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梁漱溟晚年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感觉
在该书第49页,梁漱溟谈到冯友兰时,语气舒缓、慢慢道来:“这个人呢——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性情,个性不同了——他好像是儒家,好像是发挥中国传统思想,好像是这样,可其实呢,他的为人是老庄的吧,老子一派。老子一派,就是不像那个儒家,好像忠于自己,一定要很正直,他不是那样。”“他不是那么本着自己的相信的道理,很忠实,不随风转舵,不,他有点像玩世不恭。”在第154页,梁漱溟实事求是地说:“毛主席晚年的时候,有点老迈昏庸”,“广东中山大学有一个叫
梁漱溟在口述中,没有直接说冯友兰是“学问家”,但我推测他的意思,他肯定冯友兰是一个不错的学问家。
梁漱溟认为自己“不够一个学问家”,他说讲中国的老学问“得从中国的文字学入手,才能够有中国老学问的根底。可是中国的文字学我完全没有用功。所以对于作为古书根底的文字学,我没有用过心。那么,对于中国古书也没有读过,小时候没有读中国的经书,所以讲到学问的话,我的中国学问很差、很缺少。那么再一方面呢,就是近代的科学,外国学问,我的外文又不行,也不能够,所以科学也就不行了。”“这两面说下来,就是说我完全不够一个学问家。”“我所见长的一面,就是好用思想,所以如果说我是一个思想家,我倒不推辞,不谦让。思想家跟学问家不同,学问家他知道的东西多,他吸收的东西多,那么在吸收、多知道、多看,里边当然也有创造,没有创造不能去吸收。可是在一个思想家来说,他不同于学问家的,就是虽然他也要多知道些东西,不知道古今中外的一些个知识,他也没法成为思想家,但是呢,他的创造多于吸收,跟学问家不同。那么,所以我承认我自己是思想家,不是学问家。”(P323)
冯友兰则与梁漱溟不同,他具有深厚宽广的中国老学问根底,“他知道的东西多”,他还留美、精通英语,其中有些著作还是用英文写的,而且著作等身、“很出名”,
(陈嘉珉,2006年11月21日)
说人论道:http://www.chinavalue.net/AuthorIndex_Boke.aspx?id=5890#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