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运行的倍率水平与轴心理论


  1、以上证指数为例,历史低位95.79点,这是起点,是十分重要的基数,我们后面对倍率的论述均以此数字为基点。

  93年2月1558点,97年5月12日1510点,均为其16倍水平(加权平均为1534点,正好为其16倍);一直到99年的前半年,市场在16倍水平之下运行了约9年时间,两次大顶均为16倍,两次次级顶部1425点上下5个点(92年和98年)约为15倍水平。99年6月冲过16倍,直达18倍(略过),回调到14倍,这仍是在以16倍为轴心,即以前期顶部为轴心,突破后回调,并且突破2倍水平,回调仍跌破2倍,十分对称。以此确认这个轴心或说历史顶部的有效性和重要意义,然后开始一轮主升行情,后来的1339点、1311点等也约是在此遇到技术与政策的支持。

  2、93年一大半时间在8----12倍的箱体间运行,即750点----1150点;94年7月直破4倍到接近于3倍的水平,可视作空头陷井,但报复性的井喷行情则达到了1052点,为11倍水平,325与1052点平均,仍为7倍水平。

  对箱体的突破一般不超过0.5倍,共约5个倍率水平,480点左右,这是市场通常运行的范围。这与神光提出的500点一个大箱体,250点一个小箱体的说法很近似,这说明神光的这个理论是有道理的。

  3、94、95年加上96年的大半年,市场主体运行在顶部为8倍,底部为6倍的箱体中,上下均未超过0。5倍的突破,且突破时间短,均可视为多空陷井,即主体在540---770点之间运行。这样可确认这几年市场运行的轴心为7倍水平。94年虽一度跌到近3倍水平,但报复性行情达到11倍,加权平均仍为7倍,96年7月8月一度冲过9倍水平而受压回调,8月冲过后以11倍为轴心了,范围为9---13倍。

  4、97年,从9倍起步(850)点,直越13倍,单边上扬到16倍再返回,在11倍处受支持,又开始以13倍为轴,11倍为底,15倍为顶的箱体中运行。97---99年上半年均如此,从主力操作看,97---99年主力成本主要在12倍及以下,低于市场平均成本,否则怎么跑赢大众呢?

  5、99年5月从11倍起步,直达18倍(略过),然后回调到14倍,此后即在以16倍为轴心,14---18倍的内运行,2001年5、6月突破并直达22倍,在18---22倍箱体中运行,2001年5、6月突破并直达23.5倍水平后大跌,分别在19倍、16倍受支持后反弹。在18倍处曾巨量换手,(2001年10、11月),最后在14倍处受政策与技术面支持才止跌。

  在2000---2001年间,21倍一度成为轴心,最低19倍,最高23倍,上下均未破0。5倍,为无效突破。这里基本为派发区域。而且23倍与97---99年11倍的底相差12倍,约为3个大箱体。

  突破18倍后,不是以20为轴并在18---22倍中运行,说明一是炒作过度,指数点位较高,而使箱体有所扩张;二是从数的角度看要以21倍为轴所致,而且裨上是以19。5---23。5倍为箱体运行的。

  6、历史上两次在1760年附近回落后,均在14倍企稳,并在16倍处受政策刺激产生井喷缺口,并且两次回落后的结构上形成平行通道:连接1756—1695—1583点,再连接1776---1672---1647点基本形成平行通道。这两次虽然政策因素占主导,但从数的角度看,未必没有道理。16倍是重要的平方倍率水平,易引发剧烈波动,之前也多次形成大转势。是否如地球的某一纬度上多奇观,易发地震,是敏感地带一样呢?

  7、论轴心,当然也涉及到对称性了,价位也是有对称性的,一段时期内,价位总是围绕某一个轴心来运行的。

  8、总结的说:

  市场在一段时期内的运行一般以4个倍率水平为箱体,上下突破均不超过0。5倍。故可粗略以5个倍率水平为一个箱体,每个时期均有一个轴心,顶部点位的均值为顶部轴心,底部点位的均值为底部轴心,两轴心的均值为整个箱体的轴心,这是一段时期市场价位的中轴线,重心所在,市场成本所在。

  从至今为止的情况看,7倍、14倍、21倍都没有作过那一轮行情的顶部,作底部、作轴心的情况却很多,且14倍曾作为重要的底部。

  每个箱体中,市场主要时间在中心线以下运行,但成交清淡些,因为这样才能充分吸筹,这样才符合彻底、拉升、派发的利益机制。每个大箱体中,重心主体在下两倍水平中的箱体中,符合重心原理与利益机制。如4个倍率水平的箱体的重心在1。5倍到2倍之间,5倍箱体的重心在2倍左右,但论述仍以2倍与2。5倍为宜。这样从主力的利益需要看,低位横盘多换手,能得到更多的低价筹码。从形态结构上讲,重心低,更平稳,不易崩盘,因为根基稳固。

  这说明倍率水平与轴心理论、箱体理论、成本理论是一脉相承、一理贯通的,本质无差别,以利益机制来统一,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价位水平而已。

  现在上证指数虽然有所失真,但理论的精神仍是正确的,也仍可反映市场运行的趋势,修正一下仍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