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帽子戏法”(图)


“帽子戏法”高手蒋锡培

(玩“帽子戏法”失手的龚家龙

 

    “帽子戏法”是英文Hat-trick的意译,它源于刘易斯·卡洛尔的童话《爱丽斯漫游奇境记》——书中一位制帽匠能够出神入化地用帽子变戏法。后来,“帽子戏法”被借用到体育竞赛场合,尤其是橄榄球比赛和足球比赛。只要运动员有独中三元的表现,就叫誉称为“帽子戏法”。

    作为“土老帽”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们,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在政治待遇、贷款、税收、购销以及人事管理等各方面一直受到歧视,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家选择了“戴帽”,从而寻求挂靠单位求生存发展——比如挂靠乡镇集体企业,通常称戴“红帽”;比如设法造成合资假象,称为戴“洋帽”。在二十多年的艰辛发展过程中,中国民营企业家们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土帽子” 、“红帽子”、“洋帽子”之间巧妙地自由转换,同样上演了一处处精彩的“帽子戏法”。

    而在“帽子戏法”的背后,反应的是政府对民营企业家的政策和态度的更迭。

 

“红帽子”的悲喜

    在西部某省,有一家知名私营企业,经营的是涉外业务的宾馆。老总办公室原来挂有一张价值不菲的虎皮,因为业务蒸蒸日上,需要对宾馆进行重新装修,于是这位老总决定把它先拿回家保存。不多久,他却接到了检查机关的起诉书,罪名是侵占集体财产。他才想起,自己的企业曾经挂靠过国有单位。几经折腾,最后虽然免除了牢狱之灾,但企业却因此垮了,他也只得远走他乡。

    这个故事具有寓言的意义——民营企业是羊,虽然反应灵活却体格孱弱,即使戴上“红帽子”披上“虎皮”行得一时的威风,但在关键时候却往往丢盔弃甲败下阵来。

    石油大享龚家龙既是典型例子。作为民营企业家进入石油行业带头人的龚家龙,却于1993年因在深圳市私发股票的行为遭到了国务院点名批评。此时,公司想继续飞速发展,最佳的选择无疑是能戴上“红帽子”。于是荆州地区国有资产管理局无偿接手了天发集团的630万股股份,天发也注册为全民所有。

    “红帽子”为龚家龙带来了“甜头”——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天发于1996年成功登陆深圳股票市场。1998年国家石油改革,油品经营管理权集中在了中石化、中石油手中,天发面临着无权经营的困境,此时又是地方政府出手,为天发跑来了经营许可证,天发凭借这套稀缺的经营资质傲视同侪。

    但旋即甘尽苦来。上市后的龚家龙,在地方政府劝说下,竟然一口气把湖北15家经营不景气的国企收归囊中,让自己陷入了巨大的债务包袱以及无休止的职工上访等矛盾之中。一心想要明晰产权的龚家龙,于是开始了和地方政府的一场“劫争”,但这显然是一个“死劫”——2006年12月21日下午,龚家龙因涉嫌经济犯罪,在天发集团总部被湖北省公安厅的人刑拘。

    与龚家龙的“悲壮”相比,有“红色民营企业家”之称的蒋锡培则更显机智与幸运,在企业发展的二十年时间里,把“红帽子”戴了又取、取了又戴,而企业却在这眼花缭乱的戴取之间飞速发展。

    1991年,蒋锡培在家乡某个开发区建厂,因为资金不足想贷款20万元,却屡遭银行“白眼”。蒋锡培灵机一动,主动向当地的乡政府提出改制,把自办企业变为了乡办企业。这顶“小红帽”为蒋锡培带来了巨大的实惠——因为大量的政策与资金的支持,远东集团在1994年销售规模第一次突破亿元大关,成为江苏宜兴最大的企业。

    但不久,乡镇企业产权不清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开明的当地政府主动提出了退出。于是,在政府文件下发后三个月,远东迅速完成资产评估,年末全面推行股份制改革,在宜兴市第一个摘掉了“红帽子”。此后的1995、1996年的生产效率得以爆发式增长——两年时间远东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82.8%和126.5%。

    1996年的一次偶然机会,蒋锡培再次戴上了“红帽子”。经过近一年16次之多的谈判,华能、华电、中国电网、江苏电力等大型国企决定和远东集团一起共同投资1.02亿元,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江苏新远东电缆有限公司。在当时,这被政府视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个突破,而远东也借四大国企的入股,迅速实现同行业第一。

    2001年,在国退民进的潮流中,蒋锡培又成功摘掉了第二顶“红帽子”。远东与华能等国有股、集体股股东签署协议,回购68%的国有股和7%的集体股,远东再次实现民营化。

    蒋锡培对时机拿捏得当,在“红帽子”的戴与摘之间显得游刃有余,最终把“红帽子”变成他推进企业快速发展的一个最佳“魔术道具”。

 

“洋帽子”满天飞

    而近年来,很多民营企业又掀起了一股戴“洋帽子”的潮流。比如,本来是“土著”的内企,却纷纷跑到“鸟不拉屎”的某些太平洋深处的小岛上去注册,然后摇身一变为外资企业;更有本来发展势头良好的民企,选择了直接向外资出让企业控制权。此举的目的,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取得和外企一样的税收优惠政策。据了解,中国目前吸引的外资中,有至少20%是“假外资”。

    在2006年被外资收购的中国企业名单上,我们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字:水井坊、统一润滑油、苏泊尔、德力西、家世界……根据有关数据表明:2005年发生在中国的并购总额高达618亿美元,但到了2006年,这一数字迅速变成1006亿美元。在业内流行这样一个笑话:在纽约飞往北京的一架飞机的商务舱内,十个乘客中竟有九个人是来中国收购企业的。另外一个人本来是来中国旅游的,但他在首都机场下了飞机后,马上又买票飞回纽约。他干吗去了?回去借钱去了!

    面对满天飞舞的“洋帽子”,很多人表现了深深的担忧,但面对众人的担忧和责难,苏泊尔总裁苏显泽有自己的算盘:“如果利用国际的成本来融合中国的资源,让别人支付我们国际化的代价,是否会事半功倍呢?”

    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现象的根源:作为非国民的外企,却能享受超国民的待遇,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只有24%和15%,在低税率基础上还有“两免三减半”和行业特殊减半优惠;而属于真正国民的内企,却一直遭遇非国民的冷遇,要交纳高达33%的企业所得税。

    中国的企业所得税一直像一个“怪胎”。导致这个“怪胎”产生的是两部法律——一部是针对内资企业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另一部是针对外资企业实行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根据这两部法律并综合各种因素计算,外资企业实际税负为11%左右,内资企业综合税负在20%至24%之间,是外资企业税负的2倍有余。

    给外企一双善飞的翅膀,却给内企一付沉重的脚镣,你让他们如何同台竞争?一个国家的企业所得税却分为两种,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罕见的,也是世贸组织不允许的,更不符合公平公正的发展竞争原则。“双轨税制”造成了内外资企业之间、投资地区不同的外资企业之间税负相差悬殊,这种作法有悖于公平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阻碍了内资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提升的进程,大大制约了内资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抑制或冲击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而言实在是弊多利少。

    而奇怪的是,这种“媚外贱内”的事情,却在中国持续存在了十数年而得不到更改。真是一大怪事!

 

“土帽子”开始吃香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民营企业在国外的“大气候”与国内的“小气候”发生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戴“帽”企业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弊端凸显,严重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五大后,个体、私营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与国有、集体经济同样的法律保障和政策环境,戴“红帽子”已显得无其必要性。1998年以来,一场甄别民营企业经济性质,解决各种虚假挂靠、摘掉“帽子”的行动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

    而民营企业家冒充“假洋鬼子”的怪事也在近期有了改变的极大可能——在2007年年初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企业所得税法》终获通过。这表明,在不久的将来,两税将合而为一,税率统一为25%。

    这个看似理所应当的结果背后,却是各个利益相关方激烈的角逐——

    首先感到难以适从的是外资企业。早在2005年1月14日,便有54家在华跨国公司针对两税合一可能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联合向国务院法制办提交了一份报告,要求“取消对外资企业优惠政策应有一个5到10年的过渡期”。以西门子为例:西门子每年从税收的优惠政策中的获益大概占销售额的5%,按照2006财年504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计算,西门子集团至少从中获益25.2亿元人民币。如果两税合并,这部分巨额利益将烟消云散。

    两税合并的出台,来自国内的最大阻力是商务部。商务部由外经贸部门脱胎而来,吸引外资是他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们一直对中国不断增长的境外投资而充满自豪感。而取消外企优惠政策可能带来的外资外逸,无疑是对他们成果的抹杀。所以商务部一再强调,外资对于中国的作用非常深远,应该继续大力增加外资数量,而中国面临世界范围激烈的引资竞争,对于外资的优惠政策还不宜全部取消。否则,外资有可能加速流向越南和韩国等优惠非常明显的国家。

    一些地方政府对两税合并也极为排斥。我国的各种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都有各种各样繁杂的税收优惠措施。近年来,国内各地对外资的争夺愈演愈烈,近乎白热化,招商引资一直是衡量官员政绩的重要方面。对于东部一些地区,外资已经成为经济和财税的支柱。而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除了充裕的土地供应和日益扩张的广阔市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优惠的税收政策。而两税合并的大风一刮,逐利而居的外资企业肯定会更加谨慎。

    中国的民营企业却一直是“苦孩子”,他们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的挣扎显得更为彰目。而两税合一的法案通过后,很多国内企业表现出了极大的欢迎态度,尤其是民营企业家更是感到欢欣鼓舞。今年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就深深地感慨说:“两税合一,我们民营企业家盼了十多年了!”相信更多取得平等待遇的民营企业家们,会把头上的“红帽子”、“洋帽子”抛开,重新戴回最让自己感到舒坦的“土帽子”。

    但愿以后的中国企业界,不再发生“张冠李戴”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