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显示,2006年四季度全球外汇储备环比增长5.88%至5.028万亿美元,其中IMF公布货币构成的储备约占2/3,达到3.33万亿美元。全球美元储备为2.16万亿美元,占全部比例的64.75%,美元储备比例下降1.04%,欧元储备所占比例从25.12%增加到25.80%,英镑的比例从4.25%提高到4.43%,美元储备下降的部分大部被欧元和英镑储备所代替。
这样在全球金融市场,欧元和非美系货币的份额逐渐增长,而美元份额缓慢较少,就出现了明显的欧元对美元的“挤出效应”。这种“挤出效应”对经济的影响是怎样的,未来会向什么方向演变呢?
“挤出效应”推动经济增长
早在2006年9月底,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就显示,全球债券和货币发行中5.431万亿为欧元,4.765万亿为美元。至2006年底,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的数据又显示,未偿付的欧元计价债券市价累计为4.836万亿美元,超过3.892万亿美元的美元计价债券。欧元债券市场规模已经连续第二年超过美元债券,欧元已取代美元成为国际债券市场上的主导货币。
由于欧元的流通范围持续扩大,带来了世界各国与欧盟的贸易活动不断增加,同时带动了欧元区生产活动的增长。2006年12月欧元区工业生产较前月增长1.0%,与2005年同期相比则大幅增长4.0%,其中爱尔兰工业生产较前月猛增了19.4%,上升幅度最大。欧盟25国总体工业生产较前月增长了0.8%,较2005年同期大幅增长3.9%。欧元持续走强与生产活动大幅增长,给欧盟政商界领导人带来了乐观的信心,这使得欧盟成立50周年的纪念更具有意义。
欧元仍然存在风险
与欧元的“挤出效应”和欧盟经济增长强劲一样,欧元和欧系货币在国际外汇市场上也同样保持强势。整个2006年度,欧元对美元升值接近14%,而英镑更是达到了对美元的历史性高点。2007年以来,美元指数虽然一度从80附近反弹至85以上,但是这种反弹却难以保住,整体上仍然是美元疲软而欧元和欧系货币维持强势,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就可能出现欧洲央行所乐于见到的“欧元对美元达到1:1.5”。
但是,著名投资家罗杰斯在澳大利亚大胆预言欧元将在15年内退出历史,却给欧元及欧盟经济的这种乐观浇了一盆冷水。长期来看,欧盟内部整合的进展缓慢,内部摩擦与争端持续不断,一体化进程受阻等诸多不确定因素,都可能对欧盟经济的不利,特别是西欧与中东欧经济差距拉大等因素,成为欧元的隐患,这些因素很可能在欧元到达历史高点之后,出现长期的震荡回软。
国际市场趋于复杂化
目前来看,由于欧美两大货币竞争激烈,金融市场格局很可能将出现强势货币纷纷上扬、而弱小货币遭到抛弃的局面,从而为美欧两大货币的竞争确立新的方向,为此金融市场将出现大幅震荡。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强劲,人民币也将借助于这种机遇,跻身强势货币的地位,并在国际化上迈出重要的一步。这也说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终将反映到国际金融市场格局中去,这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世界多极化和多样化的表象。
(此文发表于北方经济时报,发表时已经编辑改动)
这样在全球金融市场,欧元和非美系货币的份额逐渐增长,而美元份额缓慢较少,就出现了明显的欧元对美元的“挤出效应”。这种“挤出效应”对经济的影响是怎样的,未来会向什么方向演变呢?
“挤出效应”推动经济增长
早在2006年9月底,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就显示,全球债券和货币发行中5.431万亿为欧元,4.765万亿为美元。至2006年底,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的数据又显示,未偿付的欧元计价债券市价累计为4.836万亿美元,超过3.892万亿美元的美元计价债券。欧元债券市场规模已经连续第二年超过美元债券,欧元已取代美元成为国际债券市场上的主导货币。
由于欧元的流通范围持续扩大,带来了世界各国与欧盟的贸易活动不断增加,同时带动了欧元区生产活动的增长。2006年12月欧元区工业生产较前月增长1.0%,与2005年同期相比则大幅增长4.0%,其中爱尔兰工业生产较前月猛增了19.4%,上升幅度最大。欧盟25国总体工业生产较前月增长了0.8%,较2005年同期大幅增长3.9%。欧元持续走强与生产活动大幅增长,给欧盟政商界领导人带来了乐观的信心,这使得欧盟成立50周年的纪念更具有意义。
欧元仍然存在风险
与欧元的“挤出效应”和欧盟经济增长强劲一样,欧元和欧系货币在国际外汇市场上也同样保持强势。整个2006年度,欧元对美元升值接近14%,而英镑更是达到了对美元的历史性高点。2007年以来,美元指数虽然一度从80附近反弹至85以上,但是这种反弹却难以保住,整体上仍然是美元疲软而欧元和欧系货币维持强势,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就可能出现欧洲央行所乐于见到的“欧元对美元达到1:1.5”。
但是,著名投资家罗杰斯在澳大利亚大胆预言欧元将在15年内退出历史,却给欧元及欧盟经济的这种乐观浇了一盆冷水。长期来看,欧盟内部整合的进展缓慢,内部摩擦与争端持续不断,一体化进程受阻等诸多不确定因素,都可能对欧盟经济的不利,特别是西欧与中东欧经济差距拉大等因素,成为欧元的隐患,这些因素很可能在欧元到达历史高点之后,出现长期的震荡回软。
国际市场趋于复杂化
目前来看,由于欧美两大货币竞争激烈,金融市场格局很可能将出现强势货币纷纷上扬、而弱小货币遭到抛弃的局面,从而为美欧两大货币的竞争确立新的方向,为此金融市场将出现大幅震荡。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强劲,人民币也将借助于这种机遇,跻身强势货币的地位,并在国际化上迈出重要的一步。这也说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终将反映到国际金融市场格局中去,这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世界多极化和多样化的表象。
(此文发表于北方经济时报,发表时已经编辑改动)