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频频上涨,公共财政反哺农业正当其时


继猪肉、牛肉面等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之后,方便面也要开始涨价了。据7月24日的《京华时报》报道:面临原材料一直大幅上涨的重压,苦苦支撑了近一年时间的中国方便面业也不得已加入价格调整的大军,从世界方便面协会中国分会获悉,在高价方便面6月份已率先提价后,从7月26日开始,以华龙、白象等为首,占据我国大部分市场的中低价方便面价格将整体上调,涨幅最高可达四成。

观察这类生活消费品的价格上涨,背后都存在一个大致相同的原因:原材料涨价了,进而导致生产成本上涨和销售价格攀升。再往前追溯一步,原材料为什么会涨价?按照传统理论解释,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原材料涨价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

对此,笔者的观点是:因为政府对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投入少(包括资金、技术和政策等),造成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甚至丧失,最终出现原材料的供不应求局面是主要原因。事实上,我们长期以来的公共财政和公共政策,有着天然的“趋利性”——哪里回报率高就流向、倾向哪里,侧重于投入到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和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上。另一原因则是,农民的议价能力不强,而这又与政府对农业投入少、缺乏产业规划密切相关。

按理来说,生活消费品的原材料供不应求,会引起各种投入要素产生变化,也会刺激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然而,从目前来看,并没有发现此类迹象——农民也在抱怨物价上涨、收入偏低。我们可以推测,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后,利益分配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换而言之,涨价带来的收益没有落入农民腰包。

原材料短缺不可怕,物价上涨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均衡发展的机会——那也是造成利益分配不均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认为,今年以来的生活消费品价格普遍上涨,应该成为政府反哺农业的契机——物价上涨恰好是农业产业升级换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良好契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曾经指出:“我们常说的工业反哺农业,这个反哺不是价格和收入补贴,而是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思路,调整城乡利益分配格局。”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并认为现在出现了由原材料供给短缺造成生活消费品的物价频频上涨,政府应该考虑动用更多的公共财政支持农业,反哺农业正当其时。

根据国际上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公共财政有意识地向农业倾斜,政府加大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和政策投入,充当农业快速发展、农业模式革新的引导者,是相当明智的事情。

具体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已有十余年,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速度很慢,重要原因就是:第一产业给第二、三产业输送了大批优质低价的商品、服务和人力;第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牺牲了太多自身利益,来成就第二、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按照我国目前的财力,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动用更多的公共财政反哺农业,显然已经不会是什么大问题。

笔者认为,如果在生活消费品物价普遍上涨的今天,还不能让第一产业(农业)从中得到较高收益、快速发展的机会,那我们就将错过发展农业的大好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