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场运行不会与任何理论完全相符合。
你只能在事后才会清楚怎么用理论来解释行情为什么这样运行,而不可能事前就那么清晰的知道它的运行方式,你可能知道结果,却不知道过程,可能知道过程,却不知道结果。一些“高手”总在事后告诉人说用波浪理论如何准确预测了某次大底或大顶,天知道他蒙了多少次才碰对了一次!
事实上,每一种理论只能帮助把握运行的趋势及大致范围,即使有方法能完全地清楚怎样运行,那也不是人能弄得完全清楚的,何况还有消息能影响短期走势,运行速度还能权衡时空的关系,任何运动都不只一种可能性,虽然实际走势只有一种。
2、空方不完全是正确的,也不完全是错误的;多方不完全是正确的,也不完全是错误的。
通常的状况是,涨不到多方预测的点位,也跌不到空方预测的点位,若是涨到和跌到,多数都要大大超过。
3、在可能的范围内,大众都相信的绝不会实现,大众都难以相信的事倒有实现的可能。
比如反弹一开始,大多数人认为要到某点位,结果要么不会到,要么超过很多,下跌同样如此。只要大家都寄厚望于某类股和某板块时,它一定会让人失望,只要大家看坏某一板块时,它一定让人眼亮。
4、具体价位很难完全符合某一理论和某一比例,具体周期预测也常会有偏差。一个长周期内的各个小周期互相偏移,而这个长周期可能未偏移,未变。这是周期的自我保护与协调,是规律被认识后的自我调适与变异。
比如八分法已被大众认识,但常常会不很准确,黄金分割也如此,大家提前埋单,它就到不了位。除非主力完全控盘,刻意示形给你看。象中华企业在2000年9月到2001年5月中的走势,是按32分法来操盘的,肯定是主力刻意所为。
5、行情具备必然的运行趋势规律,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测不准原理)。
短线往往难以十分准确,中长线有一定的必然趋势与规律性,但时、价往往不能绝对测准。比如主力在2001年中的1830点正负50个点间对地产、金融股是有建仓动作,但由于市场本来普遍看好它们,指望第五浪牛市炒作它们,故而筹码集中度也差,后来在减持声中,大势下跌,主力借反弹减仓了。这说明连主力资金也是无法摸准的,这不是不确定性吗?
6、任何时候市场评论都有不同看法,而且永远不会趋于绝对一致。当趋于大致一致时,就是趋势改变之始。趋于一致并狂热或绝望时,就是转势变盘之时。
众人担心,我不必担心;众人有信心,我则要疑心;
众人坚信不移,信心十足时,我激流勇退;
最坚定的多头失去信心时,绝望到斩仓时,就进场;
多数看空,不要急于进场;多数看多,不急于退场;因为原趋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行情初长初跌,众人争论是转势还是调整或反弹时,往往继续原趋势;即是说,众人疑虑时,趋势还不会结束。当你对行情感到摸不到头脑时,往往还没有到底或顶,只有市场心理比较一致,狂热或绝望时,才是到了底部或顶部。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永远不要把自己当成高手一类的特殊人!主力也不是,只是它们实力雄厚,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左右市场!或说引导市场!
7、股市永远只能是少数人赚多数人赔,它永远不是一个理性的投资场所,概念是永远需要且永远存在的。大众总是才出“成长性”的圈套,自认为成熟了,不料又以此“成熟”心态与理念入了“价值性投资”的陷井。
所以没有哪一种概念是好的,赚钱才是真理。
8、从顶底形态上具有相似性,而上涨与下跌的过程的形态却是相异的。形态上常有对称性、美学的和谐协调性规律,信息上具有起点(原点)的全息规律;数字上符合数的规律。
9、从心理层面上看五浪上升:第一浪要出其不意(从板块选择、运行速度、操作方式上均要“奇”,势如破竹);第三浪要各显神通(各类股都要有机会表现,常以慢长快跌,急长慢跌相间,而以慢长为主的方式进行);第五浪要众望所归,拉抬一些人们认为理所当然应长而一直未长的板块,易拉易派,从而营造牛市仍将持续的气氛,麻痹大众,掩护派发。
10、一切理论的判市都要落脚到市场的利益机制上来,以利益机制来检验并统一各种理论,判断各种市场行为。
江恩理论是自然规律,但并不否认而且是承认利益机制的。它判断某股票要大长了,就必定会有主力介入,或会有突发事件导致抢购。
11、市场运行模式,只有事后回首,才能明白,行情本该这样运行,只有这样运行才是合理的,回首当时,虽然有几种可能,但只有这样才是更好的选择。
所以永远不要为行情设计具体的运行线路,而要紧记各项规则,紧盯市场走势来判断,作出正确的决策。
12、牛熊转换的先兆-----龙头作用的启示
从古今中外股市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重要的领袖股、龙头股或金融机构发生问题被暴露,都可能是一场熊市的先兆。如日本野村证券的倒闭,英国巴林银行的破产,美国安然事件,微软案,中国的亿安,中科创业,银广厦事件,东方电子事件,95年万国证券事件,98年君安证券事件,97年深发展事件……,在这些事件前后,都是市场转势,或正处在熊市中,这些事件的公布还曾引起急跌!
龙头股是一个市场的代表,一轮牛市的代表,一个时期的代表。它的问题的暴露会引起市场的波动,并产生如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连锁反应;它有问题,难道其它股会没有问题吗?2001年初的亿安、中科还只是初步,因为它们只是极为个别的典型,还不是权重股,对市场的影响不算太大,而后来的东方电子,银广厦则是有极大市场影响的股票,是那一轮牛市的重心所在。“白衣岂至计,陆竖偶成功,天将移汉榨,先忌绝伦雄”,写的是关羽,其实道理是相通的,也讲出了股市中的龙头股的旗帜、脊梁作用,重心作用。
所以牛熊转换之前很久,就会有先兆。如山将崩,必会先泥沙俱下;地震将来,蚁兽先动;大厦将倾,梁柱欲折,泥灰遂落;怎么会没有迹象呢?关键要警惕!虽然不致于立时倒下,总可料敌机先,少受损失。
而事之将兴,风生水响,继出龙头;人之将兴,必先气象焕然,得心应手,逢凶化吉;怎么会没有先兆呢?关键要敏感!
你只能在事后才会清楚怎么用理论来解释行情为什么这样运行,而不可能事前就那么清晰的知道它的运行方式,你可能知道结果,却不知道过程,可能知道过程,却不知道结果。一些“高手”总在事后告诉人说用波浪理论如何准确预测了某次大底或大顶,天知道他蒙了多少次才碰对了一次!
事实上,每一种理论只能帮助把握运行的趋势及大致范围,即使有方法能完全地清楚怎样运行,那也不是人能弄得完全清楚的,何况还有消息能影响短期走势,运行速度还能权衡时空的关系,任何运动都不只一种可能性,虽然实际走势只有一种。
2、空方不完全是正确的,也不完全是错误的;多方不完全是正确的,也不完全是错误的。
通常的状况是,涨不到多方预测的点位,也跌不到空方预测的点位,若是涨到和跌到,多数都要大大超过。
3、在可能的范围内,大众都相信的绝不会实现,大众都难以相信的事倒有实现的可能。
比如反弹一开始,大多数人认为要到某点位,结果要么不会到,要么超过很多,下跌同样如此。只要大家都寄厚望于某类股和某板块时,它一定会让人失望,只要大家看坏某一板块时,它一定让人眼亮。
4、具体价位很难完全符合某一理论和某一比例,具体周期预测也常会有偏差。一个长周期内的各个小周期互相偏移,而这个长周期可能未偏移,未变。这是周期的自我保护与协调,是规律被认识后的自我调适与变异。
比如八分法已被大众认识,但常常会不很准确,黄金分割也如此,大家提前埋单,它就到不了位。除非主力完全控盘,刻意示形给你看。象中华企业在2000年9月到2001年5月中的走势,是按32分法来操盘的,肯定是主力刻意所为。
5、行情具备必然的运行趋势规律,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测不准原理)。
短线往往难以十分准确,中长线有一定的必然趋势与规律性,但时、价往往不能绝对测准。比如主力在2001年中的1830点正负50个点间对地产、金融股是有建仓动作,但由于市场本来普遍看好它们,指望第五浪牛市炒作它们,故而筹码集中度也差,后来在减持声中,大势下跌,主力借反弹减仓了。这说明连主力资金也是无法摸准的,这不是不确定性吗?
6、任何时候市场评论都有不同看法,而且永远不会趋于绝对一致。当趋于大致一致时,就是趋势改变之始。趋于一致并狂热或绝望时,就是转势变盘之时。
众人担心,我不必担心;众人有信心,我则要疑心;
众人坚信不移,信心十足时,我激流勇退;
最坚定的多头失去信心时,绝望到斩仓时,就进场;
多数看空,不要急于进场;多数看多,不急于退场;因为原趋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行情初长初跌,众人争论是转势还是调整或反弹时,往往继续原趋势;即是说,众人疑虑时,趋势还不会结束。当你对行情感到摸不到头脑时,往往还没有到底或顶,只有市场心理比较一致,狂热或绝望时,才是到了底部或顶部。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永远不要把自己当成高手一类的特殊人!主力也不是,只是它们实力雄厚,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左右市场!或说引导市场!
7、股市永远只能是少数人赚多数人赔,它永远不是一个理性的投资场所,概念是永远需要且永远存在的。大众总是才出“成长性”的圈套,自认为成熟了,不料又以此“成熟”心态与理念入了“价值性投资”的陷井。
所以没有哪一种概念是好的,赚钱才是真理。
8、从顶底形态上具有相似性,而上涨与下跌的过程的形态却是相异的。形态上常有对称性、美学的和谐协调性规律,信息上具有起点(原点)的全息规律;数字上符合数的规律。
9、从心理层面上看五浪上升:第一浪要出其不意(从板块选择、运行速度、操作方式上均要“奇”,势如破竹);第三浪要各显神通(各类股都要有机会表现,常以慢长快跌,急长慢跌相间,而以慢长为主的方式进行);第五浪要众望所归,拉抬一些人们认为理所当然应长而一直未长的板块,易拉易派,从而营造牛市仍将持续的气氛,麻痹大众,掩护派发。
10、一切理论的判市都要落脚到市场的利益机制上来,以利益机制来检验并统一各种理论,判断各种市场行为。
江恩理论是自然规律,但并不否认而且是承认利益机制的。它判断某股票要大长了,就必定会有主力介入,或会有突发事件导致抢购。
11、市场运行模式,只有事后回首,才能明白,行情本该这样运行,只有这样运行才是合理的,回首当时,虽然有几种可能,但只有这样才是更好的选择。
所以永远不要为行情设计具体的运行线路,而要紧记各项规则,紧盯市场走势来判断,作出正确的决策。
12、牛熊转换的先兆-----龙头作用的启示
从古今中外股市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重要的领袖股、龙头股或金融机构发生问题被暴露,都可能是一场熊市的先兆。如日本野村证券的倒闭,英国巴林银行的破产,美国安然事件,微软案,中国的亿安,中科创业,银广厦事件,东方电子事件,95年万国证券事件,98年君安证券事件,97年深发展事件……,在这些事件前后,都是市场转势,或正处在熊市中,这些事件的公布还曾引起急跌!
龙头股是一个市场的代表,一轮牛市的代表,一个时期的代表。它的问题的暴露会引起市场的波动,并产生如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连锁反应;它有问题,难道其它股会没有问题吗?2001年初的亿安、中科还只是初步,因为它们只是极为个别的典型,还不是权重股,对市场的影响不算太大,而后来的东方电子,银广厦则是有极大市场影响的股票,是那一轮牛市的重心所在。“白衣岂至计,陆竖偶成功,天将移汉榨,先忌绝伦雄”,写的是关羽,其实道理是相通的,也讲出了股市中的龙头股的旗帜、脊梁作用,重心作用。
所以牛熊转换之前很久,就会有先兆。如山将崩,必会先泥沙俱下;地震将来,蚁兽先动;大厦将倾,梁柱欲折,泥灰遂落;怎么会没有迹象呢?关键要警惕!虽然不致于立时倒下,总可料敌机先,少受损失。
而事之将兴,风生水响,继出龙头;人之将兴,必先气象焕然,得心应手,逢凶化吉;怎么会没有先兆呢?关键要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