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与体系的建立
(一)理论与逻辑小述
什么是艺术?艺术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小说是艺术,为了故事的衔接和感人,可以进行动人的虚构;散文是艺术,为了流畅,为了自由,可以为所欲为,想当然地散下去,只要把握住文章的"神";绘画更不用说,为了追求自己的所谓崇高境界,可以增添自己想要的饰物,当然也可以去掉自己讨厌的东西,雕塑家可以使大卫的肌肉更加发达,也可以毫不犹豫赐予维纳斯魔鬼般的身材.可以显然得出:无论是小说家,散文家,画家,还是雕塑家,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艺术"美",可以适当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增加一些善意的谎言,正所谓艺术嘛,艺术源与现实,却高于现实.
作为经济学爱好者,那么什么是理论呢?理论可以源于现实,却又高与现实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为什么呢?因为理论不但来源于现实当中,而且必须等于现实,或高或低就是等于理论的失真.理论是对过去所发生的现象的概栝与总结,以至用来对今天所发生的现象作出满意解释和对发展趋势的准确地预测.那么理论能否完全地解释某个经济现象?我想,从哲学或者诡辩地角度来说,理论是不可能对某种经济现象作出完全或者100%的解释的,为什么呢?很简单,那么我们首先必须回答什么是现象或者结果?我的答案是:任何现象或者结果都是诸多因素的互相作用的"结果".而我们所谓的理论只是这些诸多因素中的一种,当然必须是最根本性,最决定性的那种,否则就谈不上什么理论啦.一种理论如果只能对某种经济现象或者结果作出很少量的解释的话,那么它就算不上理论,至少它相对与这种经济现象或者结果来说是算不上,但是不排除它对其他经济现象或者结果所作出的解释力.举个很简单例子吧,天空中正在飞行的A380的速度,它取决于风速和风向,也许这句话给人的第一感觉好象是对的哦,但是仔细揣摩,你却发现它至少很不具有说服力,其实决定飞机的速度一个更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或者变量应该是飞机的发动机,如果用上面两种因素或者变量来解释飞机的速度是完全没有很大的说服力的.在此又强调一次,在现实生活当中,任何现象或者结果都是诸多因素或者变量复杂作用的"结果".如上面影响飞机速度的可能还有机头的外貌,高度以及地球的吸引力等等.一般情况下,只有拿飞机的引擎来解释飞机的速度才能算得上理论,否则是没有多大解释空间的.
最后补充一点的是,理论的简洁性,也就是说,能够用最少的话来尽量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结果.关于这一点,美国的奥尔森在他的作品如<行动的逻辑>,<国家盛衰探源>中经常强调这一点.反之,如果本身一个很简单的经济现象,你却用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或者冗长的话也解释的很模糊,那莫,应该是你所谓的理论本身出错啦.那么什么情况下叫做理论的错误呢?我在上面已经或多或少点过,任何经济现象或者结果都是诸多因素或者变量的复杂作用的"结果",在解释这个经济现象或者结果的时候,如果你没有抓住那个最具有根本性,决定性的变量或者因子的话,你的解释就会在大家面前完全没有说服力.如果用哲学术语来讲,就是你在解释事物发展过程的时候,没有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而在研究单个事物的性质的时候,你却没有抓住决定此事物性质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的话,以至于在大家面前,你的解释是那么的没有说服力,是那么地使人感觉到理解的勉强.这也就是大家所经常提到的理论之外的特殊情况,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你的理论是脆弱的,苍白的,没有很大解释力和说服力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必然存在一个比这个因子更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变量和因子.
(二)问题的提出和体系的建立
也许大家一看到我的题目<古今中外:大国崛起的源泉>时,大家肯定会不约而同地一怔,因为恐怕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宏观"的题目啦,不但在空间下(如"中外"一词)俯视了诸多大国,并且在时间(如"古今"一词)上也席卷了所有大国,再对比之下我的阅历和年龄,是那么的不对称,对于我的年龄和阅历,100%可以用我们中国一句老话来形容:乳臭未干,黄毛小子.人们此时不得不用怀疑的眼光仔细地"揣摩"着我,与其说是"揣摩",不如直接说是"俯视".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当中的确是很现实的.对于这种现象,我有一句非常形象的比喻:在日常生活,人与人的交往可以用"四看"来形容,并且就此可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在这里没有贬义的意思哦,必须区分古典社会的等级森严)即斜视,俯视,正视以及仰视.关于这"四看"的具体含义,我就不在此详细解说啦,相信大家都是高水平的.如果把这"四看"分开来说肯定会浪费我的很大的篇幅的,举一个非常正式的例子:在一个很规范的会议室里,大家都知道,里面的位置摆设非常的规矩,主席台上的位置最高,一般情况下,能够坐在上面的人都是有头有脸的(其实每个人都有头有脸,只是脸客观存在是有大小的),当然相对台下的人哦,他们看人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俯视"你的,只要你坐在下面,而下面的人都必须统统"仰视"着他,而台上人之间是"平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最起码我们必须肯定法国卢梭说的"人生而是平等的")他们交流的时候是两眼互相正视或者平视的.而在台下又可能设有两种座位,有嘉宾席和普通席之分.一般情况下,普通席是放在最后,或者大多在两旁.坐在上面的贵宾如果用俯视应该还算是瞧得起你哦,如果你做的旁边的普通席的话,那莫,你必然享受的斜视哦.再此强调,这种情况是非常地正常,没有任何地歧视哦.人必须在社会有地位之分的,否则读30年书的人与基本上没有读书的人坐在一起,反而是对博学者的不平等(一般情况下是的确如此的,任何情况下是必须强调特殊情况的,因为钻牛角尖的人是大有存在的)
的确,在我跟很多老师或者朋友(他们一般都是高学位哦,基本上都是名院博士)谈起我本书时,当他们一听到书名时,大有失望之感,孰不知,宏观几乎是空洞的代名词.当耐心听完我的解释以后,至少觉得我侃的很趣味.
后续
古今中外大国崛起的源泉【2】
评论
2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