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的“泡沫度”,中国股市“泡沫”很严重吗?


关于中国股市存在“泡沫”问题,世人从沪A大盘股指的2800多点开始争论,一直论战到大盘股指4300多点。这期间,由于人们的争论,中国股市不仅经受了“组合拳”等调控措施,而且还遭受了在530日那天财政部袭来的“绝招”———提高“印花税”的打击。在“印花税”的偷袭下,中国股市连续大跌四天半,沪A大盘股指由4300多点直降到3400多点。市场也由此而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仿佛“政策市”又回到了中国股民的心中。

对中国股市有没有泡沫这个问题,无论是“泡沫论”者还是“健康论”者回答都是肯定的。也就是说中国股市存在泡沫。然而,双方争论的焦点不是有没有泡沫的问题,而是泡沫究竟有多大的问题?中国股市能否承受得了这个泡沫的问题。

泡沫论者说中国股市的泡沫已经很大了,到了快要发生“股灾”的地步了,必须要尽快采取行政手段来对调控股市。而健康论者却认为,中国股市的泡沫还在承受范围之内,我们完全可以采取让优质股上市,让H股回归,加强对股市的监管,打击股市里的犯罪等等市场化的办法来消除股市泡沫。

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管理层没有采用市场化的办法来消化股市的泡沫,而是采用突然提高印花税的办法来给股市降温,来驱股市泡沫,致使股市遭受了重创,股民的信心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诚然,这次采用提高印花税来调控股市,虽说对股市的打击是沉重的,有其不好的一面,但也并不是完全不可取的,因为也他有利的一面。它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股市的健康性。为何如此说呢?笔者以为,这次行动让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中国股市的泡沫究竟有多大。也让管理层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更加坚信中国股市是健康的。中国股市完全可以用市场化的办法来消化股市中的泡沫的,认同市场化调控是中国股市健康发展的正确做法等等。

那中国股市的泡沫究竟有多大呢?大家知道,529日,沪A股指达到最高点4335.96点,管理层是从这个高度来调控的。到了65日那天,沪A股指一直下跌,达到了最低点3404.15点。此后股市反弹回升,股指又升回到3700多点。

从这几个数字来看,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股市存在的泡沫了。笔者算了一下(当然这不是专业算法),中国股市的沪A大盘股指我们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看,相差931.81点。如果把股市的差值除以股指的最高点,那么其百分比大约是21%多点。这个百分比能否作为我们股市中的“泡沫度”呢?如果说行,那么我们中国股市的泡沫是否很小啊,股市是否很健康呢?如果这样看来,在这样一个数字面前,那么“泡沫论”者的一切危言耸听的话语是否很不利股市的发展呢?对中国股市的发展是有危害的呢?

如果说这个数字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那么我们回到2005年以前的中国股市来看看,来分析股市的泡沫问题吧。

笔者查了一下数据,200167日,沪A大盘股指达到历史最高点2242.84点,那时,一些专家们认为中国的股市泡沫很大了,需要降温了。管理层也采用了行政方法来调控股市。从此中国股市走进了5年的熊市。直到200566日,沪A大盘股指下跌到最低点998.23点。此后,中国股市又慢慢地回升了。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它们的差数是1244.61点,其百分比大约是55%。如果说,这个百分比能说明中国当时股市存在的“泡沫度”的话,那么让中国股市进入熊市的泡沫也不算大,与台湾股市的泡沫度相比还差远呢?(台湾股市的指数好像是从20000多点跌到1000多点,笔者没有数据,只是在报道中看到的)。而与当前的中国股市相比,是否证明现在的股市很健康呢?

当然,从以上两个组数据中,我们也完全可以得出结论,当前中国股市有泡沫,但这个只有21%泡沫度的泡沫完全在正常范围之内,而且还有利于股市的发展。在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股市上一轮的泡沫,其实也还处于正常范围之内的。然而,让上一轮股市进入熊市的罪魁祸首,那就是管理层使用的这种行政手段。

写到这里,笔者以为,我们的管理层提高自己对股市监管的能力是其当务之急。试想,一个不懂如何去管理股市的管理层,他在不能准备判断股市存在泡沫大小的情况下,那么,他只好听信别人的言论,或者说迷信中外一些知名专家的言论,而采取不正确的手段去调控股市,这是一件多么有害的事啊。这样做,从面上看,受害的只是中国股市,只是广大股民,如果从深处看,那是在误国误民啊。

 

                                              龚玉环

200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