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我明白为什么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文明的人——吉米·卡特
与邓小平交往最深的美国总统当属同中国正式建交的卡特。卡特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对邓的印象很好。他矮小、坚韧、智慧、坦率、有勇气、有风度、自信、友好,和他谈判是一种乐趣。他善解人意并善于合作,在这期间,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人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文明的人。
卡特记录着这样一件事:邓小平访问时曾经秘密知会卡特,中国准备攻打越南,卡特极力加以劝阻。邓小平坚定地表示,他的国家决非软弱可欺。不日,中国对越开战,美国保持了沉默。苏联立即指控,中美建交后中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越南,美国无疑是中国的同谋。
1980年,卡特在大选中失败,邓小平将他请到中国。小平问卡特,有什么个人要求?卡特坦率地说:“我知道中国没有宗教信仰自由,我希望你们修改宪法,以保证宗教信仰自由。我还知道你们禁止《圣经》进入中国,我希望你们允许《圣经》传入。还有你们不允许外国传教士进来,我希望你们允许传教士进来。”
一年后,中国修改了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
他的黑眼睛给人印象深刻——罗纳德·里根
不同于卡特,里根与邓小平之间可谓不打不成交。直到1980年竞选总统前,里根拒不承认中国政府。他在竞选时明确表示,胜选后不去中国,“决不会抛弃台湾朋友。”但是他很快发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远比他想象的更加重大的中国难题。于是,他派自己的竞选搭档、前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布什去中国“示好”。
然而,里根却一意孤行,在1981年1月“登基”时,邀请台湾国民党代表出席他的就职大典。之后,里根积极贯彻《对台湾关系法》,先后向台湾出售60架F-5战斗机以及价值6000万美元的相关设备。
面对里根的挑战,邓小平与之展开较量。1981年1月11日,邓小平断言:“同美国斗,必须不惜关系倒退。如果我们不采取强硬政策,肯定今后问题会层出不穷。现在决心要放在后退到1973年联络处的时候,甚至退到1972年以前,也就是尼克松访华以前。只要我们这样做,最后他(里根)还得来。”
三年后,里根果然来了,而且同邓小平“玩”得不错。他在回忆录中描述与邓小平的会见:第二天是访问中的大事件,会见中国最高人士邓小平主席。一个矮小的人,有着厚实的肩膀和黑色、给人印象深刻的眼睛。南希和我一起来了,邓微笑着,邀请南希有一天自己再次来中国,他便可以带着她看中国。但是稍后,当我们进入会谈,他的微笑消失了,即刻开始抨击美国的一系列“罪过”。作为主人,他得以先发制人,然后轮到了我。我以最佳发挥反驳了他说的每一件事,纠正他说的事实和数据。不管怎样,他被触动了,于是我由他去体会。接着,出我意外,他突然又热情起来,他的微笑回来了,似乎想要缓和并更为诚恳。然而,这些没能止住他提及我们对台湾的友好,说这是干涉中国内政。我告诉他,中国和台湾之争是一个由中国人自己解决的问题,但美国想要问题和平解决。他的国家以武力解决的任何试图都会对我们两国的关系造成无法弥补的损伤。
“到了中饭时,早前谈话的强硬已然淡化在充满温馨、愉悦的社交中。”里根写道,“到那时,我想我理解了他,他也理解了我。”
戈尔巴乔夫只能望其项背——理查德·尼克松
尼克松在位时,中国外交的主角是周恩来,他对邓小平的了解,更多的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尼克松将邓小平同戈尔巴乔夫相比:西方迫切期待并观望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但迄今为止,戈氏只是表现出,愿意给斯大林建造的老破发动机加油。邓小平透过中国农业、工业、科技的发展,已经开始全新打造中国的发动机。至少是在当下,年轻、有力的戈尔巴乔夫,尽管衣冠楚楚、能言会道,只能在他84岁、身着毛氏服装的中国同行的后排就坐,虽说这位同行一根接一根抽着香烟,笑声带着喉音,有一只痰盂在他的脚旁。戈氏至今只能梦想的,邓小平在操盘。
他是作为一个朋友在说话——乔治·布什
尽管布什当政期间中美关系陷入难局,他自始至终把邓小平视为老朋友。1988年11月,布什当选总统,不日即表示,希望在邓小平退下来之前访问中国。不久即是八九。他先后多次给邓小平写信,希望中美关系不要因此受损。6月20日,布什给邓小平写了第一封信。
不出一天,布什收到邓小平的回信,表示愿意接受他的个人特使。布什随即派斯考克罗夫特和伊格伯格前往。由于这次出访极为秘密,二人乘坐的飞机在进入中国领空时险些被击落。7月21日,布什再次致信邓小平。邓小平礼貌回复,但明确表示,这是中国的内政。两国关系和友谊最终将会恢复,但是需要一些时间解决问题。
一个月后,布什给邓小平写了第三封信。邓小平回信说,中国是主权国家,是依照法律平息事端。他提醒布什,西方的制裁仍在继续。布什表示,“尽管美国国会试图迫使我断绝同中国的经济交往,我将尽最大努力使这条船避开礁石。”他顶着重压,始终保持了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
在尼克松和基辛格的建议下,布什于当年12月前往中国。会谈中,邓小平告诉布什,他已经退位,并且不打算再干预新的领导集体的决策。
“他是作为一个朋友在说话。”十年后,布什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