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经济史专家高超群先生曾经指出,欧洲的资本家曾经长期面对上流社会的鄙视,为了赢得社会的认可,不得不用民族主义来武装自己。以至于发展到现在,资本家已经与西方国家的权力中心密不可分。在美国,就存在“华盛顿—华尔街共同体”,指的就是权力与大资本的紧密结合,尤以出身农夫的财政部长保尔森为代表,而去年的印度“农药可乐”事件,以美国政府出面压制印度保护本国大资本的利益收场,印度不得不偃旗息鼓。
可见,“实业报国”与国家支持在西方已经是一种社会基本规则,国家扶持大资本家,大资本家维护国家利益,这种基本规则实际上是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妥协与平衡,而资本家借助于维护国家利益登上大雅之堂。所不同的是贵族与特权似乎离“实业报国”渐渐远去,难以再复历史的辉煌,毕竟他们通过战争和殖民掠夺报效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似乎也可以看作是西方民主演变的结果。
总体上一句话:国家利益可以与之妥协并获得个人的好处,却不可以窃为己有。想起当年,袁世凯已经身为大总统,拥有当时最大的实力,却非要窃国家神器而居之,就是非要把自己的利益强加为国家利益,篡改帝制83天后在众叛亲离中郁郁而终。可见,当时中国社会已经走到这个路口,必然要将国家利益置于各种阶层之上,而不允许独占或者窃据。
正是袁世凯的纵容妥协开始,日本走上殖民掠夺中国的道路,这也无非是袁世凯窃国家利益为私有的恶果,国家利益的溃损竟直到二战结束,这时中国国力已经几乎干枯了。而日本也没有得到好处,其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实际上也是少数大资本贵族官僚集团窃取了国家意志,把国家引上万劫不复之路。
说到底,中国沦丧与日本战败实际上都是国家意志的丧失,直至被不当的集团阶层所窃取。还是那句话,国家意志只可与之妥协,不可窃为己有,否则与叛国卖族就归于同类了。但是日本却在经历这段惨痛的教训后励精图治,迅速崛起,大有“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气概。其中诸多原因,包括美国的一力提携、东亚地区局势的演变等因素,众说纷纭,难以细细理清。
不过倒是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耐人寻味。有人说日本在战争末期军力穷蹙之时,即使十四五岁的娃娃兵都上了战场,也仍然保留下了数万工科大学生和技术员,战败之后的重建过程中,这些工科大学生和技术员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日本才有迅速崛起的机会。这恐怕不是军国主义的战略高明,而是国家利益面临危机时无奈的选择,非如此则国家必然永无翻身之日。这也可以看到,即使军国主义集团窃取了国家意志为己有,他也有为国家利益的前途着想的时候。借用一句俚俗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窃取了国家意志也总有归还的那一天啊,所以还是为国家利益前途未雨绸缪的好。
当然,战后在美国主持的远东军事法庭的审判下,日本军国主义集团灰飞烟灭,残余不复当日。其为国家利益留好的退路也正好发挥了作用,在更民主的、更能体现实业报国的新兴资本家与技术员的引领下,日本走上了重新崛起之路,而且这次崛起比以前更加有意义。
有人把技术员帮助日本迅速崛起这件事,与中国的“技工荒”联系在一起来看,认为中国技工荒将限制中国经济的崛起。姑且不说这种观点的对错,因为在今天各大跨国公司的管理层中,日本人的比例并不高,反而是华人高级管理人才方兴未艾。我们看到很多跨国公司的亚洲区总裁、首席经济学家等都是华人,而不是日本人。
所以,以技工荒来判断国家战略的得失显然还不具有说服力,而且即使是发达国家如加拿大也出现过技工荒,问题在于国家战略如何更具有号召力,使得国家意志能够与个人利益相妥协平衡,而不管遇到什么危机,总有人在关键的时候成为国家的坚强支撑。换句话说,技工荒本身并不是反面的教训,国际华人管理层也不是值得骄傲的资本,总不至于中国出现各种危机意外的时候,要让大批的国际华人管理层“到群众中来”,实现“实业救国”吧?
(此文发表于北方经济时报)
可见,“实业报国”与国家支持在西方已经是一种社会基本规则,国家扶持大资本家,大资本家维护国家利益,这种基本规则实际上是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妥协与平衡,而资本家借助于维护国家利益登上大雅之堂。所不同的是贵族与特权似乎离“实业报国”渐渐远去,难以再复历史的辉煌,毕竟他们通过战争和殖民掠夺报效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似乎也可以看作是西方民主演变的结果。
总体上一句话:国家利益可以与之妥协并获得个人的好处,却不可以窃为己有。想起当年,袁世凯已经身为大总统,拥有当时最大的实力,却非要窃国家神器而居之,就是非要把自己的利益强加为国家利益,篡改帝制83天后在众叛亲离中郁郁而终。可见,当时中国社会已经走到这个路口,必然要将国家利益置于各种阶层之上,而不允许独占或者窃据。
正是袁世凯的纵容妥协开始,日本走上殖民掠夺中国的道路,这也无非是袁世凯窃国家利益为私有的恶果,国家利益的溃损竟直到二战结束,这时中国国力已经几乎干枯了。而日本也没有得到好处,其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实际上也是少数大资本贵族官僚集团窃取了国家意志,把国家引上万劫不复之路。
说到底,中国沦丧与日本战败实际上都是国家意志的丧失,直至被不当的集团阶层所窃取。还是那句话,国家意志只可与之妥协,不可窃为己有,否则与叛国卖族就归于同类了。但是日本却在经历这段惨痛的教训后励精图治,迅速崛起,大有“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气概。其中诸多原因,包括美国的一力提携、东亚地区局势的演变等因素,众说纷纭,难以细细理清。
不过倒是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耐人寻味。有人说日本在战争末期军力穷蹙之时,即使十四五岁的娃娃兵都上了战场,也仍然保留下了数万工科大学生和技术员,战败之后的重建过程中,这些工科大学生和技术员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日本才有迅速崛起的机会。这恐怕不是军国主义的战略高明,而是国家利益面临危机时无奈的选择,非如此则国家必然永无翻身之日。这也可以看到,即使军国主义集团窃取了国家意志为己有,他也有为国家利益的前途着想的时候。借用一句俚俗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窃取了国家意志也总有归还的那一天啊,所以还是为国家利益前途未雨绸缪的好。
当然,战后在美国主持的远东军事法庭的审判下,日本军国主义集团灰飞烟灭,残余不复当日。其为国家利益留好的退路也正好发挥了作用,在更民主的、更能体现实业报国的新兴资本家与技术员的引领下,日本走上了重新崛起之路,而且这次崛起比以前更加有意义。
有人把技术员帮助日本迅速崛起这件事,与中国的“技工荒”联系在一起来看,认为中国技工荒将限制中国经济的崛起。姑且不说这种观点的对错,因为在今天各大跨国公司的管理层中,日本人的比例并不高,反而是华人高级管理人才方兴未艾。我们看到很多跨国公司的亚洲区总裁、首席经济学家等都是华人,而不是日本人。
所以,以技工荒来判断国家战略的得失显然还不具有说服力,而且即使是发达国家如加拿大也出现过技工荒,问题在于国家战略如何更具有号召力,使得国家意志能够与个人利益相妥协平衡,而不管遇到什么危机,总有人在关键的时候成为国家的坚强支撑。换句话说,技工荒本身并不是反面的教训,国际华人管理层也不是值得骄傲的资本,总不至于中国出现各种危机意外的时候,要让大批的国际华人管理层“到群众中来”,实现“实业救国”吧?
(此文发表于北方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