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肉强食兵在先》对话捷客-牧马人批驳于丹


野人评说:

  弱肉强食,兵者先!温饱日子,食者先!现代文明,信者天

  近日,读到北京大学出版社新版书《契约与允诺》,作者-(美国)查尔斯·弗里德。在P126页作者写道:“......两艘捕鲸船在远海遇到另一艘损坏的捕鲸船,此处距离最近的码头有5000英里左右。两艘船是空的,他们进行了一个‘拍卖’,以其岸上价格的零头购买了这艘无助船只的全部鲸油货品。美国最高法院推翻了该项已经完成的交易,将两艘船的所得限于海上救助的正常收入”。

  查尔斯·弗里德先生进一步写道:“......假如社会正义没有达到(哪怕政治体制是民主的),那么所有公民的责任就是为达到更大程度的社会正义去作出努力......”

  哪两艘空船简直就是明火执仗的抢劫!而且还是在别人完全无助的境况下实施了残酷的掠夺!这难道就是强者的逻辑?兵者的逻辑?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的工业文明的逻辑?社会正义受到了公然践踏!

  按照契约原则、法律原则抑或“周瑜打黄盖”原则,哪两艘海盗船都是可以被法律和别的什么保护的......但是,当人类正义受到了强者、兵者公然践踏的时候,所有的强者集团为自己开出的保险单,都将被一风吹去!文明社会最后让抢劫事件回到了公平价格交易上来了,不是美国的民主或者法制的必然结果,而是人类正义的不可侵犯!!!

  即便这样的海盗行为逃过了人类正义的百年追杀,总而言之,海盗船最终被追杀的结果不变!清算是必然的!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

  

捷客-牧马人原文

                                                  《关于“民信之矣”质疑于丹》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于丹解释: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要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首先,于丹把孔子说的先后顺序搞错了。孔子是把老百姓的温饱放在前头——“民以食为天”,体现了孔子的人本思想。而于丹呢,却把“兵”写在了前头,不知是笔误,还有意为之?如果不是笔误,那么我就可以理解为,在于丹的眼里“武力”比“民生”更重要。这大概就是于丹的政治主张吧?

第二,怎样理解孔子的“民信之”?于丹的解释是对国家有信仰。什么叫“对国家有信仰?”有什么信仰?于丹没有解释清楚。以我粗浅的理解,于丹信仰的大概是“国家主义”,是什么样的国家主义呢?是用武力保障的国家主义,似乎有点法西斯主义的味道。

而孔子讲的“民信之”的本意,恐怕不是信仰,而是政府的诚信和信誉,是针对从政者而言的“使民信之”。这才是孔子“仁政”思想的本意所在!在这里,于丹偷换了概念,把社会不安定、不和谐的帽子扣到了老百姓头上,让老百姓信仰国家。国家是可以信仰的吗?干脆说爱国岂不更痛快?那么怎样才算爱国呢?

于丹告诉我们:“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内心感到安定和对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于丹这里的信仰又指的是什么呢?是国家吗?我们姑且还是把它理解为爱国吧。在于丹看来,似乎都是因为太在乎个人现实生活的幸福指标,所以才得不到内心的安宁和对政权的认可,这都是因为不爱国的缘故。这大概就是于丹的逻辑吧?

那么怎样才算爱国呢?在于丹看来,即使“苛政猛于虎”,你也要逆来顺受。要学人家颜回在难以忍受的困苦生活中,自得其乐,不但不能抱怨,还要有幸福感!即使有人欺负你了,都要以“宽恕”之心待之,“不要强人所难”。如果你不能宽恕呢,说明你修养不够!就如同你拉了一个口子,如果你觉得疼,说明你是娇小姐,粗粗拉拉的小伙子是不会感觉疼的。于丹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难道人们只有麻木到受了伤都不觉得疼,这个社会才能和谐吗?

我不否认于丹教授的学问很大,但是,任何学问都是双人剑,要小心,别把学问用错了对象。孔子说的是“问政”,这个题目本该说个当政者听,却拿来教育老百姓,这恐怕就不是“心灵鸡汤”而是“迷魂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