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媒体充斥着对广州、深圳房价暴涨的各种评论。但是,回头看看两年前的媒体,你一定会有戏剧性的感受,那时的各种评论都是分析广州深圳楼市的平稳健康的。
本人观点,价格是交换双方自愿达成的交换比例,不需要其它人评说高低是非,高,是有人愿意买的结果,低是有人愿意卖,不管旁观者的事。如果作为一个“准交换者”的角色看市场,任何价格对“准买主”来说都是高的,对“准卖主”都是低的,永远没有一个不因人而异的客观高低标准。
下面转载两篇文章,一篇是今天的,一篇是2005年3月的。读者看过后自有感受,不需要本人再作过多的评论了。
文章一:“半年涨四成深圳楼价演绎特区速度”
http://www.sina.com.cn2007年07月12日中国证券报记者程胜孟繁龙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深圳以三天盖一层楼的速度,建起当时中国最高建筑国贸大厦,成为深圳速度的经典符号。今年以来,深圳楼价领先中国大城市上涨,新盘成交均价从万元基点起步,至今上涨四成以上,成为全国楼市的风口浪尖,亦令深圳购房者望而兴叹。
据有关统计,2006年全年深圳平均房价为每平方米9400元左右,今年1月份深圳新房成交均价达每平方米1.06万元,而6月份的成交均价升至1.45万元以上。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上涨排名中,一直居于前列。
其中,南山区新房成交均价如今已达每平方米近22000元。其飙升原因主要是受深圳湾大桥于7月1日通车、新口岸通关刺激,这条深港西部通道连接起深圳南山区和香港元朗区,而南山区楼价则因“深港融合”概念全面发酵。据香港地产业界人士介绍,香港新界西区的一些普通住宅,楼价折人民币也不过每平方米两万多元。当前,楼盘环境则逊于深圳。
记者从深圳地产中介机构了解到,去年5月旨在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国六条”出台后,深圳房价短暂观望两个月后,就以不回头的态势上涨,其中深圳特区关内楼盘涨势更为突出。1月份关内的房均价为1.25万元,6月份飙升至2万以上元。他们表示,关内土地稀缺,新楼供应减少和大户型豪宅的集中入市是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而关外的价格也由0.98万元涨至1.27万元,上涨了29%。
房价一路飞涨,让很多持“等等看”想法的待购者后悔不迭,也加剧了一些富有居民的购楼热情,一些股市投资者开始将利润转投楼市。如今,30岁左右的年轻人买房信心开始动摇,甚至有的因生活成本太高考虑离开深圳。
深圳中原地产深港研究中心总监张伟在1个多月前就开始预警,“楼市在前期快速上涨之后面临阶段性的调整”。然而房价上涨趋势形成后,似乎任何消息都成为深圳各区域房价上涨的理由:龙岗区作为2011年大运会的主赛区而涨、宝安区因地铁规划而涨、盐田区依山傍海而涨、福田区豪宅稀缺而涨、罗湖区因连接香港28公里边境线开发而涨。还有人认为,在全国各地房价上涨起步的2000-2004数年间,从1998年高位滑落的深圳楼市没有明显动静,此次不过是补涨转为领涨而已。
如今深圳房子不愁卖的现象愈演愈烈。地产商几乎不参加展会推介新盘、不做样板间、不做广告、开盘即售罄。但销售后的楼盘又时而发生各类问题,如客户退订、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等等,再或多或少推出一定数量的新房出来。如今人们开始心存疑虑——是购房者方面出现了问题,还是开发商当初就没有售完,故意制造紧张气氛?
持续上涨的房价引发多空双方的激辩,“崩盘说”和“再涨十年说”针锋相对,多数消费者则一头雾水。有关深圳楼市被大量游资炒作的话题也不绝于耳。深圳市如今对楼市基本趋势的总体判断是上涨过快,并从7月起加大调控力度,严格规范市场,力求遏制楼价上涨中的非市场炒作因素。
文章二:“温州炒房团”为什么在广州深圳没有得手?2005年04月20日人民日报
韩国飚:2004年广州人均收入16884元,深圳人均收入27596元,而上海人均收入16683元,杭州人均收入14565元。都说人均收入是衡量房价高低的最终标尺,但是比较两地的情况,房价走势却是相反的。
李刚:从东南沿海一些大城市刮来的房地产暴涨之风席卷全国后,作为全国房地产市场起步最早的广州、深圳也并非未受波及,但两市的商品房价格在2004年中期经历小幅振荡后便稳定下来。今年1—3月,广州商品房价格甚至持续回落。当前广州、深圳商品房销售均价基本稳定在5660元/平方米和6037元/平方米的水平,与温州9278元/平方米、上海8627元/平方米、杭州7210元/平方米的均价相比,广州、深圳房地产市场似乎更为理性。
韩国飚:真有点不可思议。虽然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近年经济增长比较迅速,但两地房价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差距。在我看来,上海、杭州的房价是透支了未来的增长空间。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调控房市措施之后,相对低位的广州商品房价格出现了持续回落,但是上海楼市却依然居高不下。即使最近上海连出“重拳”打击楼市炒作,成效如何,仍持谨慎态度。广州人对上海楼市会有什么看法?
李刚:“在上海,2万元/平方米的房子到底是哪些人在买?买到的又是怎样的房子?老百姓买得起吗?”在采访中,许多经历广州楼市大起大落的人,还是觉得上海当前的楼价不能理解。
韩国飚:据了解,目前购买上海住房的主要有4股力量:一是外资、外商、海归华侨;二是全国各地到上海发展的投资人;三是新上海人及上海人的本地需求;四是投机者,主要有海外看好人民币升值的投机者,以及所谓“温州炒房团”。这4类人的比例,目前很难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不过,似乎上海常住居民的需求仍然是占到绝大多数的。如果第一、二、四种投资力量占比重大的话,看目前统计数据的上海人均收入就没有意义。但普遍认为,长三角的房价偏高。
李刚:短期内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这三种资金购买上海商品房比重达到一定程度(一般认为投机比例占到20%)的话,房价就有可能虚高,就是楼市泡沫。因为一旦楼市上涨趋势预期改变,大部分不以居住为目的的投资者、投机者就会抛售,造成短期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房价就会下跌,逐步回归到人均收入能够支撑的合适价位。
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市场管理处处长黄文波介绍说,广州中心区一般商品房均价在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其它区及郊区一些大盘每平方米在四五千元左右,适合目前广州多种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这样的价格完全是市场自发形成的,政府没有干预;相反,政府主管部门还在慎重思考,一旦广州房价也出现异常波动,如何依靠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干预。
有自己和香港的前车之鉴,广东人害怕炒房产
李刚:虽说有人认为,广州、深圳房地产市场成熟、购房者理性,但在许多广州人眼中,当前上海“××范围之内找不到2万元/平方米以下的房子”、“××范围之内找不到1.5万元/平方米以下的房子”这类的话,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广州有惊人的相似。
在1992年后的一段时间,广州房地产一路飙升,到1996年达到顶峰,当年预售商品房均价达到6677元/平方米,城区更是“找不到1万元以下的房子”。而从1997年开始,广州房价一路下滑,至2003年,均价降到5274元/平方米,每平方米跌幅至少超过1400元。在广州房价持续下滑的7年中,广州人购房观念、消费层次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发商为争夺客源,往往在小区及周边环境、园林绿化、小区配套等方面不惜血本,大型楼盘整体开发纷纷向国际水平看齐,早年疯炒的那一批间杂在居民区内的单体楼、商住楼,目前在二手市场也属于缺乏人气的滞销货,当年的一批炒楼者还真炒成了“房东”。
韩国飚:这些因素使广州的购房者更为理性。
李刚:这是市场教育出来的。特别是相邻的香港楼市。1997年前,香港楼价高企,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非典时期,香港楼市累计跌幅达65%,17万港人成为房子市价跌到低于他所欠银行贷款本息的“负资产”人口,很多人干脆“塌订”:房子连同首期及已付月供统统不要了。粤港一家亲,港人的教训给珠三角人很深的启迪。广东省政府参事、广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潘蜀健认为,“楼市大起,必然大落”。于是,广州人买楼以自住为主,炒风较淡。
韩国飚:长三角地区不少城市近几年楼价疯涨,半夜排队买楼、楼盘开盘即告售罄的怪事屡见不鲜。记者采访中遇到几位海归青年购买上海市中心中山公园附近的一处豪华房产,20700元/平方米,还要送给销售人员几万元好处费才买得到房子。难怪有人说:做房地产不如炒楼的。
广、深市民已解决住房“温饱”,正从容迎接“小康”
韩国飚:在跟所谓“温州炒房团”成员接触时,他们提到,广州、深圳是他们极少没能得手的两个大城市。原因是当地楼市比较成熟,供应量充足,老百姓投资理性,不跟风炒作。是这样吗?
李刚:是的。我采访了广州恒大集团董事长许家印,以及集团副董事长、恒大房地产公司董事长李钢。他们说,这得益于广州10多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市民住房条件大幅改善,百姓买房有多种选择。其实,“温州炒房团”在广州搅不起风浪,与广州楼市巨大的供应量密切相关。截至2004年底,广州市商品房空置面积为605.09万平方米,这还是近4年来的最低水平,不管是哪一路炒房团,在如此之大的商品房供应量下想兴风作浪,难度很大。
广州、深圳的居民通过购买房改房、拆迁和购买商品房等方式,85%以上家庭解决了有产权的住房问题,从1997年到2002年5年间,广州人均居住面积增长44.3%。对他们来说,不是解决住房“温饱”问题,而是解决“怎样住出格调、品位”的“小康”问题。现在,广州市民在市区拥有一套住宅后,很多人已经或正在计划在郊区购买周末休闲度假用房,这就使得广州消费需求显得从容——房价太离谱,购房者便不介入,等价格降下来再说。
韩国飚:有意思。上海人以往缺住房缺怕了,对改善住房条件有很深的“情结”,不是常说“北京人买车,上海人买房”吗?这十几年经济的两位数增长,又给这历史积累的需求创造了释放空间。李刚:长三角的房价有望降下来吗?
韩国飚:上海最近有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推出两个1000万平方米配套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加大楼市供给。另外,住房按揭不能转让也有利于遏制炒作。前一段时间,上海出台措施,规定个人购买普通住房一年就出售的按买卖差价征收5%营业税及其他税费。浙江省为遏制房价也将推出8000万平方米住房。其中经济适用房300万平方米。长三角正全面加大住房供给。
李刚:不知道上海这2000万平方米的地区分布如何。不能都集中在偏远地区,市中心也应该保持一定的住房供给,这就是所谓市场的有效供给。如果新建房都集中在偏远地区,就无法满足相当一部分人的需求,房价还下不来。目前广州6000元—8000元的价位上,有珠江帝景苑、东山雅筑、都市华庭、漾晴居等城市中心区这一档次的“豪宅”虚位以待;在5000元—6000元价位上,广州市民可以在金穗雅园、愉景南苑、新鸿花园、光大花园、逸景翠园这些小区环境及配套上乘、装修也考究的楼盘里找到自己中意的房子;在番禺区大石、南村、芳村区、黄埔区、白云区,小区内外环境一流但配套略有欠缺的楼盘,售价基本在4000元—5000元之间;如果想在环境更好、远离城区的地方购买休闲度假房子,增城、花都、从化及番禺中南部地区高质素、低价格的楼盘还能为广州市民提供更多价位的选择。
韩国飚:广州方面平抑房价有哪些有效措施?
李刚:去年广州就曾出台四大措施平抑房价:一、当年出让用地大增3.6倍;二、抵债土地“开闸上市”;三、加紧“收回”增加储备,广州撤销41个开发区共计土地18063公顷,使房地产开发土地储备得到大幅增加;四、土地年租制生“变数”,由于土地年租制是通过每年交付一定的“租金”来实施,而不是一定要70年“一次缴清”,此举大大减少了房产商用于“购买”土地(使用权)的成本开支,也有助于“拉低”广州地价。
遏制炒楼对GDP的影响有多大
韩国飚:据说,广东省GDP对房地产依赖程度较小。2000年以来,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保持在5%左右,2003年为5.36%。而在当年房地产泡沫较多的海南,房地产业贡献率曾达40%。
李刚:情况大致如此。长三角情况如何呢?
韩国飚:据新华社报道,2004年上半年,浙江省房地产税收近87亿元,占地税收入的21.9%,对新增税收的贡献率达34.7%。如加上建筑业,去年浙江地税每2.9元中就有1元来自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在上海、江苏,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不包括相关产业)税收占地税的比重均不低于30%。有测算表明,2004年,上海来自房地产的税收直接贡献率为400亿元,而上海当年地方财政收入为1119.7亿元。由于经济增长对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的依赖性过大,政府肯定有维护房价的冲动,当然,同时也加大了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对比广州、深圳等,如今的上海,更能深切地理解中央政府的担心,可以说,抑制房价已是必然之举。
李刚:可能很多人只看到了房地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却没有权衡城市成本提高对当地发展的影响。拿广州来讲,早在1997年、1998年,广州的发展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建设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两个适宜”城市,广州的发展也是以此为理念来考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城市的主要领导开始,均高度关注城市成本。生活成本一升,政府必会出面调查,查清问题出在哪里。
韩国飚:房地产商没有“怨气”吗?
李刚:房地产商的“怨”不是没有。因为当一些城市大举欢迎房地产商、炒房团来搞热房地产市场时,广州市却十分清醒,保持高度的警觉。举一个例子吧。在旧城改造等方面,广州市坚持不让房地产开发商介入,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谈到这点时说,开发商想的是如何赚钱,就必然要提高住房容积率,老城区的楼就会越建越密,人越来越多,到时不用说生态城市,连道路都没有了。在老城区搞房地产,不符合广州的发展思路,也与广州的总体规划相左,不能再搞了。林树森在公开场合多次说,旧城改造不让房地产商介入,“开发商恨我恨得牙痒痒”。
但这样的坚持是对的。有家媒体评价说:“林书记”还是“林市长”时,广州的房地产开发商就开始领教“林先生”的预见性、执行力和坚持度。旧城改造不让开发商插手,就不让。任你“商”怨沸腾,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目标定了,说不变就不变。
韩国飚:这样做,百姓怎样看?
李刚:我曾听到有人这样讲:经常到中国的其它大城市走走看看,便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广州老百姓生活的滋润。才大学毕业三五年的小伙子自己供着楼,即使是在非典时期,也与大多数广州男女老少一样,茶照饮、钱照赚。一句话,百姓对政府是有信心的。
韩国飚:适宜居住、适宜创业,一个城市的活力就出来了。广州这几年表现出的勃勃生机,以及生机背后的动力,正是长三角城市需要认真研究的。
本人观点,价格是交换双方自愿达成的交换比例,不需要其它人评说高低是非,高,是有人愿意买的结果,低是有人愿意卖,不管旁观者的事。如果作为一个“准交换者”的角色看市场,任何价格对“准买主”来说都是高的,对“准卖主”都是低的,永远没有一个不因人而异的客观高低标准。
下面转载两篇文章,一篇是今天的,一篇是2005年3月的。读者看过后自有感受,不需要本人再作过多的评论了。
文章一:“半年涨四成深圳楼价演绎特区速度”
http://www.sina.com.cn2007年07月12日中国证券报记者程胜孟繁龙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深圳以三天盖一层楼的速度,建起当时中国最高建筑国贸大厦,成为深圳速度的经典符号。今年以来,深圳楼价领先中国大城市上涨,新盘成交均价从万元基点起步,至今上涨四成以上,成为全国楼市的风口浪尖,亦令深圳购房者望而兴叹。
据有关统计,2006年全年深圳平均房价为每平方米9400元左右,今年1月份深圳新房成交均价达每平方米1.06万元,而6月份的成交均价升至1.45万元以上。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上涨排名中,一直居于前列。
其中,南山区新房成交均价如今已达每平方米近22000元。其飙升原因主要是受深圳湾大桥于7月1日通车、新口岸通关刺激,这条深港西部通道连接起深圳南山区和香港元朗区,而南山区楼价则因“深港融合”概念全面发酵。据香港地产业界人士介绍,香港新界西区的一些普通住宅,楼价折人民币也不过每平方米两万多元。当前,楼盘环境则逊于深圳。
记者从深圳地产中介机构了解到,去年5月旨在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国六条”出台后,深圳房价短暂观望两个月后,就以不回头的态势上涨,其中深圳特区关内楼盘涨势更为突出。1月份关内的房均价为1.25万元,6月份飙升至2万以上元。他们表示,关内土地稀缺,新楼供应减少和大户型豪宅的集中入市是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而关外的价格也由0.98万元涨至1.27万元,上涨了29%。
房价一路飞涨,让很多持“等等看”想法的待购者后悔不迭,也加剧了一些富有居民的购楼热情,一些股市投资者开始将利润转投楼市。如今,30岁左右的年轻人买房信心开始动摇,甚至有的因生活成本太高考虑离开深圳。
深圳中原地产深港研究中心总监张伟在1个多月前就开始预警,“楼市在前期快速上涨之后面临阶段性的调整”。然而房价上涨趋势形成后,似乎任何消息都成为深圳各区域房价上涨的理由:龙岗区作为2011年大运会的主赛区而涨、宝安区因地铁规划而涨、盐田区依山傍海而涨、福田区豪宅稀缺而涨、罗湖区因连接香港28公里边境线开发而涨。还有人认为,在全国各地房价上涨起步的2000-2004数年间,从1998年高位滑落的深圳楼市没有明显动静,此次不过是补涨转为领涨而已。
如今深圳房子不愁卖的现象愈演愈烈。地产商几乎不参加展会推介新盘、不做样板间、不做广告、开盘即售罄。但销售后的楼盘又时而发生各类问题,如客户退订、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等等,再或多或少推出一定数量的新房出来。如今人们开始心存疑虑——是购房者方面出现了问题,还是开发商当初就没有售完,故意制造紧张气氛?
持续上涨的房价引发多空双方的激辩,“崩盘说”和“再涨十年说”针锋相对,多数消费者则一头雾水。有关深圳楼市被大量游资炒作的话题也不绝于耳。深圳市如今对楼市基本趋势的总体判断是上涨过快,并从7月起加大调控力度,严格规范市场,力求遏制楼价上涨中的非市场炒作因素。
文章二:“温州炒房团”为什么在广州深圳没有得手?2005年04月20日人民日报
韩国飚:2004年广州人均收入16884元,深圳人均收入27596元,而上海人均收入16683元,杭州人均收入14565元。都说人均收入是衡量房价高低的最终标尺,但是比较两地的情况,房价走势却是相反的。
李刚:从东南沿海一些大城市刮来的房地产暴涨之风席卷全国后,作为全国房地产市场起步最早的广州、深圳也并非未受波及,但两市的商品房价格在2004年中期经历小幅振荡后便稳定下来。今年1—3月,广州商品房价格甚至持续回落。当前广州、深圳商品房销售均价基本稳定在5660元/平方米和6037元/平方米的水平,与温州9278元/平方米、上海8627元/平方米、杭州7210元/平方米的均价相比,广州、深圳房地产市场似乎更为理性。
韩国飚:真有点不可思议。虽然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近年经济增长比较迅速,但两地房价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差距。在我看来,上海、杭州的房价是透支了未来的增长空间。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调控房市措施之后,相对低位的广州商品房价格出现了持续回落,但是上海楼市却依然居高不下。即使最近上海连出“重拳”打击楼市炒作,成效如何,仍持谨慎态度。广州人对上海楼市会有什么看法?
李刚:“在上海,2万元/平方米的房子到底是哪些人在买?买到的又是怎样的房子?老百姓买得起吗?”在采访中,许多经历广州楼市大起大落的人,还是觉得上海当前的楼价不能理解。
韩国飚:据了解,目前购买上海住房的主要有4股力量:一是外资、外商、海归华侨;二是全国各地到上海发展的投资人;三是新上海人及上海人的本地需求;四是投机者,主要有海外看好人民币升值的投机者,以及所谓“温州炒房团”。这4类人的比例,目前很难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不过,似乎上海常住居民的需求仍然是占到绝大多数的。如果第一、二、四种投资力量占比重大的话,看目前统计数据的上海人均收入就没有意义。但普遍认为,长三角的房价偏高。
李刚:短期内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这三种资金购买上海商品房比重达到一定程度(一般认为投机比例占到20%)的话,房价就有可能虚高,就是楼市泡沫。因为一旦楼市上涨趋势预期改变,大部分不以居住为目的的投资者、投机者就会抛售,造成短期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房价就会下跌,逐步回归到人均收入能够支撑的合适价位。
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市场管理处处长黄文波介绍说,广州中心区一般商品房均价在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其它区及郊区一些大盘每平方米在四五千元左右,适合目前广州多种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这样的价格完全是市场自发形成的,政府没有干预;相反,政府主管部门还在慎重思考,一旦广州房价也出现异常波动,如何依靠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干预。
有自己和香港的前车之鉴,广东人害怕炒房产
李刚:虽说有人认为,广州、深圳房地产市场成熟、购房者理性,但在许多广州人眼中,当前上海“××范围之内找不到2万元/平方米以下的房子”、“××范围之内找不到1.5万元/平方米以下的房子”这类的话,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广州有惊人的相似。
在1992年后的一段时间,广州房地产一路飙升,到1996年达到顶峰,当年预售商品房均价达到6677元/平方米,城区更是“找不到1万元以下的房子”。而从1997年开始,广州房价一路下滑,至2003年,均价降到5274元/平方米,每平方米跌幅至少超过1400元。在广州房价持续下滑的7年中,广州人购房观念、消费层次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发商为争夺客源,往往在小区及周边环境、园林绿化、小区配套等方面不惜血本,大型楼盘整体开发纷纷向国际水平看齐,早年疯炒的那一批间杂在居民区内的单体楼、商住楼,目前在二手市场也属于缺乏人气的滞销货,当年的一批炒楼者还真炒成了“房东”。
韩国飚:这些因素使广州的购房者更为理性。
李刚:这是市场教育出来的。特别是相邻的香港楼市。1997年前,香港楼价高企,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非典时期,香港楼市累计跌幅达65%,17万港人成为房子市价跌到低于他所欠银行贷款本息的“负资产”人口,很多人干脆“塌订”:房子连同首期及已付月供统统不要了。粤港一家亲,港人的教训给珠三角人很深的启迪。广东省政府参事、广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潘蜀健认为,“楼市大起,必然大落”。于是,广州人买楼以自住为主,炒风较淡。
韩国飚:长三角地区不少城市近几年楼价疯涨,半夜排队买楼、楼盘开盘即告售罄的怪事屡见不鲜。记者采访中遇到几位海归青年购买上海市中心中山公园附近的一处豪华房产,20700元/平方米,还要送给销售人员几万元好处费才买得到房子。难怪有人说:做房地产不如炒楼的。
广、深市民已解决住房“温饱”,正从容迎接“小康”
韩国飚:在跟所谓“温州炒房团”成员接触时,他们提到,广州、深圳是他们极少没能得手的两个大城市。原因是当地楼市比较成熟,供应量充足,老百姓投资理性,不跟风炒作。是这样吗?
李刚:是的。我采访了广州恒大集团董事长许家印,以及集团副董事长、恒大房地产公司董事长李钢。他们说,这得益于广州10多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市民住房条件大幅改善,百姓买房有多种选择。其实,“温州炒房团”在广州搅不起风浪,与广州楼市巨大的供应量密切相关。截至2004年底,广州市商品房空置面积为605.09万平方米,这还是近4年来的最低水平,不管是哪一路炒房团,在如此之大的商品房供应量下想兴风作浪,难度很大。
广州、深圳的居民通过购买房改房、拆迁和购买商品房等方式,85%以上家庭解决了有产权的住房问题,从1997年到2002年5年间,广州人均居住面积增长44.3%。对他们来说,不是解决住房“温饱”问题,而是解决“怎样住出格调、品位”的“小康”问题。现在,广州市民在市区拥有一套住宅后,很多人已经或正在计划在郊区购买周末休闲度假用房,这就使得广州消费需求显得从容——房价太离谱,购房者便不介入,等价格降下来再说。
韩国飚:有意思。上海人以往缺住房缺怕了,对改善住房条件有很深的“情结”,不是常说“北京人买车,上海人买房”吗?这十几年经济的两位数增长,又给这历史积累的需求创造了释放空间。李刚:长三角的房价有望降下来吗?
韩国飚:上海最近有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推出两个1000万平方米配套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加大楼市供给。另外,住房按揭不能转让也有利于遏制炒作。前一段时间,上海出台措施,规定个人购买普通住房一年就出售的按买卖差价征收5%营业税及其他税费。浙江省为遏制房价也将推出8000万平方米住房。其中经济适用房300万平方米。长三角正全面加大住房供给。
李刚:不知道上海这2000万平方米的地区分布如何。不能都集中在偏远地区,市中心也应该保持一定的住房供给,这就是所谓市场的有效供给。如果新建房都集中在偏远地区,就无法满足相当一部分人的需求,房价还下不来。目前广州6000元—8000元的价位上,有珠江帝景苑、东山雅筑、都市华庭、漾晴居等城市中心区这一档次的“豪宅”虚位以待;在5000元—6000元价位上,广州市民可以在金穗雅园、愉景南苑、新鸿花园、光大花园、逸景翠园这些小区环境及配套上乘、装修也考究的楼盘里找到自己中意的房子;在番禺区大石、南村、芳村区、黄埔区、白云区,小区内外环境一流但配套略有欠缺的楼盘,售价基本在4000元—5000元之间;如果想在环境更好、远离城区的地方购买休闲度假房子,增城、花都、从化及番禺中南部地区高质素、低价格的楼盘还能为广州市民提供更多价位的选择。
韩国飚:广州方面平抑房价有哪些有效措施?
李刚:去年广州就曾出台四大措施平抑房价:一、当年出让用地大增3.6倍;二、抵债土地“开闸上市”;三、加紧“收回”增加储备,广州撤销41个开发区共计土地18063公顷,使房地产开发土地储备得到大幅增加;四、土地年租制生“变数”,由于土地年租制是通过每年交付一定的“租金”来实施,而不是一定要70年“一次缴清”,此举大大减少了房产商用于“购买”土地(使用权)的成本开支,也有助于“拉低”广州地价。
遏制炒楼对GDP的影响有多大
韩国飚:据说,广东省GDP对房地产依赖程度较小。2000年以来,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保持在5%左右,2003年为5.36%。而在当年房地产泡沫较多的海南,房地产业贡献率曾达40%。
李刚:情况大致如此。长三角情况如何呢?
韩国飚:据新华社报道,2004年上半年,浙江省房地产税收近87亿元,占地税收入的21.9%,对新增税收的贡献率达34.7%。如加上建筑业,去年浙江地税每2.9元中就有1元来自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在上海、江苏,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不包括相关产业)税收占地税的比重均不低于30%。有测算表明,2004年,上海来自房地产的税收直接贡献率为400亿元,而上海当年地方财政收入为1119.7亿元。由于经济增长对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的依赖性过大,政府肯定有维护房价的冲动,当然,同时也加大了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对比广州、深圳等,如今的上海,更能深切地理解中央政府的担心,可以说,抑制房价已是必然之举。
李刚:可能很多人只看到了房地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却没有权衡城市成本提高对当地发展的影响。拿广州来讲,早在1997年、1998年,广州的发展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建设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两个适宜”城市,广州的发展也是以此为理念来考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城市的主要领导开始,均高度关注城市成本。生活成本一升,政府必会出面调查,查清问题出在哪里。
韩国飚:房地产商没有“怨气”吗?
李刚:房地产商的“怨”不是没有。因为当一些城市大举欢迎房地产商、炒房团来搞热房地产市场时,广州市却十分清醒,保持高度的警觉。举一个例子吧。在旧城改造等方面,广州市坚持不让房地产开发商介入,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谈到这点时说,开发商想的是如何赚钱,就必然要提高住房容积率,老城区的楼就会越建越密,人越来越多,到时不用说生态城市,连道路都没有了。在老城区搞房地产,不符合广州的发展思路,也与广州的总体规划相左,不能再搞了。林树森在公开场合多次说,旧城改造不让房地产商介入,“开发商恨我恨得牙痒痒”。
但这样的坚持是对的。有家媒体评价说:“林书记”还是“林市长”时,广州的房地产开发商就开始领教“林先生”的预见性、执行力和坚持度。旧城改造不让开发商插手,就不让。任你“商”怨沸腾,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目标定了,说不变就不变。
韩国飚:这样做,百姓怎样看?
李刚:我曾听到有人这样讲:经常到中国的其它大城市走走看看,便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广州老百姓生活的滋润。才大学毕业三五年的小伙子自己供着楼,即使是在非典时期,也与大多数广州男女老少一样,茶照饮、钱照赚。一句话,百姓对政府是有信心的。
韩国飚:适宜居住、适宜创业,一个城市的活力就出来了。广州这几年表现出的勃勃生机,以及生机背后的动力,正是长三角城市需要认真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