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署的工作这些年来一直深受社会公众的肯定。据统计,2003年以来,全国共审计了49万多个单位,推动增收节支2300多亿元,向纪检、司法机关移送各类违法犯罪线索6700多件。而作为“审计风暴”的总发起人、国家审计署长李金华也一直以来受到媒体的追踪与关注。在全国各地的审计机关加强对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的经济审计力度的同时,社会上对审计机关自身提出了质疑和要求:谁来审计审计部门?这一质疑和要求,在2006年4月河北沧州市审计局一审计人员,审计当地电业局接受招待时喝酒猝死这一事件发生后达到了高潮。用李金华的话讲,这些质疑和要求,及时地提醒了审计机关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从严治理审计队伍,主动接受外部监督,主动公告内部财务审计状况。提醒了广大审计干部必须用审计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严格执行预算制度,提高审计机关资金的使用效益。
而这些年来,国家审计署也的确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全国各地审计机关狠抓以“八不准”审计纪律为核心的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各项廉政规定,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制度,如审前承诺制、审后回访制、审计组廉政监督员制度和年终评比一票否决制等。许多地方建立了审计机关“一把手”离任审计制度,审计署已对38名司局级审计干部进行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但这毕竟是审计系统内部的审计,要做到政务公开透明,还必须借助外力,也就是说,要最终解决“谁来审计审计部门”的问题。
也许是本届政府任期将满,连续两届担任国家审计署长的李金华也在考虑到卸任的问题了。他希望在他离任前见到“审计机关被审计”的事实。
这希望说高不高,说低又不低呢。说不高,是因为既是李金华的“希望”,也是大众的呼声。大众的呼声必须倾听,因为这其中必然关系到大众的利益。而作为一个个体的李金华,在他担任审计署长多年的国家审计署和他领导多年的全国各地的审计机关,在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工作上干得怎样,在掌管和使用财政资金这方面做得如何,李金华本人有无失职和渎职的问题。李金华也是希望有一个结论的,国家也应该给他一个结论。说这希望不低,那是因为这问题的提出由来已久,尤其是在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中,这个问题更有其典型性。除了针对审计部门,谁来监督纪委监察部门,谁来检察检察机关和法院的呼声也时时响起。并且,这也的确是一个法治社会和法制国家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只不过这是依法治国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李金华离任前能不能见到“审计机关被审计”的事实,的确未可知晓。
但问题提出来了,就得解决,哪怕是逐步解决。李金华的希望也得让人家满足才好。监督审计机关依法行政的事,财政部门有责任,纪委监察部门也有责任,国家有关部门都应想想这事,一起来破解这一难题。当然,这种做法,不仅仅是针对审计机关而言。从这个角度上讲,李金华的“希望”是一次“主动请缨”呢!
而这些年来,国家审计署也的确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全国各地审计机关狠抓以“八不准”审计纪律为核心的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各项廉政规定,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制度,如审前承诺制、审后回访制、审计组廉政监督员制度和年终评比一票否决制等。许多地方建立了审计机关“一把手”离任审计制度,审计署已对38名司局级审计干部进行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但这毕竟是审计系统内部的审计,要做到政务公开透明,还必须借助外力,也就是说,要最终解决“谁来审计审计部门”的问题。
也许是本届政府任期将满,连续两届担任国家审计署长的李金华也在考虑到卸任的问题了。他希望在他离任前见到“审计机关被审计”的事实。
这希望说高不高,说低又不低呢。说不高,是因为既是李金华的“希望”,也是大众的呼声。大众的呼声必须倾听,因为这其中必然关系到大众的利益。而作为一个个体的李金华,在他担任审计署长多年的国家审计署和他领导多年的全国各地的审计机关,在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工作上干得怎样,在掌管和使用财政资金这方面做得如何,李金华本人有无失职和渎职的问题。李金华也是希望有一个结论的,国家也应该给他一个结论。说这希望不低,那是因为这问题的提出由来已久,尤其是在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中,这个问题更有其典型性。除了针对审计部门,谁来监督纪委监察部门,谁来检察检察机关和法院的呼声也时时响起。并且,这也的确是一个法治社会和法制国家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只不过这是依法治国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李金华离任前能不能见到“审计机关被审计”的事实,的确未可知晓。
但问题提出来了,就得解决,哪怕是逐步解决。李金华的希望也得让人家满足才好。监督审计机关依法行政的事,财政部门有责任,纪委监察部门也有责任,国家有关部门都应想想这事,一起来破解这一难题。当然,这种做法,不仅仅是针对审计机关而言。从这个角度上讲,李金华的“希望”是一次“主动请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