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温柔网友给我留言说有些人生困惑,想要我帮她指条明路。去年以来这样谦虚诚恳的网友已有几个,他们大概是被我的“超越知识”和“人生折腾”理论感动了。实际上我的人生理论比较高明的地方,是讲如何快乐地处理好人生折腾与超越知识的关系,它更像一种“方法”论,而非“本体”论。谁可以充当人生的指路人呢?我推崇的是佛祖和悟道成佛的高人。
两千多年来把人生解释得通透、并指明离苦得乐之道,顶了不起、最了不起的只有佛祖一个人。其实佛祖已经不是人,他已经脱离普通人,他是佛,是高高在人之上、法力无边的大佛。佛法大道是全人类的最高智慧。相比佛法大道而言,其它的人生学问只是“小学生作业”,小学生作业里边也会有一两个闪光的意思;可以说佛之外的全部学问精华,加起来也不过是藏着一两个闪光意思的“小学生作业”而已。佛祖教给我们的是要彻悟,要明心见性,要看透人生、社会到底是怎么回事,痛苦是从哪里来的,怎样能够达到永恒快乐。修行得道、悟道成佛、获得正果的人,他已经不是普通人,他的生命已经改变。《易传》说圣人作《易经》的目的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可见人生最高的学问是“穷理尽性”、触及和改变生命的,不像一般学问家所做的那个学问,只是把它作为科学研究对象,与自己的生命没有关系。佛法大道是“穷理尽性”和生命存在、变化的大学问、大智慧,想离苦得乐并让生命有所改变的人必须学习这个。
除了佛祖,能够充当人生指路人的,还有少数现实生活中的高人。这些高人是有灵性的得道之人,其特点是“道”使他的生命起了变化,他因这个变化而成了非凡之人、成了圣人。比如与我们贵州关系密切的王阳明就是这样的非凡之人和圣人。举个例子来说,有一年王阳明在湘西擒了反叛者宸濠,可是昏庸的明朝皇帝却要王阳明把反叛者放了,皇帝他要大显威风、御驾亲征,玩一回诸葛亮“六纵六擒”的精彩。皇帝带着许多太监、军队来了,跟着皇帝来的武将们提出要和王阳明这个大文人比武射箭,他们要看王阳明出丑,要威吓一下王阳明;不料王阳明并不退缩,而是心平气和、稳重如山地开弓发射,竟然三箭连中靶心,引来围观军民狂呼喝彩,立即把那些看不起他的太监、武将镇了下去。梁漱溟先生认为王阳明三箭中靶“不是机遇,是远高于机遇的一个根本问题”,“他是彻悟,他对生命,他达到了彻悟,他是圣人了。”比如我们常人佩服的神枪手,他的眼睛不看目标,但却一枪一个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常人不理解,这不是他的枪法好、也不是他的运气好;而是他明心见性、悟道了,他的人格、生命已经不是普通人,因此他能够像伟大的王阳明一样“心到意到,意到箭到”,他的意念到达那个目标,那个目标就撞到枪口上来了。比如孔子说“随心所欲不越矩”,这就是一个极高的彻悟境界,孔子七十岁才达到这个境界。外人看他是“不越矩”,一言一行都轻而易举地落在规范里头,似乎像一个老练的驾驶员,能够轻松熟练地遵照交通规则驾驶。其实不是这样,他没有遵守“规则”,他没有讲究什么“箭法”、“枪法”等俗世的技术和功夫,他是“随心所欲”;但是他彻悟了,因此能够做到“随心所欲不越矩”,枪枪中靶、箭箭中的。这种人是完全自在的人,是真正完全自在和随心随意的。
我以为这种人可以做人生的导师,可以做人生的指路人。上个世纪的文化人梁漱溟、政治家和完人是周恩来等,就是这种可以做人生导师的指路人。现在世上知名的活人中,没有梁漱溟、周恩来这样的人了,本世纪可能也不会有,历史上有一个世纪出一个两个圣人的时候,但没有每个一百年都出的规律。中国古代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说法,从孔子以来大至是这样,孔子、董仲舒、慧能、陆王、梁漱溟等,大至是这样。一般的文人、武将,他们只是“技术工人”,是把学问、武器当作科学研究和对待使用的工具、对象,他们的高明只是职业化的精细和高明,没有任何极高尚的智慧进入他的肉体、灵魂,改变过他的生命。现在一些被称为文化、文学“大师”的人,著书立说几百、千万言,不过是妄语、废话,是小学生在迷途中“躲猫猫”玩的小聪明,他没有大彻大悟,没有悟道成佛,智慧、灵性从来没有光临和改写过他的生命。
一个人如何修行得道、离苦得乐,这不是一个需要躲避、需要斗争或经过努力的未来目标,快乐之路就在脚下,关键是要彻悟。王阳明有个叫钱平江的门徒到庙里静坐,有一天如同黑暗中看见天日一般,在深深的静中彻悟了,于是赶快跑去禀告老师。王阳明对他说,虽然你得利于“习静”,但是这样子指点别人不行,你要用我“致良知”的话告诉别人,不要告诉人去“习静”。你告诉人家、指点人家“致良知”,不会出毛病;你告诉人家去“习静”、去静坐,可能会出毛病。可见王阳明的学问是强调对人生、对生命的彻悟,不是拘泥死板形式。梁漱溟先生说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随世用功”,不躲开众人,不离开复杂的环境,随时随地可以立地成佛、离苦得乐,关键是要彻悟、看透人生。比如别人恨我骂我,我不痛苦;我患了绝症,也不痛苦;我遇到任何苦难,我都快乐;恨我骂我的人需要帮助,我依然给他帮助……一时一地、装模作样去做这些不行,必须一生一世、真真正正地做。我以为这样的人才可以担当人生导师、做人生的指路人。
(陈嘉珉,2006年11月19日)
说人论道:http://www.chinavalue.net/AuthorIndex_Boke.aspx?id=5890#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