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政治上不成熟,性格决定玩不转官场!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中国古代文坛享有盛誉。他的诗作高古清新,气势磅礴,萧洒飘逸,浪漫豪放,有“诗仙”之美称,与有“诗圣”之称的杜甫并列于唐代文坛的顶峰。李白虽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性情刚烈,率性天真,不善逢迎,不从俗流。这样的性格注定不是官场好手,他从政几次,均以失败结束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分析起来,李白并非政治家、军事家,他曾经热心从政是“定位”错误,导致他在政坛一事无成。

    李白少年时代就薄览群书,兼通道、儒,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由于封建社会价值观的唯一性,文人的终生追求是读书做官,李白也与当时的多数文人一样,曾热心功名利禄。他对自己的学问非常自负,认为功名利禄是信手拈来之事,认为自己能够扭转乾坤,“致君尧舜上,再使风尘淳”,但无情的现实使他在仕途屡屡受挫。他的朋友贺知章欣赏他的才学曾竭力推荐过他,却被权贵杨国忠、高力士拒之门外,这是他第一次官场受挫。唐玄宗时曾召李白入京任过翰林供奉,作文学侍从之臣,不过是帝王们诗酒取乐时的御用文人,相当于一个弄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很快被排挤出官场。这已经是第二次官场受挫,但他并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曾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为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咏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句。以为自己能象东晋谢安那样,谈笑中杀败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谢安、谢石叔侄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李白只是个诗人。他辅佐永王李璘也没有取得多大的成绩,却受永王牵连而入狱。这是他第三次仕途受挫,后来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岁时,李白还请求从军入幕,希望能有所作为,却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愿。六十二岁时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的李阳冰家病逝。

    李白是个杰出的诗人,但却是个蹩脚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由于自己“定位”错误,导致终生为实现伟大的报负而奔忙,在政坛毫无建树。现在看来这是个必然的结果,原因是:

    首先,李白心高所傲,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犯了官场之大忌,有时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缺乏“厚黑”功夫,注定不是官场中人。

    其次,他也并不具备政治和军事才能,他的自负只能说明他在政治与军事上的无知,志大才疏,定位不准,不可能有什么结果。
 
    其三,看人不准,永王李璘不具备征天下的能力和实力,明眼人应当能够看出这一点。李白饥不择食,自以为可以实现报负,其实是反受其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