过战争。老妇人几乎与笔者的母亲同龄。母亲虽然一个人生活在中国,然而除了孤独之外,还算不上苦。为何在日本这一发达的国度还会有如此窘境的老人?我远远地望着老妇人,当她再次吃力地推起垃圾车漫无目的地向前挪动时,我跑过去,将一些日圆塞到老人垃圾车上的铁盒里。老人忽然停住车,一种异样的目光盯着我不肯放开。老妇人的目光像是一团火,不!更确切地说更像是一股欲将迸发的岩浆,烧得我脸在发烫,烧得我不知所措。谢天谢地,老妇人没有向我身上吐口水,而是将铁盒往地上重重地一摔,把垃圾车上所有的“家当”扔在马路上。我知道是我“侵犯”了老妇人的“尊严”,我连忙向老妇人道歉(没办法,日本无用、虚伪的礼节太多,对谁都一样。),然而,我的道歉并没有制止老妇人的愤怒,她一边向过往的车辆上扔“家当”,一边呜呜地抽搐起来……我知道是我的怜悯行为,“侵犯”了老人的“尊严”;我知道日本的警察会马上跑过来调查(日本的警察署大多与中国农村牛马棚那么大,确切地说像一般小单位的门卫房;日本警察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只有执行抓捕任务时,才动用中国夏利级别的警车;日本警察的日常工作不过是肩扛手电筒,满街满无目的地“搜寻”。)于是,我灰溜溜地逃到了电车站。算是吃一堑长一智吧,至今,这个故事以及那位老妇人对我的感情伤害,依然疼在心里。
日本的乞丐“不是”乞丐,日本“嗥木列斯”的“风骨”,让我在冥冥中倍感“崇敬”。尽管以食垃圾维生,尽管并不凛冽的冬风时而掀起“嗥木列斯”们的草席,然而,这个特殊的人群还是在四季轮回中,用自己的“尊严”维持着这一群体的“声誉”。值此,我想每一位了解日本的人,或是了解这一群体的人,都会感受到,日本的乞丐是最“珍惜”“尊严”;日本的“嗥木列斯”们最有“风骨”!
●尿腥弥漫的日本堤
日本的乞丐,生活在电车站和桥洞里,过着似乎无忧无虑的生活。生活在蜜罐子里的人,在衣食不缺的同时,会在温馨的家庭里与爱人携手缠绵;或许会在柳暗花明的河畔,与情人偷情寻欢。然而,这种人之常情的事,不是衣食无忧者的专利。即便是乞丐,只要他身上的荷尔蒙还在随着血液流动,那种本能对异性的渴求,也便表达得自然,而且毫不夸张。东京都的日本堤,这一不大不小的城镇,居然以乞丐一条街而扬名全国。
“万会街”是日本堤的中心,也是这里惟一的商业街。据这里的居民讲,原来,这条街是购物中心(通长的商业街设有顶棚,所以雨雪天睡在街道上的乞丐,仍会安然无恙),繁华得不得了。后来,这里建起了基督教教堂,便招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小乞丐。由于教堂每天会向乞丐免费发放一顿早餐,所以,传教者的爱心,使全国各地的乞丐潮水般涌来。对于乞丐们来说,这里是生存的天堂,虽然每天仅有一顿早餐,不会使其瘦弱的身体强壮起来。然而,毕竟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使其在半饥饿状态中安度晚年。基督教徒的爱心,倒是让这群受苦受难的人找到了耶稣。然而,基督教徒根本没有能力解决他们用餐后的“排泄问题″。因此,随处可见的尿的海洋,在短短的时间内,挤垮了商业街的生意。如今,这里成了乞丐们特有的实实在在的“天堂”。
●日本乞丐的爱情风景线
或许是紧张的神经僵硬地停滞在惧怕尿腥的小镇里。然而,当酷暑难耐的季节,当一阵阵尿腥袭来的时候,我不得不捂起口鼻,焦虑地看着这个小镇,看着这曾经繁华的“万会街”,而望之却步。乞丐一条街,是日本堤这一小镇的代名词,而“万会街”便是这一小镇的“心脏”。慕名前来日本堤的人,要不去看看“万会街”,就根本不会了解乞丐们的生活;要是不在“万会街”住上一住,就更加无法了解日本乞丐们的爱情风景线。
“万会街”,足足二百米长的商业街道上,住着足有几百号的乞丐,然而,作乞丐似乎是男人们的天职,在这几百人的队伍里,女乞丐只有两人。每当夜晚来临,商业街总会早早地亮起街灯,或许是为了防止这一特殊的人群在黑夜里乱性。乞丐们,自然没必要掩饰七情六欲,都轮到了住大街的份了,您想还有必要用透着洞的衣衫,去遮掩其在营养不良的情况下,其“自由、民主”亢奋起来的情欲吗?
“万会街”,虽然被这群乞丐弄得穷里穷气的,然而,还是有些满有心计的商家,把烟酒自动贩卖机摆到了这里。饮酒能够让人忘记忧愁,从苦闷中解脱出来;饮酒更能使人亢奋,即便是走在死亡的尽头,在荷尔蒙的作用下,男人们依然要用身上仅有的资本,重整一下埋藏了许久的雄风。萧条的“万会街”,酒类自动贩卖机的生意并不萧条。这群穷乞丐们衣衫虽破,却能够在几个小时之内,将喝空的啤酒罐装满垃圾筐。男人们醉后,会躺在街道上,毫无遮掩地把手塞进最不该暴露的地方;仅有的两位五十左右岁的女人,很是喜欢男人们的酒气,轮番地凑到这些衣衫蓝缕的男人身旁,用好多天没有修饰的唇,吻着男人们的华发。其沾满污垢的手,还会游走在男人们的“禁区”,使那些并不年轻的男士们上气不接下气地亢奋起来。两位年逾半百的老女人,名副其实地在这条街当起了皇后。这一特殊的人群和这个贫穷而伟大的爱情故事,正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新的男乞丐们。
日本社会的发达,在吸引着越来越多世人的目光。然而,当“皞木列斯”这一群体在桥洞里、在电车站、在“万会街”里,演绎真实而生动的爱情故事时,您是否还会对日本的“天堂之说”憧憬和向往呢?无论人类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国度,走向富裕、走向自由、走向理想的路,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发达国家里照样有它阴暗的一面;在贫穷或者发展中的国家中,一样会涌现出与时俱进的人才精英。值此,笔者还是要重复一句:没来日本的人,要正确认识日本社会的发达与进步;在日本生活的人要时刻牢记:日本不是天堂,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努力,才会获得事业或学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