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调和原理——阶级矛盾可以调和的哲学基础


矛盾调和原理——阶级矛盾可以调和的哲学基础

我的《阶级矛盾是可以调和的》一文在网上发表后,引起了关注,在一定的条件下阶级矛盾是可以调和的这样的观点获得了认同。在这里我简单探讨一下阶级矛盾可以调和的哲学基础。

阶级矛盾的可以调和源于矛盾的基本属性中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矛盾是统一性和斗争性这双重属性的统一体,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同时存在于矛盾的任何时候,只存在不同时期斗争性和统一性的差别问题,不存在二者的有无问题,任何矛盾,它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体。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二者是相对的,绝对同一导致的是绝对静止,绝对的对立就是绝对的否定,是否定一切、排斥一切,这都是错误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的原理就是矛盾的同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列宁指出:“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列宁选集第2卷712页)。矛盾同一的相对性主要是指它的有条件性,只有当某种特定条件具备时,矛盾双方才具有同一性,当这种条件消失时,矛盾双方就失去同一性。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是指在任何条件下矛盾斗争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它也受特定条件(即统一赖以存在的条件)所限制,但又能够打破这种条件的限制,创造事物发展的新条件,使事物达到新的同一。

尽管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但它也要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在该条件未被冲破前,斗争不会加剧,处于相对稳定阶段,也正由于此,矛盾的同一性得以建立。这就是说在特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可以基本稳定下来,使得事物基本处于稳定的状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须臾不可缺的同时存在的双重属性,同样的条件使同一性建立,又使斗争性、对抗性受限,即使得斗争、对抗不继续激化、尖锐,如果促使同一性更牢固的条件继续增加,显然斗争性的范围和程度将进一步缩小,同一性程度将继续增加。这种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矛盾的调和状态,即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范围和程度逐步缩小,矛盾的同一性逐步增强,形成更加稳定的事物。这种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斗争性的减弱统一性的增强可称为矛盾调和原理。

矛盾的调和原理也是普遍适用的,在任何矛盾的运动中都可以存在。矛盾的发展过程中,其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前进的,斗争性在一个时期一定条件下成激化状态,矛盾对立面之间对立加剧同一减弱,但在另一个时期新的条件下,对立面之间的对立呈现缓和同一增强,矛盾双方就是在这样的曲折道路上不断前行的,矛盾的调和状态因而成为矛盾运动中不可缺少的阶段。矛盾运动不可能是直线运动的,而是在激化——调和——再激化——再调和这样的不断反复中曲折前行,这也是矛盾调和原理的普适性的表现。

阶级矛盾也是这样,有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尖锐时期和阶段,也有阶级矛盾可以调和的缓和时期和阶段,也是不断曲折发展的。阶级矛盾不可能是直线发展的,也是在激化——调和——再激化——再调和这样的曲折状态下不断前进。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阶级斗争也是这样,在曲折的道路上,在不断调和又不断斗争的反复中逐步走向自己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