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什么成了普通劳动者


不久前,有消息说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工资不足千元,大学生朋友对此颇有看法,不着急,教育部适时地站出来了,却扔出了一句不适时的官话:大学生就是普通劳动者。

  原以为会替大学生"讨个公道",不想,可谓厕所边丢炸弹——激起民愤,声讨不绝于耳,当然,笔者认为给大学生贴上普通劳动者的标签,还是比较恰当的,至少事实如此。

  一、高校制造了足够的新闻,但没有致力于培养真正的人才

  自当年实施扩招以来,各高校便使出吃奶的力气在扩地盘,搞合并,争项目,校园成了工地,导师当了老板,今天这边教授嫖娼,过会那里博导在剽窃,明天又有校长贪污…………好不热闹,学校并没有专注于教学和科研,指望这样的大学培养出精英和高材生确实有点勉为其难了。

  毫不夸张的说,高校大小事情,因为融合了名人、隐私、绯闻、权力等等娱乐元素,而时常见诸娱乐版面,帮娱记克服枯燥选题的烦恼,为茶余饭后的闲聊提供了足够的佐料,这是当前中国高校的最大贡献。

  二、不再苦练内功,校园流行燥热病

  十年前,中专毕业都是香饽饽,奇怪的是,当初的火热的中专学校,现在大多濒临灭绝,就连专科学校都已越来越少了。事实上,这些学校并没有消失,而是大部分转而投身参与了一场集体换牌运动:专科学校挂上了学院的牌子,学院的牌子换成了大学门面。改头换面之后,借着扩招的东风,四处招生,财源滚滚来。

  中国高校近年来换牌热,并不是优胜劣汰的产物,而是利益驱动下的催生出的畸形儿。换牌并没有对中国高校教育的提升产生积极意义,相反,出现了学术造假,教育质量下降等等副产品,目前高校教育的现状,作为主管部门,教育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教育部,你的国家标准,害了学生

  据说,优秀的营销员不会向顾客推介产品的缺点,因为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产品。每年,教育部都会组织各种招聘会,把自己的产品——大学毕业生推向用户——招聘单位。

  不过,今年,教育部关于普通劳动者的言论,就可以看出教育部很业余,虽然教育部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属下的学校能培养出怎样的人才,至少在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时期,不应该倒出产品的底价现在可好,“普通劳动者”论俨然成了就业市场的国家标准,各招聘单位参照执行就可。

  拜托了,这个国家从来就不缺普通劳动者,当大学生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进入社会,无疑,弱势群体又将壮大,高校没有教给学生足够的谋生的本领,反而,冠以“普通劳动者”的标签,是教育部门对大学生追求更高发展权利的淡漠。

  其实,笔者以为,培养有市场的人才,或者能在市场上找到合适的人才,大学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本无可厚非。但是,大学教育毕竟不是职业教育,如果大学以现实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那么,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以及所谓的建设创新型的国家就是空谈。换言之,就业率不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指挥棒,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的虚假泡沫已经吹得很大,现在到底是吹破了。当我们还在困惑于中国没有一流大学,尴尬于没有一流大学生的时候,本科生贬值却早早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