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厨具市场开始刮起“无烟”风潮,直至2006年底达到高潮。其间有人预言,无烟锅产品很可能成为颠覆不粘锅与吸油烟机的新兴产业。而时至今日,公众看到的却是无烟锅被彻底颠覆之后的惨境,毫无往日的飒爽英姿。
无烟锅产业的惨烈现状都得从央视说起。今年3月26日,央视曝光:“胡师傅”无烟锅使用的所谓宇宙飞船外表材料——锰钛合金,竟然是普通的铝片,而锅底上所谓的纯天然矿产——紫砂,也不过是一层涂料而已。自此,整个无烟锅产业就陆续遭遇信誉危机,曾经一度受追捧的无烟锅正遭遇退货风潮。
从浮夸到曝光的轮回
如今消费者对电视广告的狂轰乱炸,特别是减肥产品、医疗广告、美容产品等真人代言、长时间以身说法早已耳熟能详,尽管相关部门和法律早已三申五令,明令禁止,但媒体上的虚假、无度宣传却还是屡禁不止。
而疯狂过后的媒体“曝光”、“揭密”又很快会使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从早几年的欧典地板起,当时欧典也是3·15的公认品牌,中央二台创国际品牌的典型代表,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没有曝光前,媒体包括央视都给予了不遗余力的宣传,也无需相关法规的审核和鉴定。而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利益发生纠纷时,媒体就会立刻与之划清界线,痛打落水狗,可以看出媒体在中间功不可末。
而媒体“曝光”有时又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单个企业,正如“胡师傅”无烟锅事件。自从央视在曝光之后,又将矛头放大,由“胡师傅”单一品牌转向到整个无烟锅行业,“苏泊尔”、“爱仕达”等知名品牌陆续成为了央视轮番炮轰的重点。紧接着,全国各大媒体都一窝蜂的针对此事件和行业进行了区域性的曝光,直接致使这个长期缺乏行业监督而自发成长起来的无烟锅行业濒临崩溃。
谁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针对媒体对无烟锅行业的无度“曝光”之后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态度,极品策略传播机构在全国无烟锅市场进行了详细调研,结果却惊人发现:此次无烟锅事件并没有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为无烟锅产品本身对于消费者来说,并不存在多大的使用缺陷。相反,部分消费者对于无烟锅产品本身的除油烟效果还相当推崇。即使无烟锅不能彻底无油烟,但能够减少、降低油烟,这也是好事。虽然一些企业涉及虚假宣传,但从产品层面来说,无烟锅对消费者确实具备着一定的吸引力。胡师傅无烟锅虽然检测不含紫砂,但总经理胡金高却拥有着一些产品专利。其中,有两项是实用新型专利。其中一个专利描述锅体材料为铝合金;另一个专利则说明,锅体由陶瓷合金制成。
国家粮油质量监督实验中心的专家讲,食油加热到一定温度肯定会冒油烟的,这与锅体材质并没有很大关系。中国五金协会的专家介绍,无烟锅是对传统厨具的改良,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改进:一是把锅体加厚,达到均匀传热的效果,从而降低油烟;二是涂了涂层,以实现不粘。应该说,无烟锅产业将传统厨具进行了改进,让炒锅向无油烟、少油烟方向发展,符合了民众利益,也符合了百姓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无烟锅是大有发展前途的行业。如今的无烟锅产业却似乎没有由于消费者的理性追捧而一如既往的红火下去。究其原因,极品策略传播机构认为:一是无烟锅行业一开始就被一些急功近利、想要一夜暴富的生产和营销集团给打黑了牌子;二是一向标榜“以消费者为上帝”的媒体对此目空一切,媒体的“畸形过度曝光”由最初的“胡师傅”一家企业扩展至整个无烟锅行业,致使无烟锅产业一夜“蹋方”,损害了诸多消费者的利益。
为何曝光总在事后
“胡师傅”无烟锅被揭黑幕暴露出我们广告监管力度的不到位,如此明显的虚假宣传却一直未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电视节目里到处充斥着减肥产品、医疗广告,在让消费者不知如何辨别的时候,名人还要来代言,以助一臂之力,近日在业内沸沸扬扬“藏秘排油”事件,以前的唐国强代言北京某医院治疗不孕不育,到刘嘉玲代言SK-Ⅱ,再到葛优代言亿霖木业……代言人对消费者的误导不可否认。很多时候消费者都是冲着名人去买那个产品的,像广告中的代言人现身说法,其实广告法是完全不允许的,而我们国内这样的宣传却是屡禁不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利益趋使,不论是厂家还是代言人,都是利益趋使,向大众说着用过某某产品,效果如何,其实大家一思考就可以知道。
广告的虚假宣传不仅仅在明星代言,概念炒作也成了企业的利器。一方面,行业和企业需要这样的“技术光环”;另一方面,消费者也需要更人性化的产品。从空调行业玩“氧吧”概念,微波炉“紫光”之争等,面对这些概念虚假的宣传,媒体怎么又一言不发、无动于衷呢?
当然,无烟锅行业发展至如今这般田地,也不绝仅仅是媒体“畸形过度曝光”单方面的原因,企业产品概念的提炼、行业标准的缺失等方面也同样都不可忽视。但是留给我们思考的是,在这场无烟锅产业风云中,媒体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企业应该如何面对
极品策略传播机构总监、著名品牌营销战略专家博锋认为,无烟锅现象凸现了企业社会商业伦理和工业企业制造精神的忽缺。
首先,从企业的社会商业伦理角度来讲,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经济单元实体,在制造产品、获得利润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可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个是对社会的贡献,如生产稀缺的商品,满足社会消费需求,增加地方税收,解决社会就业,培育倡导一种健康的消费文化等等;二是企业的一切行为必须遵守社会价值标准和伦理道德标准,具体到对企业的约束最起码是不做假冒伪劣产品,不欺骗消费者,尊重商品消费的规律规则。
一个企业遵循商业伦理价值是真正从商业的大道出发。在法治不完善或伦理性经营时期,遵从商业伦理价值的企业肯定比不遵从商业伦理价值的企业积累财富慢。但是遵守商业伦理价值的企业肯定会比不遵守商业伦理价值的企业要走得更远。
当无烟锅、欧典这些企业出事后,听到最多的就是责备企业的“危机公关”没有处理好的声音。
试问一下,中国的“危机公关”怎么做?坦白的说:目前中国参与“危机公关”的企业和公关公司都会事后或买通媒体,或买通相关政府部门,这种功利而庸俗的做法不但不能解决中国企业缺乏的真正商道,反而助长了企业唯金钱万能论的观点。一切用钱公关,最终受害的是企业自己。
其次,工业企业缺乏制造精神。用最直观的观点去理解,什么是工业企业的制造精神?那就是制造出一个真正优秀的产品,而不是靠概念、噱头、包装去“异化”产品。制造一个好的产品要求企业有务实的精神、献身精神,还要杜绝投机取巧的投资。遗憾的是中国的很多企业并不愿意这么做。在珠三角、长三角家电簇群,有大量的投机取巧的企业,“胡师傅”的结局对他们应该是个警醒。
中国家电企业如何避免陷入“胡师傅”的命运?除了遵从商业大道,做好产品外,还应该从构建产业标准,遵从产业标准入手。无烟锅如果没有产业标准,就应该将企业的标准通过国家监管部门和标准部门上升为一个产业标准。只有在产业标准要求下的产品,才是一个“合法”的产品。“胡师傅”虽有专利,也研制出无烟锅产品,但他并没有将这一新产品上升到一个产业共同的标准,而是夸大虚构了产品的成分,这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如果无烟锅有产业标准,“胡师傅”又是按标准去宣传推广,那“胡师傅”是不会遭受媒体集体讨伐的。违背了标准虚假宣传,“胡师傅”是赚了很多钱,但东窗事发,花再多的钱也很难“公关搞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