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生产和市场应对


  1   今年全国小麦生产形势

  前期预测冬小麦产量较上年有所下降。

  2006秋季小麦播种时,一些省份的气候条件,对冬小麦的播种不利。早先来自个别主产省的消息称,因干旱缺墒,有几百万亩小麦的播种受到影响。随后是冬麦区出现暖冬麦区出现暖冬天气,再后是发生了较大范围的病虫害。在2006年全国冬小麦单产水平平已经达到已经达到历史最高纪录的情况下,前段时间市场普遍认为,由于播种面积减少和单产难以提高,2007年全国冬小麦产量预计将较上年有所下降。

  收获反馈:面积增加单产总体高于去年随着收获季节的临近,播种面积的数据不断修正,各地小麦增产的消息也不断传出。小麦主产区报告冬小麦播种面积较上年增加。其中原认为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的省份,报告面积减少的数量只相当于原来预计减少面积的很少部分:江苏、安徽、湖北等省播种面积扩大,因为一部分油菜的播种面积被改种了小麦。一些分析机构认为,去年这些地方的油菜籽播种面积可能就被高估了15%左右,今年还有被高估的情况。油菜籽种植效益低,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要比种植油菜的积极性高。各地反映的单产情况也令人兴奋,九个小麦主产省粮食部门报告的单位面积产量预测,总体上高于上年。

  最新修正:今年小麦产量将较上年增加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在5月初发布的《食用谷物市场供需状况报告》中,对2007年全国小麦产量做出了新的预测。预计2007年全国小麦产量将达到10500万吨,其中冬小麦产量预计为1亿吨左右,春小麦产量预计为500万吨左右,7月份又将全国小麦产量数据调高至10700万吨。目前有些部门的预测,在具体的数据上有所差别,但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即今年小麦产量将较上年增加。农业部部长日前说,2007年全国夏粮再获丰收,产量将实现连续四年的增长。

  增产原因:最低收购价政策发挥了作用

  2007年全国小麦生产再获丰收,并较上年有所增长,与国家在2006年全面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在六个小麦主产省按最低收购价收购小麦生产者要求出售的小麦,不仅将这六个省的小麦出售价格托升至明显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水平,而且也拉升了其他小麦产区的小麦出售价格。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得到全面执行,使得以往出现过的粮食产量增长之后,随之实际市场价格下滑,从而影响生产者积极性的情况没有出现。2006/2007年度小麦价格水平明显高于2005/2006年度,保护了小麦生产者的积极性。曾有专家分析,如果2006年不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小麦的市场价格可能会降到0.60元/500克的水平。由于认真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小麦的实际价格被抬升到0.70元/500克以上,到后期在一些地方甚至接近了0.80元/500克。2006/2007年度小麦市场价格高位运行,且小麦出售顺利,无疑向生产者发出了继续增产的信号。

  波动规律:价格因素影响大于天气因素

  观察我国粮食产量的周期性波动变化,价格因素的影响大于天气因素,而价格的变化又主要由政策因素所决定。2004年我国小麦产量为9195万吨,2005年为9745万吨,这两年的小麦产量都小于当年的国内小麦消费量,在这一大的背景下,2006年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稳定和促进全国小麦产量的提高,是正确的选择。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要求粮食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不利的情况。

  2   当前国内小麦市场供求形势

  口粮消费不断下降新增供给大于需求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目前的分析,2007年全国小麦新增供给量仍将大于年度内全国小麦消费量。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出现了重大改变,口粮消费量不断下降,而食用油消费量及肉禽蛋奶的消费量不断增加。由于人均小麦消费量下降导致的小麦消费量减少的数量,大于由于人口增长因素导致的小麦消费量增加的数量,我国小麦消费总量这些年来处于减少的趋势。以往一些分析认为,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尽管人均小麦消费量下降,但小麦的消费总量会增加。现在来看,这种分析意见难以成立。尽管在过去的10年间,我国的人口增加了1亿人,但全国小麦年度消费总量已经由最高年份时的接近1.1亿吨,减少到1亿吨水平,全国小麦年度消费量大体上减少了1000万吨左右。

  玉米消费快速增长小麦消费相对降低

  除受人均消费量下降的影响外,导致这两年国内小麦消费总量减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库存陈化小麦用于饲料消费及工业消费的数量减少。这种情况在消化高额库存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还有一个原因是,前两年稻谷和小麦价格得到政策的支撑,与玉米的比价关系发生改变,这导致前两年玉米消费量快速增长,而稻米和小麦消费量相对降低。

  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副食产品消费增加

  我国小麦和稻米消费总量的下降,是与食用油及肉禽蛋奶消费量的增加同时发生的。这一减一增,表明在过去10年间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应该承认,以往人们在总量上关注粮食供给安全的程度,远比在结构上关注粮食消费变化要强烈得多。过去10年间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对食用油供给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谷物,而在谷物供给安全问题上又充分考虑了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食用油消费量由950万吨增加至目前的2200万吨,增长了1.3倍。1995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只有29.4万吨,到2006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了2827万吨,11年大豆进口量增加了95倍。2006年在进口了2827万吨大豆的情况下,我国还进口了700万吨食用植物油。

  变化周期出现重叠市场供求未现“拐点”

  在我国小麦供求平衡表中,年度小麦产量大于小麦消费量,这种情况在上年已经显现。应该注意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我国小麦产量为10447万吨,比上年增产了702万吨。这一产量数据比原来市场普遍预测的产量数据要高,我国小麦产量恢复的程度超过了预期,而较高的产量改变了年度内小麦产需平衡关系。

  实际上,虽然2003年我国小麦产量降到8649万吨,新增供给量远低于年度内国内消费总量,但由于小麦库存的存在,当时国内市场仍然呈现供大于求的特征。认真分析市场供求变化,甚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此次小麦供求变化周期与上一次小麦市场供求变化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叠。在上一次小麦供大于求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改变之前,国内小麦市场上产大于需的情况又一次出现,因此国内小麦市场并没有出现供不应求的“拐点”,2004年小麦价格上涨更多地是小麦供大于求矛盾得到很大程度缓解之后要求有合理的回升。在最重要的小麦主产区,2004年初小麦价格上涨,小麦出库数量出现阶段性减少,主要是市场心理预期作用的结果。在市场心态平静之后,小麦供给数量仍然大于需求的事实又一次被认识,因为在最重要的小麦主产区,还有大量的小麦库存需要销售。2005年全国小麦市场价格出现了总体性下滑,与主产区仍然保持很大的有效供应能力有关。2005年收购期间一些企业存在看涨预期,收购行为表现出盲目性,而随后市场价格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不断走低,导致了亏损或潜亏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