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房价调控说起


看了凤凰卫视播出的《一虎一席谈》,实在令我气愤不已。节目非常好,只是那些带有官方色彩的嘉宾的言论实在令人气愤,我一直在电视前大叫,可惜没人听见,可惜没有该听的人听见,更可惜没有应该听的人愿意听见。

首先声明,我已经有了一套房子,也许会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痛,但我愿意把我的意见与大家分享。

背景:房价飙升引起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从5月11日至5月24日短短半个月内,南京市物价局联合房管、税务、国土等6部门连续发出3个文件,对房价进行调控。南京市物价局副局长张瑞忠告诉记者,此次调控的核心是对房价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所谓“政府指导价”也就是“基准价”,其构成是成本、利润加税金三部分。文件规定,普通商品住宅的利润率不得高于8%,在核准基准价的基础上,开发商最高加价幅度不得高于5%。楼盘销售行为也要规范,必须执行明码标价、“一套一价”、在销售现场醒目位置标示并在网上公示等规定。

今晨,某新闻说深圳的房价高涨到开发商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听完以后,我实在无奈。

七八年前我在做房地产的时候,曾经向公司提议试建廉租房,由物业公司长期管理。但当时的省建设厅的官员们也只是在一些文章中偶尔见到这个词汇,没有任何概念。时过境迁,也许大家都知道了这个概念,但是政府的官员们不愿意去做吧。

1、如果土地、建设资金统由政府出钱,政府会觉得财政上有困难。(缺少了权力资本)

2、政府会相应损失土地资源,在追求短期经济业绩的政治制度下,得不偿失。

3、会影响地方政府的对外形象。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年二位数的百分比上涨,居然出现大量廉租房,会让地方政府难堪。而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家庭可支配收入年年在数据上的大幅增长是获得政绩的先决条件。

说白了,还是功利主义,急功近利在作怪。

嘉宾中有人说,廉租房在香港是不成功的,让老百姓住廉租房是对百姓的不尊重。我不知道,买不起房又租不起房是否有自尊。这些人用自己的观点看待问题实在可笑。有个NJ房地产研究会的家伙说,通过政府调控,目前房价下降了5%。哈哈,笑死我了,买不起房的人是因为只差了房屋总值的5%而不买房了么?5%在官方看来是成绩,房价下降了是成绩,但是买不起房的人会因为5%的下降而少了么?这套逻辑实在是可笑。

作为地方政府,不能从根本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而一味寻求数据上的成绩是最可耻的。

我觉得,首先明确政府要为治下的百姓和城市的发展确定一个怎样的可行的目标。
1、在百姓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全部房款的情况下,先解决百姓居住的问题。即,不论产权如何,至少有房住。至少不让全家几代人同
居一室,至少不会花掉他们收入的1/3去租房。那途径只有一条,政府出资建设廉租房或政府鼓励房地产企业建设廉租房、经营和管理廉租房。(具体配套的方案以后再谈)

2、建立完善的个人和企业信誉体系。只有这个体系建成了,并且真正的发挥效用,才会促进金融业的发展,才会在融资体系上发挥作用。举个例子说,以我所在的西北地区某城市的收入水平与房价相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218元,户均人口2.8人,家庭可支配收入为37000元,而房价呢平均在3500元/平米,按人均居住面积27平米计算,家庭应购买75.6平米的房屋,房屋总价值为246400元,将其可支配收入全部投入需7年零2个月的收入,正常状况下居民好像还需要吃饭、看病、子女教育、职场人士的继续教育等花费。仅食品按富裕标准30~40% 是要花的,姑且不论近日肉、蛋、油的价格飞涨 。这样一来,7年的辛苦是决计不能买房的,看来需要20年左右比较合理。可是新婚的人群25岁结婚生子,45岁时,儿子好像又该要结婚了,还要房子,如此循环下去,大概就应该被称为房奴了。银行目前房贷的标准在本地区也就最多15年,每年还要6% 左右的利息。紧紧巴巴过日子买房、还贷款,这样的生活如何快乐和谐起来?延长房贷的还款时间也是缓解购房压力、让更多的人买得起房子的好办法,但前提条件是有一个良好的征信评估体系。
(注:A、以上数据全部都是官方数据。
B、可支配收入指城镇居民或家庭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或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它是家庭或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等以后的收入。
C、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 /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
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3、未来的城市应该如何发展?这是每一个地方政府应该认真考虑的,但真的好像没有人愿意认真考虑。原因很简单,做决策的是几年一换地方的官员,而最终面对结果的是一辈子搬不走的老百姓。以现在的人口增长率来算,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中国在近15年内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我所在的城市,人口240万,城镇人口175万,每年新增2.2万人中城镇人口新增 1.6万人,每年城市房地产须增加43.2万平米的居住面积。以六层房屋的建筑容积率1.8计算,需每年新增居住建设用地24万平米。(不含配套公用建筑和基础设施等,不含配套商用面积、教育等建筑面积)。我不知道,我的市长是否计算过、规划过。至少我现在不知道,也没有从任何官方媒体上看到过。
(当然,以上我计算的数据并不科学,没有动态指标和科学的体系,但至少会说明些问题)
先写到这吧。以后再慢慢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