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广大考生在考完之后面临着的一个更为沉重的话题就是填报志愿,然而,填报志愿却是让所有考生及家长乃至老师都头疼的工作,因为志愿的填报有太大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是在碰运气,是在拿着青春赌明天,使得本来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高考在填报志愿这一环节有点不那么协调。
高考的原则是公平、科学,然而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又是那么不公平、不科学。在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在高中时非常优秀,高考发挥的也不错,高考完之后在填报志愿时填报了心仪已久的清华大学,然而只几分之差,使他与清华大学失之交臂。无奈之下,只好复读一年,等待下一次机会,第二年填报志愿时,上一年的经历使他退而求其次,填上了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的北京大学,然而那一年北大的分数线比清华的高,命运给他开的这个玩笑使他在名校求学的机会再一次抗原擦肩而过。幸运的是他没有服输,没有气馁,沮丧之后再一次鼓起了战士般的勇气。正如我们大家所共同希望的那样,他成功地实现了他的愿望,如愿以偿地迈进了心目中的求学圣地――清华大学。这样的结果让所有人都舒了一口气,然而就是这样完美的结局也让这位同学浪费了两年宝贵的时间(我说浪费的意思是高中的知识对这位同学来说已经掌握的很熟练了,复读并不能使他有很大的提高,复读仅是待待下一次高考的机会),试问,人生能有几个两年?
以上这个真实故事的结局是近乎完美的,然而并不是所有故事的结尾都朝着人们希望的方向发展,每年因为填报志愿失误(准确来说,并不能说是填报志愿失误,而更应该说是填报志愿这一方式不科学、不合理、不公平)而导致令人心痛的故事太多太多,相信每人都会举出一些实例。
这一切,不能不让我们反思一下我们的高考志愿填报制度,现行的志愿填报制度不透明、不公平、不科学:有些地方在高考成绩、分数线还没有公布之前就先填报志愿,使考生心里没底,缺乏透明度。有的学校、有的专业招收人数少,在一个省几百万考生中只招收几个甚至一、两个人,偶然性极大,使高分的考生并不能上一个好学校,也使一些好学校招收不到好学生,使高考失去了公正、科学的原则。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高考志愿填报制度作一些改革。下面是我的一个想法,希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探讨一下。
改革思路:
一、志愿填报应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进行。
二、各省建立高考志愿填报系统,使志愿填报信息化、电子化,因此更加透明。
三、高考志愿填报系统以各高校计划招收专业为填报单位,把各专业招收人数作为该系统竞争对象,使高考考生公开竞争。录取采取考分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即根据填报人数从高分先录取,分数相同的以先报考的先录取),考生可以填报所喜欢的任一学校的任一专业,可以申报、也可以撤销,但撤销要符合一定条件,即在该专业没有录取可能的前提下可以撤销,撤销后可以重新申报其它学校、专业。通过这种透明、公开的竞争性填报,相信大多数考生会较公平地找到自己应当得到的结果。
以河南省为例吧: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在河南省招收3人,那么所有考生都可以申报该专业,假如有20人申报该专业,695分有1人,685分有1人,675分有2人,675分以下的有16人,那么695分、685分和675分的第一个申报的考生就可能被录取,因而此时就不能撤销所申报的专业,而675分以下的16人和675分的第2个人就没有录取可能了,就可以撤销此次申报,填报其它学校、其它专业了。假如又一个678分的考生又填报了该专业,那么第一个675分的考生就没有录取可能了,他也就可以申报其它专业了。
请大家讨论一下,如果大家觉得这个想法可行,就支持一下,如果认为还有改进的地方,欢迎赐教。
高考的原则是公平、科学,然而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又是那么不公平、不科学。在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在高中时非常优秀,高考发挥的也不错,高考完之后在填报志愿时填报了心仪已久的清华大学,然而只几分之差,使他与清华大学失之交臂。无奈之下,只好复读一年,等待下一次机会,第二年填报志愿时,上一年的经历使他退而求其次,填上了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的北京大学,然而那一年北大的分数线比清华的高,命运给他开的这个玩笑使他在名校求学的机会再一次抗原擦肩而过。幸运的是他没有服输,没有气馁,沮丧之后再一次鼓起了战士般的勇气。正如我们大家所共同希望的那样,他成功地实现了他的愿望,如愿以偿地迈进了心目中的求学圣地――清华大学。这样的结果让所有人都舒了一口气,然而就是这样完美的结局也让这位同学浪费了两年宝贵的时间(我说浪费的意思是高中的知识对这位同学来说已经掌握的很熟练了,复读并不能使他有很大的提高,复读仅是待待下一次高考的机会),试问,人生能有几个两年?
以上这个真实故事的结局是近乎完美的,然而并不是所有故事的结尾都朝着人们希望的方向发展,每年因为填报志愿失误(准确来说,并不能说是填报志愿失误,而更应该说是填报志愿这一方式不科学、不合理、不公平)而导致令人心痛的故事太多太多,相信每人都会举出一些实例。
这一切,不能不让我们反思一下我们的高考志愿填报制度,现行的志愿填报制度不透明、不公平、不科学:有些地方在高考成绩、分数线还没有公布之前就先填报志愿,使考生心里没底,缺乏透明度。有的学校、有的专业招收人数少,在一个省几百万考生中只招收几个甚至一、两个人,偶然性极大,使高分的考生并不能上一个好学校,也使一些好学校招收不到好学生,使高考失去了公正、科学的原则。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高考志愿填报制度作一些改革。下面是我的一个想法,希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探讨一下。
改革思路:
一、志愿填报应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进行。
二、各省建立高考志愿填报系统,使志愿填报信息化、电子化,因此更加透明。
三、高考志愿填报系统以各高校计划招收专业为填报单位,把各专业招收人数作为该系统竞争对象,使高考考生公开竞争。录取采取考分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即根据填报人数从高分先录取,分数相同的以先报考的先录取),考生可以填报所喜欢的任一学校的任一专业,可以申报、也可以撤销,但撤销要符合一定条件,即在该专业没有录取可能的前提下可以撤销,撤销后可以重新申报其它学校、专业。通过这种透明、公开的竞争性填报,相信大多数考生会较公平地找到自己应当得到的结果。
以河南省为例吧: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在河南省招收3人,那么所有考生都可以申报该专业,假如有20人申报该专业,695分有1人,685分有1人,675分有2人,675分以下的有16人,那么695分、685分和675分的第一个申报的考生就可能被录取,因而此时就不能撤销所申报的专业,而675分以下的16人和675分的第2个人就没有录取可能了,就可以撤销此次申报,填报其它学校、其它专业了。假如又一个678分的考生又填报了该专业,那么第一个675分的考生就没有录取可能了,他也就可以申报其它专业了。
请大家讨论一下,如果大家觉得这个想法可行,就支持一下,如果认为还有改进的地方,欢迎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