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帮农民工实现这些梦想?


          刚看到一个有心的网友发表的一篇名为《农民工的十大梦想》的文章,他说:在有些人眼里,农民工就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的人群,似乎他们是一群不会用脑、没有思想、没有情感和梦想的劳动机械物。其实,真正用脑的人,正是这些从事着体力劳动的人。因为他们会为自己的命运思考,为自己的处境忧虑,会产生很多城市人也没有的梦想。网友从多个角度、没有一定规则地排列了这10大梦想,它们是:一、多挣钱寄回家;二、不受歧视;三、有社会保障;四、有休节假日;五、有都市生存技能的书看;六|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七、有城市户口;八、参政议政;九、自己做老板;十、有都市生存的本领。

    10个梦想,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实有虚,有物质的也有精神上的,但基本上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和自然人本该得到的东西,这些东西,缘何到了农民身上,就是一种期盼、一种困惑、一种梦想了呢?

    的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形成、并在九十年代蔚成大观的非农化转移,是近二十年来我国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大批农民涌入城市,不管是对中国经济结构还是中国社会阶层的改变,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但这种非农化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资源有目的、有秩序、有价值地向城镇的良性流动。这是中国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中国城市工业代、农村城镇化发展以及二、三产业的蓬勃兴起的现实的必然结果。

    然而,中国的整个社会仿佛一下子还没有适应这一变革,人们对农民工进城一下子也还不是很习惯。一方面,他们享受到着农民工到来的好处:城市高楼一座座拔地而起,琳琅满目的门店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从农村招来的清洁工将城市的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而请个小保姆雇个钟点去劳务市场一趟就能找到。但是,农民工抢了一部分城里人的“饭碗”,农民工让流动人口成了一种城里安全的隐患,农民工当然也可能把他们的生活习惯带进了城,让城市人总觉得他们进了城也还是一个乡下人。

    当然,在城市的高楼大厦和闪烁的霓虹灯的阴影下生活,感受最深的还是农民工自己。10大梦想,虽然是网友综合整理的,说的也就是农民工的心里话呢。

    但是,谁来帮助农民工实现这些梦想?

农民工自身的努力当然是最重要的,并且,在历经二十多年的“非农化转移”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已融入了城市之中,他们的事业早已远离了故土,他们的家就安在热闹的都市,他们的文化以至生活习惯也慢慢与城市人趋同,他们不仅为自己曾是农民自豪,更因为自己现在已是城里人而自豪。然而,还有绝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因为知识、因为能力、因为机遇、更因为城乡固有的观念上的差异,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徘徊,是现代社会的“边缘人”。

    政府应该为农民工实现他们的梦想提供一切保障。我们的政府和政府部门,至今对农民的一些问题还存在着误区:进城务工的农民到底是农民还是工人?此为理论误区;农民工能否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此为身份误区;农民工工作流动性大,算正常的就业还是非正规就业?此为惯例误区。有这么多的误区,政府和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就有缺陷,也就难以形成对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有力的保障机制,农民工的梦想,如参政议政、城市户口、社会保障、节假休息等等,将会长久地悬在空中,是农民工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在这些梦想中,有一个梦想让我揪心,那就是“不受歧视”。歧视,几乎所有的进城务工人员都有过的这样痛苦且酸楚的经历,而农民工们的这种梦想,也仅仅是走在大街上回头率不要太高,进商场饭店不要被民工不得入内衣冠不整者止步挡住,坐公交车不被赶下车,进超市书店不被保安当贼一样盯着,能和城市人一样享有公民的人身自由。这实在是一个不高的要求呀,何以在农民工中却成为心中的一个梦想呢?我们不是常常唱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人间的这么多爱、这么多情到底给谁了,爱的阳光为什么就洒不到进城务工的农民朋友身上呢?看来,帮助农民实现那些梦想,除了政府,还有我、有你、有他,还有我们全社会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