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2005中国媒体十大事件


 2005年,一如既往的一年.去的已经去了,来的尽管来着.

1、《新京报》不再“负责报道一切”  
   还未及等到两周岁生日,《新京报》报徽下面的这句口号就消失了,这就是天下彻底太平的标志吗?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或许,只有那6个飘落在风中的文字才清楚其中的寂寞与空灵。
   从2003年11月11日至今,“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新京报》屡遭坎坷:创刊前即被打压、出刊后高层人事变迁、再到今天连报纸的宣传口号都莫名其妙消失,是“枪打出头鸟”的中国传统惯性使然,还是中国媒体的水实在深不可测,亦或二者兼而有之?
   不管怎样,今天的《新京报》表面看起来似乎风采依旧,用着与《人民日报》同质的新闻纸,内容质量亦与纸张质量一样一尘不染,在北京知识圈内保持着良好的口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对河北定州暴力事件的报道直接引发当地官场地震,该报道也成为中国媒体2005年履行舆论监督职能为数不多的亮点。
   只是前路漫漫,要想从过去两载的遭遇去勾勒《新京报》的未来,简直难于上青天。

《新京报》是国内首家跨区域媒体合作的联姻结晶,是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日报报业集团的孩子.

新京报选择11月11日这个日子创刊,注定了她命运多坎坷,11月11日是一个孤单的日子.新京报是否也会注定孤单呢?在这里不得不提南方都市报 传媒奇迹.南方都市报在中国报业经营史上是一个绝对的奇迹,八年里的风雨已经铸就了中国纸媒广告经营的神话,这面大旗并没有因为程益中和喻华峰的舛难而倒下,经过动荡和风雨,还稳健走在中国日报广告经营的前列.新京报流着最多的是南方都市报的血.所以有人说新京报是南方都市报的翻版(评论可考).我一直关注这份在单身节出生的报纸,她的成长也牵动着我的心.在报纸质量上来看(当然本报纸印刷质量也是很好的,这里主要指内容),在北京这块炽热的土地上,内容为王,无可匹敌是我对新京报的评价.作为一份媒体,内容决定品牌核心,同于产品质量,产品本身没有好质量,一切免提.新京报的内容专题清晰,内容深刻,有自己的思想.我喜欢.至于新京报的价格策略,做营销的人都知道,新京报的定价本身就是在为媒体本身挑选读者,其实买一份新京报,绝对是超值的.

至于负责报道一切的定位,并不是不可更改的.媒体,尤其是在中国本土的媒体,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在时空和容量上也是不可能的.“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提法并也不绝对正确,因为这更多的传达她尊显的地位.媒体经营一般是采编 广告 发行 综合管理四驾马车并驾齐驱,要说出谁最重要,那就是鸡和蛋谁先生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里,我更侧重与广告的经营,好的经营模式是制胜的关键.新京报的总经理是含着一文钱出生(韩文前先生本人语)的韩文前,韩文前是继喻华峰之后的又一媒体经营奇人,更是一名精通营销的儒将,罕有的媒介经营首席执行官.古话有说,二人齐心,其力断金.有韩先生这样极具才华的领导,还有一群精干的团队,一群热血的青年,新京报会在中流击水,定能显中流砥柱之风流.

2、“《南方周末》堕落了”  
   说这话的不是我,而是方舟子。方得出这个结论的来由源自《南方周末》刊发的《于建嵘PK方舟子》,认为该文删减了他自己很重要的表达语句。其中是非曲直暂且不论,让人意外的是,《南方周末》开始出手反击,负责报道的记者和编辑在网上“解释”前因后果——一场本是报道对象之间的言语纷争变成了三方大战,在细枝末节的计较之间,无形中把自己卷入了无趣的是非漩涡。
   其实,南方周末的反击不只这一次,其上级单位南方报业集团发表的一则“严正声明”也使人感到讶异。除表明“集体辞职”为子虚乌有外,还将两年前流传的广告风波扯了进来,老百姓看的只是热闹,这下好了,所有的“污水”打包出现,到底是不是污水,实在考验大家的判断力。

南方周末 -一纸风行十年,南方周末 高度决定深度,深度决定影响力.南方周末绝对是一份值得看的报纸.但是,近来她的风格确实有一些变化,从政经逐步走向人文,现在正在转变.是不是这就说她变得苍白呢?并不是.主基调变了,其他当然也就跟着变了,这是方向问题,不作赘述.但,她依具丰满魅力.至于一些媒体的声音和个人的声音之间的沟壑,沟通不到位,必然存在.总的来说,我想类似于南方周末等媒体的这些基调变化,都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我也就不多说了,因为有关政治,政治是我不懂的.

3、低俗的CCTV  
   高雅和低俗的标准,似乎总要被自以为“高雅”的人所掌控,并进而批判他人的“低俗”。CCTV就是这样一个自以为是的庞然大物,生活在它荫翳之下的人们自然不会放过任何耻笑他人“低俗”的机会,尤其是看到别人在某一方面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自己时,耻笑往往就成了攻击,甚至带着高级大棒张牙舞爪欲除之而后快。
   没错,我说的“超级女声”火暴中国后CCTV和他的员工们的态度:先是低俗说,组织专家炮轰,在新闻节目中有意识地打压,甚至连“焦点访谈”也加入进这场大合唱中,矛头一致指向“低俗”。如果说把宣传机器利用到这里就此打住,那还好说,小崔也好,李咏也罢,包括那个装腔作势的“老毕”,都不值拿太多笔墨来说事。只是到了奥运吉祥物发布晚会上,CCTV这次集体展示了他们的素质。当朱军在那边高呼“以博大的胸怀迎接2008”的时候,CCTV却利用“先进的技术”将被奥组委请到现场的5位超女“屏蔽”,所用招数已远非高雅与否层面的问题。
   指望一群自以为是的人在台上玩着弱智游戏来代表国家电视台形象,实在可笑之至,看来,何时成立个国家电视二台的建议的确很有必要考虑一下了。

“超级女声”在近年中国电视传媒史上绝对是一个营销经典,也算是湘人缔造的又一个神话.如何把营销与传媒有机结合起来,最后皆大欢喜,名利双收,这档子节目确实收视率在某些时候超过了CCTV部分台.但在合理竞争的大环境之中,难免会有一些细节上会有出入.完全的公平当然也是不可能存在的.至于一些细节上的打压和攻击,那是因为高个群里也有矮子嘛.如就以一件这样的小事来断定CCTV低俗,笔者不甘苟同,或许是晓先生(原文作者)对<<细节决定成败>>理解得过于深刻.笔者一直是中央一,中央五,中央新闻的忠实观众,我觉得从内容高度深度和视频技术以及视觉感受来说,中央台还是最好的.至于超女节目,她的火热印证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那就是为数不少的人缺乏信仰和缺乏精神领袖的缘故.当然社会心理学和道德伦理研究也不是我的专长,我就适可而止.

4、一批报纸安静死去  
   如果说去年是报纸新生年——有那么多报纸选择在2004诞生——那么今年几乎成为中国报纸的消亡年,从南到北,多家报纸在2005年彻底告别舞台。
   《新周报》,2004年即休刊,而它彻底倒掉是今年3月15日。
   《巷报》,号称中国第一份社区报,它的诞生曾搅动了一团死水的长春报业市场,在支撑了1年后,却无奈资金不足草草收场。
   《球报》,曾经的中国三大体育报纸之一,8月1日也走完了17年的旅程,宣布停刊。都说老战士不会死去,球报的精神却已如它的躯体一样被人彻底遗忘。
   《南方体育》,8月30日走完最后一程,一群满怀新闻理想之梦的年轻人,随之雨打风吹去。
   《深圳法制报》,11月5日突然停刊,原因是“报业结构调整需要”,但其生前频频繁发表揭露阴暗面的文章还是令人对其死因莫衷一是。
   ......
   苍凉的场景,落寞的数字,在其背后都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如果是无情的市场规律成就今天的颓势,那只能抱怨命运的不公,但如果是因某种不便言说的理由导致凄凄惨惨戚戚,我们只能无言。

苍凉的场景,落寞的数字,在其背后都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如果是无情的市场规律成就今天的颓势,那只能抱怨命运的不公,但如果是因某种不便言说的理由导致凄凄惨惨戚戚,我们只能无言。正如作者说言,这些文字耐人寻味.

是的,媒体经营必须适用社会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有高人曾经对做媒体经营的后辈暗中指点:本土媒体经营,政治是碰不得的.我想这个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当然,这也是道听途说,安全第一嘛,媒体也是第一.至于在竞争中惨烈的战死的媒体,我们会给她们圣洁的挽歌.市场竞争的结果,本身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里就阐述了关于生存的的精辟论断.但是也我们也要看到希望,正如前辈所说:鲜花在远方,我们永远在路上.在近些日子,也有许多新的媒体在出生和成长,这个是可喜的.

5、传媒人辞职潮沸反盈天
   人员流动行行如此,按说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喜欢用文字说话的人,却常常成为关注的对象,尤其是当他们就此事又是写公开博客又是发公开信的时候,就成了一种特殊的现象。
   动静闹的比较大的有人来自两家单位:《经济观察报》和《南风窗》,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许知远了,很多对经济观察报青睐的读者相信都读过他的大作,对其推崇备至的粉丝更是数不胜数,所以听到他辞职的消息第一反映就是震惊,继而从其个人自述中得知了“前因后果”。南风窗那边的行动被称为“集体出走”,张良、陈初越、袁卫东、章敬平,据称是因为内部原因而离开。
   除了这两家外,还在网上见到了令狐磊致《新周刊》的公开信,相比较而言,更多的是对原东家的感谢和礼貌。
   还有一个人的离职比较特别,中国青年报的李方,虽然默默无声,但却尤其令人感叹。

职场其实也是战场,更是市场.有流动才更具价值.货币能够在短时间多次来回,这其中就产生了利润和附加价值.人才,也是.传媒的人才也不例外.我始终相信物理学里的一个现象所蕴涵的道理.一个具有能量的核,总有追随她的电子群.而能量小的电子,永远只能在围绕核来转.关键且有魅力的人物(尤其是经营管理人才)的来去,自然会有自己的团队一起.至于李方,或许另有内情吧.

6、《北京青年报》高层被拘  
   “2005年对于《北京青年报》来说,无疑是一个多舛之年。”
   这是一家媒体报道中的导语原文,其意在指出“收入结构不合理导致收入锐减,上市公司北青传媒亦遭遇‘滑铁卢’”。媒体产业化之后,经济问题往往就成为摆在桌面上的问题,可能会成为遭到整治的理由,也可能真的是作茧自缚,前者有南方那家报纸的前车之鉴,后者北京青年报即是一面镜子。
   从传媒人到可能的阶下囚,其中转折实在值得三思。

不好的制度是少数人定的.好的制度是多数人定的.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就是产生更多好的制度,营造更好的环境.这个问题是经济体制的问题,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凸显了中国传媒经济制度(收入结构不合理尤其是薪酬结构)的分配制度不完善.当然其中有中饱私囊的,也有是为了媒体成长而付出青春和热血的.前者可鄙(如广州日报原某领导),后者可敬(如南方都市报某先辈).


7、《中国青年报》李大同“一剑封喉”  
   如果在中央级媒体里评出个最客观公正敢为底层鼓与呼的什么奖来,那就非中国青年报莫属。这份我从高中时即开始阅读的报纸,走到今天才更多地了解了办报人其中的艰难。
   李大同的一封公开信,再次将中青报人的职业精神一览无余。不媚上,不做表面文章,使得早已扬名海内外的冰点报道和时评,成为这份报纸的王牌栏目。而对王牌栏目的管理,其实也正是经营一份报纸的“艺术”所在,如何做到圆满又不失风骨,这才是真正的经营之道。

文字的力量最是攻心的力量.古语已云:上兵伐谋.一直钦敬这样的精英.还是那句老话,中国若干年的古钱币所预示在中国的做人哲学:外圆内方.好文字如酒:愈久愈醇.

8、《足球》PK《体坛周报》  
   没有了南方体育和球报,中国体育纸媒仅有的两员大将开始掐架了。不是说他们犯贱,而是这种火药味十足的公开叫阵可能在其他媒体绝无仅有,实属罕见。
   10月7日,足球报主编刘晓新在头版撰文,公开质问体坛周报,目标直指《体坛周报》10月5日A8版、关于前陕西国力总经理、现西藏惠通陆华俱乐部总经理王珀的报道,认为是在“混淆是非”,其后在新浪网的聊天中,刘晓新还忠告对手:做人要厚道。
   看到足球报被报道对象推上被告席,体坛周报做出了不寻常的行动,在当天的报纸中为原告叫屈,这种行为从法律上来说如果尊重事实固然没错,但在虚虚实实的足球和体育媒体圈中,真实往往要经过揭开几道包裹后才能得以清晰,所以外人看来,体坛此举无异于幸灾乐祸之余,还在对方身上插了一把刀子。
   不过说句实在的,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愿意看专业体育媒体了,内部的公开较量除了徒增一道风景外,只是更暴露了新闻人的职业素质之低,仅此而已。

新闻,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真实.如果违背了,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扭曲事实是小人所为,至于幸灾乐祸,落井下石之类,是中国文人相轻的又一场表演罢了.真正惺惺相惜在激烈的竞争环境里,已经被定义为优柔寡断甚至弱智.但是我想,一个容不下对手的人,一定会有更多的对手冒出来.在这一点上,中国人的小聪明毛病从皮包下溜了出来,掩藏不住.还要说一点,PK这个辞,我不喜欢,还不如鲁迅的:费厄破类.希望竞争更多是公平的,不要使手段,至于"兵不厌诈"那是教唆人学坏的.

9、温冲:断指之痛  
   2005年,对于南方都市报记者温冲来说,大概是刻骨铭心的。5月18日中午,他在广东省中山市的住所被一伙人闯入,遭遇毒打后,居然被砍断了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断指事件由此引起轩然大波,由于其先后报道过香港《“新义安”黑帮案》、《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遭毒打》等事件,对其遭遇是是非非自然是传言不断。
   6月初,新华社的报道为此做了“盖棺定论”,大意是:温冲的女友因感情问题雇用七名歹徒,闯进寓所,砍掉了温冲的两根手指,警方指出,这是一宗普通的刑事案件,与被害人记者身份及其报道工作没有关系。由此,坊间又开始了对温冲的冷嘲热讽,澄清或否认成为他和其前女友分别要做的工作。
   事实到底如何,至今不得而知,但这一年,温冲一定难以忘怀。
 
新闻人,尤其是记者的安全问题联合国也没有办法.就像恐怖活动不可万无一失的预防一样.至于前后不同的报道,是恰好出生在温冲这个特殊的角色身上,无法辨别真伪.本身事实的不清晰就报道,倒看出了一些新闻工作者的悲哀.不负责任的报道是不人道的.臆测和推想有时候是毒药.

10、湖南卫视一枝独秀,地方卫视纷纷“中国”  
   虽然我也不喜欢李湘那种娇媚的声音,更对所谓的金鹰之星、“美丽中学生”等拿孩子选秀的节目不太感冒,但不可否认的是,湖南卫视的2005赚了个盆满钵满,更成为讨厌CCTV的人们可以聊以宽慰的一个存在。
   “超级女声”、“大长今”,这些都足以成为2005年描述中国娱乐市场的关键词之一二,而对我个人来说,也是第一次完整地看一部韩剧,第一次算是比较投入地关注一档娱乐节目。记得国庆去西北时,那个我们包车的那个年轻司机司机还告诉我,他也喜欢看超级女声,而且还给周笔畅投了票。一个节目,火暴到东西南北都为之牵挂的程度,一枝独秀的湖南卫视2005的确可以用“成功”两个字来评价了。
   与湖南卫视恰到好处地演绎了“快乐中国”的概念相比,其他地方卫视纷纷玩起了“XX中国”的游戏,比如重庆卫视的“麻辣中国”、吉林卫视的“幽默中国”,好象还有某个卫视的“情感中国”等等不一而足,实在让人大跌眼镜,难道大家就不能把眼光放宽一点、再宽一点吗?

湖南卫视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湖南人的才情.因为有美国专家评论毛泽东先生其实就是靠宣传起家的,我想这不无道理,搞宣传,就是湖南人厉害.而至于一些其他地方台的效仿,借用中国古语里的一个成语,东施效颦,很恰当.盈利模式的拷贝需要学到真谛.简单的模仿只会失去自我.创新和注入属于本我的东西,那才是出路.如果要说把路子走宽,那也是我希望的,希望中国的本土媒体涌现更多人才,让我们的视听世界更丰盈.

 因为热爱,所以痴狂!很久以前的文字,现在还是想回味一下!因为懂得,所以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